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這對于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提出了明確的方向。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工作的創新路徑研究成為一個重要課題。文章旨在分析融媒體時代網絡思政工作的特征,探討高校輔導員如何在網絡環境下有效開展思政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
文章采用文獻研究、深度訪談等方法,系統分析網絡思政教育的特征、學生需求、網絡媒體優勢及其在思政教育中的應用。研究發現,要實現網絡思政教育的最大效果,需要高校輔導員不斷提升自身的網絡素養,深入了解學生的網絡行為和需求,掌握有效的網絡溝通和教育技巧,通過樹立主體意識,提升網絡素養。高校要加強網絡思政平臺建設,強化思想引領;認識網絡思政的特點,提升領導力和影響力;加強家校社合作,提升網絡思政教育效果,從而更好地推進融媒體時代的高校網絡思政育人工作。本研究的結果可以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建議,旨在促進網絡思政教育的創新發展,更好地適應信息時代高校學生的思政教育需求。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工作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5-0194-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永州職業技術學院“名輔導員工作室”項目“‘守護花開工作室”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3MFDY06;2023年度永州職業技術學院課程思政教改研究項目“‘中國文化失語背景下高職英語課程思政融入路徑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3KCSZJG05
(一)網絡思政工作覆蓋面更廣
融媒體時代背景下,每個人都成為信息的接收者和傳播者。借助網絡平臺,思政教育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全天候、全方位的覆蓋。這一變化使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課堂教學,其形式更加靈活、互動性更強,更契合現代學生的學習習慣和需求[1]。
一方面,融媒體的實時性和網絡的網狀結構,保證了思政信息能夠迅速、廣泛傳播,無論何時何地,學生都能接觸到豐富的思政教育內容。這種廣泛的信息覆蓋和快速的更新速度,不僅提高了學生接受思政教育的效率,也更加符合他們多樣化的信息需求和體驗期待。
另一方面,融媒體時代多樣化的表現形式如視頻、圖文、音頻等,也為思政教育的內容創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使思政教育內容更加生動、有趣,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2]。總而言之,融媒體時代為網絡思政工作的廣泛傳播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使其成為高效、動態、互動性強的現代化思政教育方式。
(二)網絡思政工作載體的多元化
隨著新媒體平臺的興起,如微博、微信、抖音等,思政工作者可以利用平臺特性,將思政教育內容以更加貼近年輕人實際需求的形式進行傳播。個人可以通過建立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號或視頻賬號等,進行個性化的媒體品牌建設,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動和直接[3]。
同時,高校也積極建設校園融媒體中心、網絡思政工作室和各種融媒體學生社團,這些都是思政工作轉型的表現,從過去的單向傳播轉變為雙向互動,從傳統的宣傳陣地轉變為創新的育人平臺。通過這些平臺,高校能夠整合最新的媒體資源,創造出多樣化的思政教育內容,既能夠滿足學生對信息的多元需求,又能夠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由此可見,網絡思政工作的載體呈現出多元和豐富的特征[4]。
(三)網絡思政教育環境的復雜性
網絡思政教育面臨的環境日益復雜,這主要源于網絡的虛擬性、即時性和開放性等特點。網絡已成為繼海、陸、空、天之后的第五大疆域[5],不僅是信息交流的平臺,更成為捍衛國家主權和安全的關鍵領域。
在國際層面,互聯網的發展并不均衡,美國擁有技術與基礎設施的優勢,并試圖通過網絡傳播其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進行意識形態斗爭。在個人層面,互聯網的去中心化特性使得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網絡上的信息真假難辨,未經證實的信息可以迅速傳播,加劇了網絡環境的復雜性[6]。
對于高校輔導員而言,理解并應對這一復雜的網絡環境是有效開展網絡思政工作的關鍵。他們需要認識到網絡空間既是傳播正向價值觀的平臺,也是滋生各種錯誤和有害信息的溫床。這不僅需要輔導員具備較高的網絡素養,更要求他們能夠靈活運用網絡工具和策略,創新思政教育的方法和內容,以適應網絡環境的復雜性和動態性。
(一)樹立主體意識,提升網絡素養
互聯網作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其信息的多樣性和即時性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大學生處于成長的關鍵階段,他們對新事物充滿好奇,但往往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抵御風險的能力[7]。因此,輔導員在開展網絡思政工作時,首先需要樹立較強的主體意識,認清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動適應網絡環境,不斷提升自身的網絡素養和教育能力,與時俱進,積極學習新知識、新思想,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的廣泛覆蓋和高效互動特點,提升思政教育的影響力和滲透力[8]。
在具體實施網絡思政工作時,高校輔導員要提升自身的網絡素養,首先需要主動學習并掌握最新的網絡技術和媒體工具,以便更好地適應和利用網絡環境開展思政工作。例如,要主動了解和使用各種社交媒體平臺、內容創作工具、數據分析軟件等。同時,輔導員應積極參與網絡教育培訓,通過專業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信息篩選、處理和傳播能力[9]。
其次,高校輔導員了解網絡文化和大學生的網絡行為特點,以便更準確地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并制定有效的教育引導策略。
最后,輔導員還需要關注網絡倫理和法律法規,增強網絡安全意識,確保在網絡思政工作中遵循正確的輿論導向,避免信息誤導和風險傳播。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輔導員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網絡素養,更能有效運用網絡工具和平臺,開展有影響力的思政教育工作,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共同維護和諧穩定的網絡環境。
(二)加強網絡思政平臺建設,強化思想引領
高校輔導員在開展網絡思政工作時應當注重構建網絡平臺,以促進學生養成良好思想品德為目標,運用融媒體技術與策略,打造全方位、互動性強的思政教育平臺,實現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從“外”到“內”的轉變。
具體而言,輔導員應結合學生特點,選擇適合的網絡媒體工具,如抖音、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并通過這些平臺傳播積極向上的思政內容,建立與學生的溝通渠道[10]。
