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所謂“鏈”,指的是環環相扣、具有遞進性的鏈接或鏈條,所謂問題鏈,指的是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來設計系列性問題,充分發揮問題的紐帶作用來幫助學生完善知識體系并發展學習思維。科學合理的問題不僅有利于學生思維水平的提升,同時也能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鑒于此,文章以問題鏈為研究對象,對其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進行深入剖析,以期為學生高階思維的培養和發展提供必要的理論指導。
【關鍵詞】 問題鏈;高階思維;問題與策略;初中數學教學
一、適合初中數學的問題鏈類型
(一)引導式問題鏈
引導式問題鏈的主要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確保學生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進而為其學習效率的提升創造良好的前提條件。例如,在對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相關知識進行講解時,教師可在導入環節為學生設置如下問題:“在紙上畫一條直線和一個圓,請問你能想出多少不同的畫法?借助生活中的物體來對直線和圓進行模擬,在模擬過程中探討直線和圓之間總共包含哪些位置關系?”上述問題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本課內容的求知欲,還能引導學生進行猜想,從而為后續教學活動的順利推進做好充足的準備。
(二)遞進式問題鏈
學生的思考呈現出明顯的遞進式特征,除此之外,受生理特征、教育經歷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學生的思維水平也存在顯著差異。因此,遞進式問題鏈同樣是初中數學教師較為常用的問題類型,教師可通過設計存在內在邏輯且難度具有遞進性的問題來引發學生思考,進而達到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例如,教師在對二次函數相關知識進行講解時,可為學生設計如下情景,高爾夫球員在擊球時,小球飛出的速度為b,小球和地面之間的夾角為30度。飛行時間t與飛行高度h之間的關系為h=16-3t2,請問“在飛行過程中,小球的高度是否能夠達到20m?如能夠達到,此時的飛行時間是多少?小球在什么時候落地?你能夠想出哪些方法來解決上述問題?”此類問題由淺入深,難度不斷加大,不僅能夠鍛煉學生一題多解的能力,還能引發學生不斷深入思考,因此能夠達到發展學生高階思維的效果。
(三)總結式問題鏈
在總結或復習環節,教師可通過總結式問題鏈來引導學生對本節課或本單元所學習的知識進行梳理和整合,在幫助學生不斷提升認知水平的同時,促進其知識體系的不斷完善,確保學生能夠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在設計總結式問題鏈時,如教師過分強調固定答案,則會對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能力產生不良影響。
二、“問題鏈”設計的基本原則
問題鏈作為一種特殊的問題教學法,能夠對教師的教學活動和學生的學習活動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為了真正確保問題鏈的作用和價值能夠得到發揮,教師有必要對問題鏈進行精心設計。在設計問題鏈的過程中,教師應始終堅持如下四大原則。第一,就近性原則。教師應確保自身所設計的問題鏈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充分發揮支撐點的作用來提高數學知識的傳授效果。第二,針對性原則。以“疑難點”為核心來對問題鏈進行設計,能夠在引發學生認知沖突的同時,逐步提升其思維水平。第三,清晰性原則。教師應深刻認識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存在的“模糊點”,并以此為基礎來對問題鏈進行設計,以提高學生對易錯題型或易混題型等的掌握水平,在幫助學生進行糾偏改錯的同時,促進其思維的發展。第四,發散性原則。以發散性原則為基礎來設計問題鏈,能夠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出發來對問題進行思考和分析,這樣不僅能夠提升學數學學習水平,還有利于其邏輯思維的發展。
三、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問題鏈的要點
(一)符合認知水平
對初中數學教師而言,在運用問題鏈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確保問題鏈的使用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契合。教師應確保自己設計的教學問題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如問題過于簡單,則無法體現問題鏈教學的作用和價值,同時也無法達到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目的;反之,如問題難度過大,則會對學生的自信心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在應用問題鏈的過程中,教師應對問題的難度進行合理把握。必要時教師可將難度較高的問題分解為多個小問題,以循序漸進地引導來幫助學生逐步解決問題。
(二)問題之間要有關系
在設計問題鏈的過程中,教師應確保問題與問題之間存在相關性。當前,部分教師在應用問題鏈進行教學時,所設計的問題鏈僅為問題的簡單堆積,問題與問題之間缺乏相關性,無法真正體現問題鏈在發展學生高階思維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為了避免這一問題,教師應確保所涉及的問題之間具有相關性且層層遞進。除此之外,教師所設計的問題應便于學生銜接,不得跨度過大,應確保各問題之間能夠自然衍生,在避免學生出現思維跳躍障礙的同時,幫助學生真正感受到思維進步的成就感。
(三)突破核心知識
重點知識在問題鏈的運用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對問題鏈進行設計時,教師應將重點知識作為核心要素,確保學生能夠深刻感受到知識體系中的重點和難點,從而為學生良好知識脈絡的構建奠定基礎。對重要性相對較低的問題,教師應進行直接講解,避免將其置于問題鏈中。
(四)便于學生探索
初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尚未發展到成熟階段,思維發展仍然有待完善。從整體上來看,初中學生的思維尚未發展到高層次。因此,在運用問題鏈的過程中,教師應確保所涉及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啟發性,表述簡潔且明確清晰,避免學生出現理解偏差等問題,從而為啟發學生思維創造良好的前提條件。
(五)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問題設計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日益凸顯。因此,為了真正發揮問題鏈的作用來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教師在對問題鏈進行設計時,應將學生的認知能力、興趣愛好等因素納入考慮范圍之內,確保問題鏈的設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為發展學生高階思維目標的達成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所設計的問題鏈應具備必要的探究性和趣味性,確保學生在聽到問題后能夠產生求知欲和探索欲,在激勵學生獨立思考的前提下,為其思維能力的培養提供有效保障。
四、初中數學教學中問題鏈的應用策略
(一)合理提出問題——加深學生對問題的好奇心
采用合理的方式提出問題不僅有利于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確保學生以良好的狀態投入后續的學習活動。然而,就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部分數學教師在運用問題鏈時缺乏對提問過程的重視,也未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營造良好的問題氛圍,僅通過直白且簡單的方式來向學生提問,導致部分學生缺乏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對問題鏈作用和價值的發揮產生了不良影響。在此情況下,教師有必要對提問過程進行精心設計,在激發學生好奇心的同時,真正發揮問題鏈的價值來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培養。教師應注重學生質疑精神的培養和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采取有針對性的策略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強烈的好奇心能夠為學生學習活動的開展注入強大的推動力,同時也是學生創新活動的開端。因此,在將問題鏈與初中數學教學活動進行融合的過程中,教師應通過設定陷阱來強化學生的好奇心,進而達到強化學生思維的目的。例如,教師在對二元一次方程進行講解時可為學生設置如下情境:已知a+b=6,求a2+ab+b2的值。在該情境下,教師可為學生設計如下問題鏈:
問題1:“是否能夠得出a2+ab+b2的值?”
