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軍華
關鍵詞:歷史教學;主題式載體教學;無載體情境;教學策略
主題式載體教學,就是教師圍繞某一主題,以具體的材料為載體創設、開展的教學活動。在主題式載體教學中,選取合適的載體材料對于課堂教學的成效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恰當的載體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夠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師在選擇載體材料時必須慎重考慮,確保所選材料能夠有效地支撐教學主題,并與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相契合。
在歷史教學中,可供選擇使用的材料很多,有文字材料(包括史料、詩詞、人物傳記或者回憶錄等)、圖像材料(包括照片、地圖、圖表、影視節目、錄音錄像等),都可以作為我們教學的載體,為我們教學服務。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由于種種原因,我們往往會面臨“無米下鍋”的窘迫。
由于教師平時不注重載體素材的收集、整理、積累,在開展主題式載體教學時,就會導致無合適的載體可供選擇使用。因此,老師平時要有意識的、多途徑地收集和整理資料,形成自己的素材庫,以備開展主題式載體教學的不時之需。
由于選擇的載體材料脫離學生生活實際,不符合學生認知、不契合學生興趣,就會影響主題載體式教學的有效開展。華師大教授葉瀾先生說“生活既是課堂教學的起點,又是課堂教學的歸宿;課堂教學的根基在社會生活,必須扎根于學生的現實生活世界。”因此,載體材料的選擇最好貼近學生生活,以生為本,符合學情。從我們生活中選擇典型載體來激活課堂,能夠引起學生共鳴,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有時,很多現成的素材無法直接作為載體使用,需要教師經過一定的技術手段進行加工。比如,有些視頻資料需要對其中一些內容進行剪輯后才能使用,如果老師缺乏相應的技術能力,那么就無法對其進行有效地使用了。因此,作為教師要了解自己的授課風格、水平和課堂駕馭能力,要知道什么樣的載體是自己能夠掌控和熟練運用的,超出自己水平和操控能力的載體要慎重選用。
經過持續的教學實踐和探索,已經形成了一套“無載體”情境下進行主題式載體教學的有效策略。教師可以運用以下方法來成功地實施主題式載體教學:
所謂“無載體”是指沒有具體、合適的教材之外的載體材料。在“無載體”情境下,我們應該回歸教材、立足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因為教材就是教學內容的主要載體,也是最重要、最易操作的課程資源。在開展教學時,我們首先要明確主題,并且分析教學內容及其相互聯系,為“無載體”情境下主題式載體教學做好準備。
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新文化運動》這一課,主題為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的背景,開始的時間標志,主要代表人物及事跡,主要內容,性質和意義等構成了主要的教學內容。它們之間的關系就是一個歷史事件的各個方面的關系。但是細細分析之后,我們不難發現:這一歷史事件中有一些很典型的事物,如《新青年》雜志、北京大學;這一歷史事件中有一群意氣風發的人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等,他們造就了一個思想解放的新時代。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人和物,卻能從中找到統一點“一本激情洋溢的刊物,一所激情四射的學校,一群激情飛揚的人物,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新的教學理念告訴我們,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據教學需要,我們要敢于打破原有教材編寫的藩籬,大膽對教材進行處理。按照求同存異的原則,對教學內容進行重組,重新搭建結構,以利于主題式載體教學的開展。
《新文化運動》這課,筆者圍繞新文化運動這一核心主題,以“一本雜志、一所大學、一群人物、一個時代”為載體進行教學內容的組織和安排。(如下表所示)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無載體”情境下,我們回歸教材,深挖教材資源作為載體,重新組織安排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學習任務和活動,主題式載體教學一樣可以被遷移實施。
《新文化運動》這一課,筆者以四個“一”(一本雜志、一所大學、一群人物、一個時代)為載體組織和安排教學內容,并通過學習任務的達成和活動的開展,進行主題式載體教學并完成教學目標。整堂課,思路清晰,條理清楚,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如下表所示:《新文化運動》教學過程設計

“無載體”情境下主題式載體教學的應用,是以教材為基礎,建立在對教材資源的充分發掘基礎之上。需要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充分地分析,探究其內在的聯系,尤其要善于把握不同事件、不同事物之間的統一點。在此基礎上,還要對內容進行重組和建構。這就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有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還需要有較高的整合能力。
主題式載體教學,是采用具體的材料載體,還是“無載體”情境下的應用,取決于載體材料是否合適,教學內容是否適合。教師在教學中應遵循“宜有則有,宜無則無”的原則,作出最優選擇,切忌生搬硬套。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基于教學內容分析,內容重構基礎上的主題式載體教學的“無載體”情境下應用,更有利于學生掌握和鞏固知識。筆者的學生,只要一講到新文化運動,便會條件反射般地脫口而出“一本雜志、一所大學、一群人物、一個時代”,可見,已經深深地烙在了學生的心里。事實說明,“無載體”情境下主題式載體教學的應用是比較成功的,值得大家學習、借鑒和完善。
參考文獻:
[1]牛余寧.論歷史學科的“主題化”課堂教學[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7.
[2]劉玉東.國外項目學習的歷史沿革及發展趨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19).
[3]王鈺.淺談歷史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題探究式學習[J].求知導刊,2014,(11).
[4]邢開亮.基于新課程理念的初中歷史教學創新探討[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
[5]楊明全.核心素養時代的項目式學習:內涵重塑與價值重建[J].課程·教材·教法,2021(2).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環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