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活動,應探索教學方法的全面創新和融合應用,構建新的數學教學體系,有效促進學生對數學課程知識的深度探究。基于此,文章從新課改背景入手,在解析新課標要求的基礎上對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探究進行分析,旨在構建數學高效課堂,支持和引導學生對數學課程知識的深度探究,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有效性。
【關鍵詞】 新課改;小學教育;數學教學;教學方法
2022年版新課程標準的設定和實施對數學教學活動的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數學教學實踐中應探索新教學方法的開發和應用,促進教學體系的科學構建,從而提高教學活動的整體質量,使教學體系的構建更加科學。鑒于此,在新課改背景下對數學教學進行創新,應該重點探索教學方法的有機開發和系統融合應用,構建創新化的教學指導體系,為學生的課程學習創造條件,切實保障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進一步優化,有效提升學生數學綜合學習效果。
一、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創新方向
(一)信息化教學
信息化教學是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方向之一,在小學數學教學改革中,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教育教學信息化成為教學改革的創新路徑。教師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如電子白板、計算機軟件、互聯網等,將數學知識以圖形、動畫、音頻等形式呈現給學生,使他們能夠更加直觀地理解和掌握數學概念和方法。同時,教師借助信息化教學活動能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的機會,適當構建學生合作學習和愉快交流的平臺,方便學生與其他同學進行合作學習,分享思路和解題方法,提高學習效果,使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得到不斷的提升,進一步增強數學課堂教學指導的效果。
(二)跨學科教學
跨學科教學是將數學與其他學科進行有機結合的教學方法,在新課改下數學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學科,而是與語文、科學、藝術等學科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學科,教師在教學中通過跨學科教學,可以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運用數學知識,培養他們的綜合素養和創新思維能力。例如,在講解幾何知識時,教師可以結合藝術課程,讓學生通過繪畫、剪紙等方式來感受幾何形狀的美感,提高他們對幾何的興趣和理解,有效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深度探索,使學生能在多學科知識的學習探究中提高學習能力。
(三)實踐性教學
實踐性教學是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的另一個創新方向。傳統的數學教學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實踐性教學則更加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實踐性教學可以幫助學生親自動手解決問題,進行數學建模、實地調查等活動,提高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思維。例如,在學習分數的概念時,組織學生進行實際的分數比較、分數加減等活動,讓他們親身體驗分數的實際應用,加深對分數的理解。
(四)綜合性教學
綜合性教學是將多種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新課改下,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學習需求,靈活運用講授、討論、實驗、游戲等多種教學方法,創設情境,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在此過程中通過綜合性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和創造力。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數學應用題時,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共同解決實際問題,提高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二、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創新實踐措施
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改革實踐中,創新教學方法的融合應用能提高教學指導成效,使學生對課程知識的學習更加全面和系統,有效提高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綜合學習成效,使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探索和認識更加全面。下文將對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學方法的全面創新進行細化研究。
(一)創設數學情境,以問題串引發學生深度思考
在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數學情境并以問題串引發學生深度思考,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系統。在課堂上,數學教師創設生活、實際和趣味性強的數學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動機,并且能夠幫助學生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創設數學情境時,數學教師可以利用故事、游戲、實驗等形式,將數學知識融入其中,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同時,在情境創設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小組活動,讓學生在小組中合作解決問題,通過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
例如,在“扇形統計圖”數學課堂上,教師就可以根據數學情境提出問題,生成復雜的問題串,帶動學生對數學課程內容的逐層次思考和探究。具體情境描述如“小明是一位小學生,他非常喜歡吃水果。他每天都會吃不同種類的水果,例如蘋果、香蕉、橙子等。他想知道自己吃水果的情況,于是他記錄了一周內吃水果的次數,并用扇形統計圖來展示數據”,根據情境描述信息以及課程教學要點,教師可以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引發學生從不同的維度思考和探究,使學生對課程知識的學習更加系統,具體生活情境問題串如“你知道什么是扇形統計圖嗎,可以簡單描述一下嗎?小明為什么選擇使用扇形統計圖來展示他吃水果的情況?你能看出小明每種水果吃了多少次嗎,可以從扇形統計圖中讀取這些信息嗎?從扇形統計圖中,你能看出小明最喜歡吃哪種水果嗎,為什么?你覺得扇形統計圖在哪些情況下比較適合使用,為什么?你有沒有在生活中見過其他使用扇形統計圖的情況,可以分享一下嗎?如果你要設計一個扇形統計圖來展示其他的數據,你會選擇什么樣的情境和數據呢?通過這個扇形統計圖的例子,你覺得使用圖表來展示數據有什么好處?”教師應用多層次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和探究后,能提高學生對課程知識的學習效率,使學生加深對扇形統計圖課程知識的理解,從而使學生的深度思考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二)發布探究任務,以層次任務鼓勵學生系統探究