問題2:“如何對你所得出的結果進行驗證?”
問題3:“在解該小題時你采用了什么方法?是否能夠想出其他的解題方法?”
在教師提出一系列問題后,學生則能夠積極思考,通過思考發現,該小題需使用完全平方和公式來進行解題。除此之外,教師還可充分利用這一題型來強化學生一題多解的思維。例如,教師可為學生設置如下情境:已知兩個連續的偶數的乘積為528。
問題1:“將較小的數設為未知數,請列出解題等式。”
問題2:“將較大的數設為未知數,請列出解題等式。”
問題3:“將未知數設為正整數,請列出解題等式。”
在上述三大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能夠想出三種解題方式,因此能夠對其發散性思維的培養產生顯著的積極作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運用問題鏈來開展教學活動時,應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認知水平來選擇多樣化的思維分析方法,通過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等多種方式來促進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提升。上述運用問題鏈的方式,能夠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在激發學生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同時,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引導學生從多個維度入手來對問題進行思考,因此有利于其發散性思維的培養。
(二)及時解決問題——提高問題對學生的有效指引
提問的時機、問題的解決環節等均能對問題鏈作用的發揮產生直接影響。良好的時機能夠幫助學生迅速抓住重點,進而提高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水平。然而,部分教師進行提問的主要目的在于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所選擇的提問時機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不僅無法幫助學生抓住重點,還會對其學習質量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在運用問題鏈開展數學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不僅應注重問題本身的內容,同時還應采用遞進的方式來促進問題的解決,充分發揮問題的作用來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進而達到提高學生思維邏輯和創新能力的目的。例如,以軸對稱相關知識為例,由于學生對軸對稱、對稱軸等概念已形成了基本的了解,因此,在課堂開始前,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設備來向學生展示剪紙圖片,并根據剪紙圖片來設計問題鏈:
問題1:“課件中所展示的圖片是什么圖形?有哪些特征?”
問題2:“能否根據當前所學的知識來找出各圖形中的對稱軸?請說一說你所使用的方法。”
問題3:“對軸對稱圖形而言,其對稱點的連線與對稱軸之間存在什么關系?”
問題4:“結合你的生活經驗談一談軸對稱圖形在生活中有哪些運用。”
上述問題環環相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思考,同時也能幫助學生逐步解決與軸對稱相關的問題,以具有合理性和層次性的方式來對問題進行串聯,逐步深化學生對本課知識的理解,進而達到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水平的目的。
(三)結尾總結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反思能力
所謂總結問題鏈,指的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構建和完善學生知識體系為目標所設計的問題串。我不好。在思考問題答案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將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串聯,在逐步形成完善知識體系的同時,為其支持網絡的構建打下堅實的基礎。除此之外,在該問題鏈下,學生也能夠逐步形成勤于思考、主動反思的良好習慣,因此能夠幫助學生在反思的過程中不斷發展自身的邏輯思維。
例如,在對一元二次方程相關知識進行講解時,教師可對學生進行分組,要求學生共同討論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串。
已知a和b是2x2-10x+4=0的兩個根。
問題1:“a+b的值是多少?”
問題2:“ab的值是多少?”
問題3:“a2+b2的值是多少?”
問題4:“a-b的值是多少?”
此類問題具有層次性和梯度性,不僅能夠引導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內容進行總結和梳理,還能帶領學生從較為淺顯的知識點逐步向較為復雜的知識點過渡,在確保學生的學習過程具有漸進性的同時,為其邏輯思維的培養夯實基礎。此外,該問題鏈能夠發揮問題的驅動作用,并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體系加以構建,進而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賀文臻. 立足問題鏈發展高階思維:初中數學教學中問題鏈應用策略[J]. 青海教育,2023(Z2):84+86.
[2] 蘭巧. “問題鏈”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 新課程,2021(33):122.
[3] 徐艷娟. 淺析問題鏈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 數理化解題研究,2022(11):56-58.
[4] 斯琴高娃. “問題鏈”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 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