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摘要】小學階段思政與語文教學的融合發展,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方式,對于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背景下,推進小學語文課程思政,應積極探索思政與語文教學的融合方法,構建獨特的語文課程思政體系。文章探討了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背景下小學語文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及創新實踐策略,即強化思政與語文教學的融合,將德育元素滲透到語文教學中,有效地引導學生參與語文課堂學習、社會實踐,從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實現小學語文課程思政的目標。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程思政;教學創新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4)10—0019—04
隨著《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深入實施,加強學科融合教學工作成為當前小學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課題,由此,對小學語文課程思政的探索,成為了當前教學創新的關鍵,在語文課程思政探究中滲透德育內容,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問題。對此,教師需要與時俱進,創新教學理念;把握節點,豐富德育內容。同時,優化德育方式,開發、運用課程資源,促進思政與語文教學深層次融合,并把握好當前教育教學新變化,探究語文課程思政,凸顯學科育人作用。通過探索創新語文課程思政,為學生設計系統化的德育活動,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到語文課堂教學中,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1],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一、小學語文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思政中的德育理念沒有與時俱進
通過實際調查,筆者發現當前語文課程思政仍存在德育理念沒有與時俱進的情況。在學校德育教學特色相關活動中,一些教師依舊停留在學科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層面開展教學,對于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仍停留在設計層面。對語文課程中的德育目標缺乏拓展,對語文學科中蘊含的德育元素未能充分挖掘,這導致德育與語文學科融合不足,未能對學校特色德育資源做好開發及運用,從而影響到了德育教學的效果及質量。
(二)相關德育內容比較陳舊
通過課堂教學、聽評課跟蹤分析,可以發現當前一些學校圍繞語文課程思政的德育內容比較陳舊,教師的課堂教學深度不足。比如,在語文學科教學中,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國情懷等教育內容浮于表面,教師常常按部就班開展教學。
同時,教師選擇的相關德育內容,未結合學生的年齡、學段學情等特點,未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另外,教師、年級組、教研組未能將德育教學內容在教學計劃中詳細體現,導致語文課堂教學中德育內容缺位、陳舊。
(三)相關德育資源比較薄弱
從2012年至2023年,筆者走進崇信縣城區第一小學、第二小學、黃寨學區幾所小規模學校發放調查問卷、跟蹤走訪,通過回收問卷并分析,可以發現:道德與法治課師資力量薄弱;圍繞語文課程思政可拓展的德育資源比較少;德育方式簡單,教師在教學中比較重視聽、評,忽視了相關實踐活動;德育元素與語文教學資源沒有有效結合,語文課程思政育人作用不明顯。同時,德育校本化資源、社會實踐資源、家庭教育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部分學校的德育校本化資源體系不完善,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難以實現知識遷移。
二、小學語文課程思政實踐策略
(一)堅持與時俱進,創新教學理念
圍繞小學語文課程思政,教師需要凸顯語文課程思政中的德育關鍵點,密切聯系當前語文學科教學的新變化,深入研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新要求,對語文課程中的關鍵德育內容進行分析,及時轉變教學理念,推進小學階段課程思政和德育工作高效、高質量開展[2]。
1.立足課堂,構建特色課程體系。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背景下,圍繞小學語文課程思政,教師需要立足課堂、與時俱進構建特色課程體系,有針對性地引領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學習觀念,構建高效、高質量的語文課程體系。可以說,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教師聯系學校的實際情況,積極構建語文德育校本化課程體系,拓展語文課程的德育內容、內涵,能使學生有更加廣闊的視野參與語文課程中德育內容的學習。
2.創新德育活動評價形式。以崇信縣城區第二小學創新德育活動形式為例,該校開展了“創建文明城市”實踐活動、少先隊員及教師志愿行動,組織學生參觀紀念館感悟革命精神,參加本土文化活動等。結合實際,之前的活動評價比較注重學生的學業質量測評,而現在的活動評價涵蓋德智體美勞多種活動測評,品德養成成為評價的重點。同時,引導學生爭當品德好、學習好、身體好的“三好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聯系“三好學生”校園評比活動,及時給予學生獎勵。一系列舉措的推行,對學生參與相關活動起到激發、引領作用,對表現優異的學生給予表揚和獎勵,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發揮學生的榜樣引領作用,優化小學語文課程思政的效果及價值。
3.結合特色活動,樹立德育榜樣。圍繞語文課程思政,可以有效利用周一升國旗的時機,校長及校委會、班主任對參加班級評選、校園表彰等活動且表現優異的學生給予表揚,為獲得相關成果的師生頒發獎勵證書,結合學生的優秀事跡,引導學生發揮榜樣作用,使學生有方向、有目標地參與德育活動,實現德育效果最大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學習經驗,參與主題演講活動,引導學生探討交流,激勵學生對相關實踐活動深入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既需要認真傾聽并做好引導者,還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給予科學評價,給予學生表達交流的空間。
可以說,通過轉變教師教學觀念,使教師具有學科融合的大思政觀、大德育觀、大語文觀,在此基礎上,以課程為中心構建特色德育課程體系,以相關活動為依托、以學生為中心,創新德育活動評價形式,可以樹立德育榜樣,并在相關實踐活動中有效滲透德育內容。基于此,圍繞語文課程思政引領學生深入參與實踐,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德育效果和質量[3]。
