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萬蘭 張若男
摘 要:勞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徑。本文在深入分析勞動建構共同富裕的學理與實踐的基礎上,闡釋了勞動教育對于實現共同富裕的獨特價值意蘊,論述了高中思想政治課勞動教育對共同富裕產生的現實意義及影響,提出了高中思想政治課勞動教育賦能共同富裕的建構體系。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勞動;勞動教育;共同富裕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596(2024)05-0089-06
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隨著2020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共同富裕已經成為新的歷史任務擺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如何實現這一歷史任務,馬克思主義指出:“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是一切價值的尺度?!盵1]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又提出“使人人都有通過勤奮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2],明確了勤勞創造共同富裕的道路要求,進一步彰顯勞動教育對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獨特時代價值。高中階段的學生處于成長的“拔節孕穗期”,思想政治課擔負著立德樹人的使命,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貫穿勞動教育,對于培養學生樹立勞動光榮的價值觀,賦能共同富裕意義深遠。
一、勞動建構共同富裕的學理性與實踐性
馬克思認為,人們自我價值的實現是通過勞動這一重要途徑實現的,并且在勞動過程中創造社會財富,實現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幸福生活都是奮斗出來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勞智慧來創造?!盵3]由此可見,馬克思勞動觀與共同富裕的實現途徑是高度一致的,內含了共同富裕價值目標,提出了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突出了實踐動力這一重要維度,明確了勞動建構共同富裕的學理性與實踐性。
(一)生產勞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前提
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構成社會生產的物質內容,人類歷史向前發展歸根結底是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的。人類社會要存在和發展,必然離不開社會生產,在生產勞動中實現對自然的改造,創造出生產和生活需要的物質內容,使自身不斷得到發展。在實踐中,伴隨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的需求逐漸多樣化,這就對生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觀上需要勞動者不斷革新生產勞動工具,提高勞動效率,以更高的生產力創造符合人們需要的物質財富,滿足人們高質量的生活需求。因此,馬克思犀利地指出:“生產力的這種發展之所以是絕對必需的實際前提,還因為如果沒有這種發展,那就只會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4]它表明人類社會發展進程是受生產力水平制約的,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也是建立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之上。新時代實現共同富裕是離不開生產勞動和勞動水平提高這一根本前提條件的。
(二)和諧的勞動關系為共同富裕提供重要保障
正確理解共同富裕,要從整體上來把握其深刻內涵。新時代共同富裕一方面包括全體勞動者的生活條件得到整體改善和提高,勞動成果由全體勞動者享有,另一方面也包括這種富有的生活形態是由勞動者共同創造的,可以理解為共建共享。唯物史觀將其上升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共建對生產提出了更高要求,前面已經提及,共享著重強調人們在生產中建立起和諧穩定的社會關系:一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結成平等互助的新型勞動關系,向著共同富裕方向努力,社會生活安定和諧,勞動者在生產中團結互助,獲得合理報酬,實現自身發展,同時為社會做貢獻;二是體現出對自然的充分尊重,人是自然的產物,人與自然不是對立的,人們在獲得滿足自身物質需要時,要兼顧對自然的保護,順應自然,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而不是破壞生態、殘暴掠奪式開發。新時代的共同富裕要求人與人之間建立起和諧互助、團結協作的生產關系,建立起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關系,以實現生活富足,生態環境整體平衡良好。
(三)分配公平是通往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共享勞動成果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勞動者在生產提高的基礎上創造出大量的社會財富,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物質條件,但這些財富的分配原則是否公平則直接影響勞動者生活狀態與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馬克思深刻指出:“分配本身是生產的產物,不僅就對象說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說也是如此?!盵5]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客觀要求公平分配勞動成果,以避免對生產積極性的挫傷,避免出現人們在收入上出現兩極分化的消極后果,否則影響共同富裕的最終實現。新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要求日益提高,影響這一目標實現的重要因素就是發展的不平衡帶來的社會問題,其中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人們之間的收入差距問題。共同富裕不養懶漢,但必須保證勞動者能夠公平享有勞動成果,人們通過辛勤勞動錢袋子鼓起來、日子好起來,平等享有發展帶來的實惠。鼓勵勤勞致富,不斷縮小貧富差距,在全社會營造出勤勞致富的濃厚氛圍,這是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著力點之一,也是通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四)自覺勞動是共同富裕的價值追求