在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通過給學生發布探究任務,可以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起系統的數學知識結構。在發布探究任務時,數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需求,設置不同層次的任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選擇和完成任務,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分數的時候,可以設置一系列的探究任務,包括初級任務、中級任務和高級任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任務,并逐步深入探究分數的概念和運算規則。此外,數學教師可以借助發布探究任務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任務探究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在探究中提出問題,并通過合作和討論尋找解決方法。
例如,在小學數學“認識分數”課程教學實踐中,教師就可以按照數學教學要點和學生對課程知識深度探究的需求,設計多層次的數學探究任務,有效激發學生對課程知識的學習能力,引發學生對分數知識生活化應用的思考。在創新教學方法中,具體多層次探究任務如下:“任務一:分數的比較任務,即要求學生觀察并比較不同食物包裝上的分數表示,例如餅干盒上標有1/2,果汁盒上標有1/4等。學生需要回答以下問題:哪個分數表示了更多的食物?如果你想要更多的食物,你會選擇哪個包裝?任務二:分數的組合任務,即要求學生使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玩具積木、水果等,將它們分成幾個相等的部分,并用分數表示每個部分。學生需要回答以下問題:如果你有4塊積木,你可以將它們分成幾個相等的部分?如果你有6個蘋果,你可以將它們分成幾個相等的部分?任務三:分數的應用任務,即要求學生觀察并記錄每天上學所需的時間,并將其表示為一個分數。學生需要回答以下問題:如果你每天上學需要1小時30分鐘,你可以用什么分數表示這個時間?如果你每天上學需要2小時15分鐘,你可以用什么分數表示這個時間?”在開展多層次任務驅動教學的過程中,任務一的教學設計,主要是希望能培養學生“理解分數的大小比較,并將其應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能力;任務二的設計主要是希望能培養學生“理解分數的分割和組合,并將其應用于實際情境中”的能力;任務三的設計主要是培養學生“能夠將分數應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時間管理,并理解分數在實際情境中的意義”。在數學教學體系中,多層次的任務驅動能帶動學生對數學知識深度學習,可以有效改善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多元化理解和應用能力。
(三)設計數學實驗,以實驗探究引導學生思維訓練
在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教學中,設計數學實驗并組織學生參與實驗探究能有效引導學生參與思維訓練,有效支持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高階思維的發展。在數學課堂上,教師進行數學實驗,可以幫助學生鞏固和應用數學知識,培養他們的觀察、實驗和推理能力,并且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探索精神。在設計數學實驗時,數學教師可以選擇一些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實際問題,讓學生以實驗的方式進行探究和解決。例如,在學習測量的時候,可以設計數學操作實驗,讓學生通過測量身高、體重等數據,探究身高與體重的關系,并分析和總結實驗結果,培養學生的測量和數據分析能力。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數學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數學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和數據處理能力,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收集和整理實驗數據,并進行數據分析和圖表展示,使學生的邏輯分析和推理能力得到進一步優化,夯實數學核心素養教育的基礎。
例如,在小學數學“圓的面積”課程指導中,對圓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教學,數學教師就可以設計特色數學實驗,以實驗探究的方式支持學生數學思維的訓練,有效提升學生對數學課程的學習效果。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先從“用直徑測量法推導圓的面積公式”的角度開展簡單的數學實驗探究,讓學生準備“一個圓形鐵環、一根直尺、一把尺子、一張紙、一支鉛筆、一把剪刀”,然后設計實驗步驟,即“將圓形鐵環放在紙上,用鉛筆沿著鐵環的內部邊緣畫一個完整的圓;使用直尺測量圓環的直徑(即圓環內部兩個最遠的點之間的距離),記錄下來;使用尺子測量圓環的周長(即圓環內部邊緣的長度),記錄下來;將鐵環剪開,將剪開的部分展平,得到一個長方形;使用直尺測量長方形的長度和寬度,記錄下來;計算長方形的面積(長度乘以寬度);比較圓環的周長和長方形的周長,發現它們相等;比較圓環的面積和長方形的面積,發現它們相等。由此可得出結論:圓的面積等于半徑的平方乘以π”。在此過程中,教師就能在數學實驗探究中加深學生對數學邏輯推理的理解,有效支持學生高階思維的培養。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己探索相關數據實驗的設計,如“用面積比較法推導圓的面積公式”,可以準備“一個圓形鐵環、一張紙、一支鉛筆、一把剪刀”等材料,然后設計具體實驗過程,完成對面積公式的推導和驗證,加深學生對圓形面積公式的理解和認識。在課堂上,教師借助數學實驗的開發和應用,能帶動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和觀察,理解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并且通過比較不同形狀的面積,加深對公式的理解和記憶,使學生對數學課程知識的探索更加高效。
三、結語
綜上所述,創設數學情境、發布探究任務、設計數學實驗等是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創新實踐的重要措施,這些措施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能夠幫助學生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因此,數學教師應通過不斷地探索和教學改革,引入多種教學思想和方法,支持教學體系的全面優化,切實提高學生對數學課程知識的整體學習能力,全面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指導的綜合質量。
參考文獻:
[1] 孟祥燕. 淺析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措施[J]. 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3(07):46-48.
[2] 梁朝云. 探析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策略[J]. 智力,2023(14):111-114.
[3] 周清. 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創新研究[J]. 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3(08):59-61.
[4] 郭買發. 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方向研究[J]. 智力,2023(11):76-79.
[5] 李振明. 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策略探討[J]. 智力,2023(11):92-95.
[6] 馬青龍. 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研究[J]. 新智慧,2023(07):78-79.
[7] 石磊. 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模型思想方法研究[J]. 當代家庭教育,2023(05):207-209.
[8] 聶存英. 試論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及對策[J]. 啟迪與智慧:上,2023(03):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