以S校為例,該校在2021年啟動了輔導員網絡思政工作能力提升行動計劃,建立了專門的輔導員網絡思政工作室。這些工作室利用公眾號、小程序、視頻號等新媒體,形成了一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覆蓋廣泛的網絡思政新媒體矩陣。其中一家工作室通過創新業務流程,采用社會媒體“中央廚房”式的運作模式,實現了高效的信息采集、處理和發布,極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時,該工作室還注重開發網絡思政教育的多重功能,如通過《S姐姐,有話說》等欄目,緊貼學生生活,提高學生對平臺的依賴度,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需求的有效結合[11]。通過這些創新措施,S校的網絡思政平臺不僅形式多樣、吸引力強,而且在內容上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有效加強了對學生的思想引領,促進了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三)注重網絡思政的特點,提升領導力和影響力
融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開展網絡思政工作需要充分發揮網絡的特點,提升自己的領導力和影響力。
在傳播力方面,互聯網信息傳播迅速且覆蓋范圍廣泛,因此,輔導員在開展網絡思政工作時,應致力于實現全時覆蓋、全員覆蓋,即時跟蹤和回應學生群體的關注熱點[12]。為此,輔導員需要不斷關注網絡新動態,掌握網絡新方法,并通過學校和學院的各種新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QQ、抖音、B站、小紅書等)進行有效傳播。保持這些官方賬號的活躍度,確保正面信息在網絡空間中占據優勢地位。
在引導力方面,鑒于網絡空間的自由性和即時性,以及其中充斥的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輔導員在進行網絡思政工作時,必須嚴格把握意識形態方向。輔導員需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主動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學生自覺抵制錯誤思潮[13]。
此外,面對社會熱點和時事問題時,輔導員應及時、準確發聲,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正本清源,形成對青年學生的強大引導力。這不僅需要輔導員具備優秀的專業素養和敏銳的社會洞察力,還需要他們能夠靈活運用網絡工具,創新網絡思政工作的內容和形式,提升自己的領導力和影響力,更好地引導和服務大學生群體。
(四)加強家校社合作,提升網絡思政教育效果
家校社協同育人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也是新時期提高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
融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要提升網絡思政教育效果,須加強家校社合作,形成教育共同體[14]。輔導員應積極構建與家長的溝通橋梁,利用網絡平臺如學校官網、微信公眾號或家長群等,定期分享學生在校表現、思政教育動態及相關政策解讀。這樣的定期互動,不僅能加強家長對學校教育政策的理解和支持,還能讓家長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和生活狀態,共同關注和引導學生的思想動態。
輔導員應通過與社會各界的合作,拓寬網絡思政教育的渠道。包括與專業的網絡安全機構合作,開展網絡安全教育,增強學生的網絡安全防范意識;與媒體機構合作,利用電視、廣播等多種媒介進行正面宣傳,提升思政教育的影響力;與社會組織合作,共同開展豐富多樣的網絡文化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通過加強合作,可以將社會資源整合到網絡思政教育中,豐富教育內容,提高教育質量,同時也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社會實踐平臺,促進其全面發展[15]。
通過家校社三方的有效合作,輔導員可以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網絡思政教育網絡,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從而有效提升網絡思政教育的整體效果,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融媒體時代網絡思政工作呈現出覆蓋面更廣、工作載體更加多元、網絡思政教育環境更加復雜的特征,在此背景下,作為高校輔導員,有必要深入思考如何借助融媒體平臺更好地開展網絡思政工作,為大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參考文獻:
[1] 富耀影,高玉東,彭波.高校融媒體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析[J].新絲路,2022(6):13.
[2] 馬杰,李衛民,王夢鴿.融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工作創新探討[J].秦智,2023(4):134-136.
[3] 張振興,丁襯襯,孫漢.融媒體時代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現狀研究[J].中國新通信,2022,24(9):31.
[4] 聶剛剛.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開展路徑探究[J].大學:教學與教育,2022(7):17-20.
[5] 江筱曦.媒體融合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1):211-213.
[6] 張振興,丁襯襯,孫漢中.融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改革路徑探析[J].文教資料,2022(10):81-84.
[7] 周晟旻,韓翔希.融媒體時代研究生網絡思政教育的實踐路徑探究[J].新絲路,2022(4):48-51.
[8] 唐彩玲.融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路徑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教育科學,2022(12):41.
[9] 強嬌嬌.融媒體時代高校“互聯網+思政教育”的創新路徑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10):202-205.
[10] 趙靜.全媒體時代網絡思政育人的深度融合途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20):67-69.
[11] 黃艷,朱澳拉.融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8):46-48.
[12] 力莎,趙衛.融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平臺構建路徑研究[J].采寫編,2022(10):145-147.
[13] 王芳.融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網絡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3(1):26.
[14] 王思杰.融媒體時代輔導員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之探索[J].數據,2022(4):3.
[15] 葛曉嬌.融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工作創新路徑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24):79-82.
作者簡介 唐林萍,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