實現共同富裕對勞動者自身素質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對勞動的認識。勞動者一方面應該掌握專業勞動技能,另一方面就是要具備自覺勞動的覺悟,這是人全面發展的需要。習近平多次強調:“我們追求的發展是造福人民的發展,我們追求的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盵6]這里強調的自由自覺地勞動意味著人逐漸擺脫“單向度”的發展態勢,勞動行為不再是謀生手段,不再是來自外部的指令,而是源自自我需求。勞動時間的長短根據個人愛好、特長等發展性活動而定,勞動成為一種享受,不是為了更多占有社會財富,而是在勞動的全過程中追求那種體驗的幸福和快樂,并且隨著勞動活動的豐富程度,使人的發展走向自由全面的更高層次,最終達到“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的理想狀態[7]。新時代社會不斷發展進步,在共同富裕的實現過程中,每一個社會成員都享有自我發展的廣闊空間,個人價值的實現離不開勞動,每個人通過社會勞動實現自身價值,并將這一價值最大化,實現自我發展,這種自覺勞動已經成為個人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勞動教育對共同富裕目標實現的價值意蘊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勞動是教育的唯一途徑?!皠趧右酝獾慕逃蜎]有勞動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盵8]2021年4月,在修改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第五條調整為“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9]。至此,黨的教育方針通過立法形式確定下來,勞動教育的獨特價值也隨之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建構在馬克思勞動解放學說基礎之上的勞動教育內蘊著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時代價值。
(一)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
勞動是社會發展和進步都離不開的先決條件,是人類社會向高級形態進階的動力與基礎,也是個人實現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馬克思深刻指出:“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這是每一個小孩子都知道的。”[10]勞動提供了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實現共同富裕,需要繼續創造出更多的物質產品,甚至是具有更高品質的物質產品,才能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而優質的物質產品生產離不開社會成員辛勤的勞動創造,勞動者素質高低直接決定這一任務能否完成。實現共同富裕,“人”是極為重要的因素,因為“人是現代化建設的主體”[11],達成共同富裕目標,全體社會成員一個也不能少。同時共同富裕也絕不是坐享其成,需要每一個社會成員通過辛勤勞動創造美好生活。因此,必須充分調動所有社會成員參與社會勞動,共同創造更多更好社會產品。在生產勞動中,通過激發社會成員的勞動創造熱情,開啟美好生活新模式。在勞動中,勞動者不斷提高自覺勞動的認識覺悟,不斷獲取新的勞動技能,真正體會集創造與享受于一體的共同富裕生活帶給他們的愉悅與享受。
勞動教育是提高勞動者技能水平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國家通過勞動教育促進新時代勞動者掌握核心勞動技能,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讓每個勞動者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這是我們克服困難、迎難而上,使共同富裕偉大事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
(二)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
共同富裕必須建立在生產高度發達的物質基礎之上,這是歷史已經得出的基本結論。社會主義本質也內含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沒有發達的社會生產力就不可能達到共同富裕。實現共同富裕關鍵要解決好發展不平衡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如城鄉區域差距問題,歸根到底這些問題的解決要靠大力發展生產力解決。立足新發展階段,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黨中央做出了重大決策,就是要通過高質量發展來實現。
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大批具有高素質的勞動者。勞動教育要實現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推動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為此,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20年3月發布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12],突出了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提高勞動技能水平,是新時代扎實推進共同富裕過程中勞動教育要完成的重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一個國家要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贏得一席之地,關鍵要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實現高質量發展,實現共同富裕,我們必須培養眾多有知識、掌握核心勞動技能、具備創新能力的勞動者,需要在大國工匠上下功夫,在培養能工巧匠上多下功夫,在實踐中確保實現共同富裕沿著高質量發展的正確道路前進。
(三)凝聚社會發展共識的內在要求
消除貧困,在解決了貧困問題之后,實現共同富裕就成為中華民族發展中要完成的另一個重要任務。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道難題,迄今為止,在人類歷史上還沒有得到完美解決。所以,推進共同富裕,要求我們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這是一場硬仗,同時也需要我們在全社會范圍內營造共同富裕的良好輿論氛圍,最大限度凝聚社會發展共識。在這一點上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關于共同富裕的模糊認識必須在思想層面上澄清,在輿論上加強引導,以利于在全社會形成促進共同富裕的社會環境和良好輿論氛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間的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發展中的各種難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輝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鑄就。”[13]為此,必須加強勞動教育。一是開展勞動教育能夠使廣大社會成員深入理解勞動創造財富、創造價值,提高對勞動形成價值的認識,深刻理解共同富裕蘊含的豐富內涵,從思想上解決實現共同富裕的路徑問題,有利于在全社會弘揚勤勞致富精神。當下有一部分人存在惰性思維,有“等靠要”消極思想,早早就要“躺平”不動,還有一些人有“仇富”思想,這些都需要我們通過勞動教育去消除。二是有利于我們宣傳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共同富裕的實現不能同步共振,我們倡導、鼓勵先富帶后富,在勞動教育中引導人民群眾尊重勞動創造的成果,杜絕浪費現象,還要在思想上防止滋生“為富不仁”情況的出現,避免因物質生活富裕而帶來的精神生活落伍和精神空虛,精神上也要同步富裕起來。讓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形成人人熱愛勞動、通過勞動致富走上共同富裕之路,為共同富裕打下社會輿論基礎。蘇霍姆林斯基的闡釋恰到好處:“在社會主義社會里,勞動日益成為一種創造性活動,在這種活動中展現出蘇維埃人豐富的精神生活。按本人意愿從事勞動是促進個人全面發展的極其重要的條件之一。”[14]
