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瑜珠
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包含了倫理道德、哲學思想、生活智慧等多方面內容。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班級德育工作,旨在通過傳統文化的教育,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增強其文化自信和社會責任感,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種方式不僅對學生個人成長具有重要意義,也有助于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會對社會和民族的長遠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初中班主任 德育工作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4.049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強調德育在學生全面發展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德育工作應全面融入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班級德育工作中的融入,成為關鍵的教育策略之一。通過深入挖掘中華文化的價值和智慧,初中班主任可以將其獨特的倫理道德觀念和生活智慧融入德育教學中,從而豐富學生的道德素養和文化認知。此舉不僅有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也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和道德素養的提升。因此,有效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班級德育工作中,是實現德育工作目標的關鍵途徑之一。
一、傳統文化與德育工作的關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德育工作的關系深刻而復雜,尤其在初中教育階段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幾千年文明積淀的結晶,蘊含著豐富的道德理念和生活智慧,對學生的品德培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初中班級德育工作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一種教育策略,更是一種必要的教育實踐。首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倫理道德觀念,如孝道、忠誠、禮儀等,對學生的品格塑造具有重要影響。通過傳統文化的學習和體驗,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吸收這些價值觀念,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例如,通過學習古典文學作品,學生可以理解到尊老愛幼、敬師重道等傳統美德的重要性,這些美德在今天的社會生活中依然具有深遠的意義。其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智慧和哲學思想,如儒家的“仁愛”思想、道家的“自然”哲學,為學生提供了解決問題和處理人際關系的智慧。
在初中生活中,學生正處于個性形成和社會化的關鍵時期,這些傳統文化中的智慧能夠幫助其更好地理解自我,處理與他人的關系,從而在社會環境中更好地成長和發展。此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形式,如書法、繪畫、戲劇等,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審美經驗,也成為德育的重要工具。通過參與這些藝術活動,學生不僅能夠學習到藝術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夠體會到其中蘊含的道德理念和生活態度,如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等。在進行德育工作時,班主任需要深入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將其智慧和內涵以適合學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融入日常的教學和管理中。這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價值觀的灌輸和行為習慣的培養。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接觸和理解中華文化的精髓,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道德素養。總的來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初中班級德育工作緊密相連,通過合理的融入和應用,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道德素養和個性的發展,為學生未來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在進行班級德育工作時,深入挖掘和應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是一項重要而必要的工作。
二、傳統文化融入德育工作的原則
1.原真性原則
在初中班級德育工作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遵循原真性原則至關重要。這意味著在向學生介紹和解讀傳統文化時,必須忠實于其原始的精神和價值觀。這種做法有助于學生從最真實、最原始的角度理解和欣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例如,在教授古詩詞或歷史故事時,重點不僅僅在于文字和事件本身,而在于這些文化元素所體現的深層次價值觀和生活哲學。通過這種方法,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孝道、禮儀、誠信等傳統美德的重要性,同時也能學會如何將這些價值觀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和行為中。原真性原則的遵循,不僅有助于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還能增強其對文化傳承的興趣和責任感。通過這樣的教育方式,可以確保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得到有效的傳承和發展,同時幫助學生建立起積極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因此,班主任在融入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原真性原則,對學生進行全面、深入的文化教育,是促進德育工作深入開展的重要策略。
2.適宜性原則
適宜性原則要求班主任在選擇和設計教育內容時須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和心理發展階段,確保傳統文化的教育內容既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又能與其實際理解能力相匹配。例如,通過選擇適合初中學生理解的經典故事、成語、歷史人物等,班主任可以引導學生領會其中蘊含的道德理念和生活智慧。此外,將傳統文化的學習與現代生活相結合,使其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也是適宜性原則的體現。通過創新的教學方式,如角色扮演、故事講述、藝術創作等,可以使傳統文化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同時,班主任也需要注意避免過分復雜或抽象的內容,以免使學生感到難以理解或興趣索然。遵循適宜性原則,有助于確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既深刻又易于接受,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德育發展。
3.實踐性原則
實踐性原則強調,傳統文化的教育不應僅停留在理論知識的傳授上,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通過各種實踐活動深入體驗和理解這些文化精髓。例如,班主任組織學生參與書法、繪畫、戲劇等傳統藝術活動,不僅能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還能在實踐中學習到相關的文化知識和技能。通過這些活動,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從而加深對其價值和意義的理解。此外,實踐性原則還鼓勵將傳統節日、禮儀習俗等融入學校的日常教育和活動中,讓學生在實際的生活場景中學習和實踐傳統文化。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僅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也能夠促進其道德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總的來說,通過實踐性原則的貫徹執行,學生不僅能夠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能在親身體驗和實踐中學會將這些文化價值和智慧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和行為中,從而促進其全面發展。
4.創新性原則