(二)把握節點,豐富德育內容
圍繞小學語文課程思政進行德育教學探究,教師應注重科學、有效地選擇德育內容,在教學中有效融入相關德育資源,對學生參與語文課程學習給予科學、有效的引導。
眾所周知,小學階段是學生全面發展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時期,是培養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階段。根據新時代教育的特點和要求,德育內容的滲透需要依托課堂教學和教學計劃,教師需要使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認知水平更相符,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而對學生的學習及成長進行科學、有效引導,以建立長效、高質量的學科教學體系[4]。教師科學地選擇德育內容,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小學階段有效地進行品德教育與語文課程的融合,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具體的實踐中,崇信縣城區第二小學“思政+教案二次復備”“大單元主題教學”等教學實踐活動,體現了對語文課程中德育教學內容的拓展,提升了學科教學的針對性、有效性,使學生以積極、主動的狀態參與語文知識學習及相關實踐。一般來說,教師圍繞語文課程思政,運用學校德育資源推進相關工作,具體體現在語文課程教學設計和備案環節,教師需要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圍繞教學目標對學生參與語文知識學習給予針對性的引導。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但需要聯系德育活動內容,以相關活動激發學生參與語文學習的興趣,還需要通過相關活動對學生的價值觀產生積極影響。與此同時,教師需要把握語文和德育教學內容之間的關聯性,針對語文學科中蘊含的德育元素,做好挖掘及運用,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將教學內容中蘊含的德育知識內化于心[5],外化于行,實現知行合一。
(三)把握課程性質,提升德育的針對性
圍繞小學語文課程思政開展實踐活動,教師應把握課程性質、堅定不移地遵循黨的教育方針,時刻明確“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語文學科本身具有特殊的育人功能,培養學生的品德修養是學科教學的重要目標,教師需要創新小學語文課程教學,這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有相關要求。
與此同時,針對學科專業師資薄弱的問題,教師在課程教學中,需要創新教學方法,聯系學生的實際問題,研究以學生品德修養為導向的學科融合教學方法,豐富“語文+德育”的教學理論支撐[6]。比如,崇信縣城區第一小學通過“思政+群文閱讀”教學,體現了當前語文教學依托群文閱讀教學開展小學語文相關教學實踐,有效把握了當前語文教學的新變化,凸顯出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及價值。可以說,圍繞小學語文課程思政,將德育與語文學科教學緊密結合,提升語文教學的針對性,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綜合素養的培養。
以部編版四年級第四單元神話故事單元主題教學為例,本單元涉及了《盤古開天地》《精衛填海》《普羅米修斯》等文章內容。在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德育元素,把握本單元重點、突破難點,精簡文章主要內容授課。結合單元主題教學,教師可以把政治、思想、道德、心理、法治等元素融入教學內容,組織學生搜集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加深學生對古代神話故事的了解,促使學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會主動思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道德修養水平。
(四)依托德育資源,深化德育方式
為了開足開齊、上好道德與法治課,學校應立足于自身辦學特色,依托相關德育資源,提升相關教育教學工作的效果及質量。同時,需要注重教師的德育觀念和學科特點[7],以學科教學為支點,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精準運用學校德育教學資源,形成獨具特色的學校德育模式。同時,需要全方位把握學生的心理問題、道德品質問題、健康成長問題,凸顯語文課程中德育內容的針對性、全面性,將課堂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上,重視學生的德育知識遷移和成果轉化,凸顯出學科課程中的德育目標,充分運用校本化資源、社會實踐資源、家庭教育資源,促進語文課程思政縱深推進,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8]。
比如,圍繞語文課程思政進行教學創新探究,崇信縣黃寨學區教師通過德育教學實踐,結合農村小規模學校師資力量薄弱、教學資源利用率低等問題,以聯校走教的方式,對課程思政進行創新探究,突出德育價值,全方位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打好基礎。
綜上所述,圍繞小學語文課程思政進行創新探究,教師需要立足教學新變化,充分發揮語文學科育人功能及價值,創新相關教學方法。具體實施中,需要以學生為中心,做好教學安排及設計,與時俱進地創新教學理念,滲透德育元素,把握課程性質,優化德育方式,關注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學習特點,從而為學生構建更加高效、高質量的德育課堂[9]。同時,堅持“以德促學”,建立完善的相關課程體系,對學生的學習及成長產生積極的影響,使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相關課程中得到落實。
參考文獻
[1]周岳梅.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小學語文與德育融合提升實施策略的研究[J].教育藝術,2023(11):10-11.
[2]王紅霞.德育在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有效融合[J].吉林教育,2023(28):32-34.
[3]韓小艷.德育與小學學科融合教育的探索——以小學語文為例[J].新教育,2023(29):16-18.
[4]李蘭蘭.小學生經典研讀實踐探索[J].江蘇教育研究,2023(19):88-90.
[5]竇艷北.基于立德樹人背景下的小學語文德育研究[J].吉林教育,2023(28):65-67.
[6]陸宇藍.聚焦陶行知思想,讓小學語文和德育有效融合[J].求知導刊,2023(28):95-97.
[7]徐娟.立德樹人視域下的小學語文德育滲透[J].吉林教育,2023(28):35-37.
[8]吳燕君.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路徑[J].吉林教育,2023(28):44-46.
[9]楊文治.立德樹人視域下的小學語文德育策略[J].吉林教育,2023(28):41-43.
編輯:彭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