創新性原則強調,雖然傳統文化本身承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但在教育過程中,班主任需要尋求創新的方式來呈現和傳授這些文化元素。例如,班主任可以利用現代科技,如多媒體教學、互聯網資源等,來展示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使學生在互動和體驗中加深對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同時,班主任也應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性的解讀和應用,從而讓學生在創新的過程中深入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此外,班主任還可以通過設計與時俱進的課程和活動,如模擬古代禮儀的角色扮演、探討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問題的聯系等,來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這種創新的教學方式不僅有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幫助其在新時代背景下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傳統文化。因此,班主任積極尋求創新的教學方法和實踐方式,對于將傳統文化融入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既能增強教育的吸引力,也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傳統文化融入德育工作的策略
1.融古涵今,傳承智慧
德育工作涉及多種教育活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與現代教育相融合,班主任可以通過在課堂上深入探討與學科有關的古代作品,讓學生通過閱讀和分析作品和資料,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智慧。這樣的教學不僅讓學生學習到古代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而且還能引導其思考如何將這些準則應用于現代生活。在此基礎上,班主任可以組織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課外活動,如書法、國畫等傳統藝術的體驗課程。這樣的活動不僅能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還能加深其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欣賞。另外,班主任可以利用特定的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舉辦相關的文化活動和慶祝儀式,讓學生親身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活動內容可以包括制作傳統節日食品、學習傳統節日的習俗和意義,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能夠更深刻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內涵。此外,班主任還可以鼓勵學生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日常生活中。例如,倡導學生在班級中實踐古代的禮儀規范,如行禮問好、尊敬師長等,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文明素養,還能讓其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和體驗傳統文化的智慧。通過這些具體措施,班主任能夠有效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不僅傳承了文化的精髓,還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和文化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2.創意展現文化魅力
班主任要運用創造性思維和方法,使傳統文化在學生心中煥發新的生命力。為此,班主任可以組織各種活動,讓學生通過創意和藝術的方式深入體驗和表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種有效的方法是通過組織創意寫作和繪畫比賽,鼓勵學生以個性化的視角解讀傳統故事或詩文。學生可以將古代詩詞或故事改編成現代語境的小說或漫畫,這不僅能夠提高其文學和藝術素養,還能讓學生在創作過程中深刻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另外,班主任還可以引導學生參與戲劇表演或舞蹈編排,以此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例如,學生可以自編自導以傳統節日或歷史事件為背景的戲劇,或者創作融合傳統舞蹈元素的現代舞蹈。這樣的活動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還能讓其在實際操作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賞中華文化。此外,班主任可以利用學校的文化節或特殊活動日,設置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展覽或體驗區。比如,設置一個傳統節日的體驗區,讓學生參與制作節日食物、手工藝品,甚至模擬傳統節日的慶祝活動。這種親身參與和體驗能夠讓學生在樂趣中學習傳統文化,從而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通過這些創意豐富的活動,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和方式接觸和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
3.科技輔助融合傳統文化
班主任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和在線教育資源來輔助教學。例如,使用教育平臺如“學堂在線”或“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上的相關課程資源,讓學生通過在線課程學習傳統文化。這些平臺上的課程往往包含豐富的視頻講座、互動問答和在線測試,能夠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并且,班主任可以利用現有的教學軟件,如PPT等指導學生制作關于傳統文化的演示文稿。學生可以通過搜集相關信息和圖片,制作關于古代文學、歷史或藝術的演示文稿,并在班級中分享。這樣的活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還能培養其信息整合和表達能力。此外,班主任可以組織線上的傳統文化挑戰和競賽,如在線答題、制作傳統文化主題的多媒體作品等。這些活動可以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情,同時促進其在科技應用中的創新思維。這些更加貼近教學實際的科技手段,能夠有效地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理解,同時也能夠促進其在信息技術運用和團隊合作方面技能的發展。這樣的教學方式既利用了現代科技的優勢,又貼合了教學的實際需要,有助于提升學生多方面的素養。
4.項目式學習深化認知
班主任還可以通過具體項目的實施來加深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知。比如可以設計和指導一系列與傳統文化相關的項目,使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項目可以圍繞傳統節日、歷史事件或文化符號設計。例如,班主任可以組織一個關于中國傳統節日的研究項目,要求學生選擇一個特定的節日如春節或端午節,研究其歷史背景、傳統習俗和現代實踐。學生需要通過搜集資料、采訪、實地考察等方式,完成一個包含文字、圖片和視頻等多媒體內容的研究報告。另一個項目可以是關于中國古代名人的研究。學生可以選擇一個古代人物,如詩人杜甫或數學家祖沖之,研究古人的生平、成就及其對現代社會的影響。這種項目學習不僅讓學生深入了解中國歷史,還能激發其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尊重。班主任還可以指導學生進行傳統手工藝或民間藝術的制作。例如,學生可以學習并制作中國結、剪紙或陶藝等,這些活動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讓其體驗到傳統藝術的魅力。最后,班主任可以鼓勵學生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相結合,例如,設計一個項目,讓學生探索如何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現代設計中,如服裝設計、建筑設計或數字媒體創作。通過這些項目式學習活動,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深入探索和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培養其研究能力、創新思維和團隊合作能力。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僅有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還能夠促進學生在多方面的能力發展。
總之,在當前教育背景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班級德育工作,成為一個重要的教育策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豐富的歷史遺產,也是培養學生道德素養、文化認同和社會責任感的重要資源。德育工作中融入傳統文化的過程,需要創新和細致的教育方法,旨在讓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體驗和理解中華文化的精髓。結合傳統與現代教育手段,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增強其文化自信;實施多種教育策略,不僅有助于弘揚和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對學生個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長遠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因此,教育工作者應努力探索和實踐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
參考文獻:
[1] 孫玫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德育的策略研究》,《學周刊》2023年第33期。
[2] 任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德育路徑研究》,《語文建設》2023年第15期。
[3] 王先芝、張瑞杰《淺談德育在初中班級管理中的滲透》,《新課程研究》2022年第17期。
[4] 劉建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德育課教學的實踐探究》,《智力》2021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