三、高中思想政治課勞動教育賦能共同富裕的現實意義
自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以來,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并列形成“五育并舉”的育人體系。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開展勞動教育是提升學生勞動認知、形成勞動理念、養成愛勞動良好習慣以及提升勞動素養的重要手段,對于培養學生勤勞致富、賦能共同富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堅定學生實現共同富裕的信心
馬克思深刻指出“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15],為我們指明了勞動與富裕二者在邏輯上的關系,也為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論基礎。今天黨帶領人民追求共同富裕的目標更加明確,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更為迫切,追求共同富裕邁出的腳步更為堅實,離不開勞動教育的廣泛開展。高中思想政治課勞動教育中包含著勞動創造形成價值的政治經濟學知識,與追求共同富裕唯有通過勞動在理論上是貫通的,在教學中容易引起學生共鳴,通過豐富的案例能夠讓學生看到依靠勤勞致富提高生活水平的實踐結果,使他們堅信共同富裕的實現需要勞動奮斗。思想政治課中開展勞動教育是培養學生樹立勞動觀念,形成勞動習慣、提高勞動素養的不可或缺的教育內容,拓寬了勞動教育的渠道與途徑,進一步鞏固勞動與共同富裕之間的天然聯系,為賦能學生堅定共同富裕信心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
(二)培養學生馬克思主義勞動觀
實現共同富裕內涵豐富,不僅包括物質層面上的共同富裕,而且還包括思想層面上的“富?!?。十四億多人口實現共同富裕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需要全民族通過共同勞動奮斗共同努力來實現。這就需要全體人民深刻認識共同勞動奮斗是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徑,因此需要高中思想政治課勞動教育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價值引領作用。高中思想政治課開展勞動教育的一項主要內容就是加強學生勞動價值觀教育,使廣大學生儲備起勞動創造價值的政治經濟學知識,為學生勞動價值觀念形成打下知識基礎。高中階段是學生社會化前的重要階段,在他們即將進入大學之前通過勞動觀教育,讓他們認識到共同富裕與勞動之間的內在聯系,可以幫助其深刻理解共同富裕美好愿景的實現需要全體中國人民一代一代在接續奮斗中實現,使其樹立勞動光榮的理念,這是新時代高中思想政治課勞動教育助賦能共同富裕的獨特價值。
(三)激發學生創新創造的熱情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盵16]共同富裕與勞動之間存在著天然的聯系,任何人都無法割斷。勞動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在勞動中學生不僅要動手更需要動腦思考。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開展勞動教育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和技術應用到現實中,解決現實問題。這樣通過真實多樣的生活勞動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和自覺性,引導他們通過直接體驗切實感受勞動創造的價值,促使他們不斷去探索新知識,解決勞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激發創新創造熱情,從而更有力地實現自我發展。同時充分發揮思想政治課育人功能,讓學生盡可能將勞動教育與所學知識相結合,深化對于共同勞動的認可,加深學生在專業勞動實踐中對共同富裕的理解。
四、高中思想政治課勞動教育賦能共同富裕目標實現的體系建構
2020年3月《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要求“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將勞動教育納入中小學國家課程方案,形成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針對性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17]。高中思想政治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勞動教育是承載立德樹人任務的重要載體,必須不斷探索高中思想政治課與勞動教育相結合的教育體系,為實現共同富裕打下堅實的高素質人才基礎。
(一)建立以“勞”促“德”的教育目標
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育人體系,開啟了學生全面發展的新階段。勞動教育作為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科學手段。培養勞動素養是高中思想政治課的一個達成目標。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不同年級根據教學內容相應地設定勞動教育目標,促使學生深刻理解實現共同富裕與勞動之間的天然聯系,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科學態度、崇尚勞動創新的精神品質。通過理論與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科學的勞動價值觀,使其不斷增長勞動智慧、增強勞動體能、提升勞動審美,充分發揮勞動教育對德智體美教育的促進作用,實現“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18],為實現共同富裕培養熱愛勞動、善于勞動,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二)深入挖掘教材的勞動教育內容
高中四本思想政治課必修教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與社會》《政治與法治》《哲學與文化》有著豐富的勞動教育的相關內容,但是這些內容學生直接學習起來是難以理解,很難達到教學效果的。任課教師有必要深刻挖掘教材中勞動教育的相關內容,將深奧的學理性知識給學生講清楚,使學生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勞動觀點,包括勞動歷史觀、勞動幸福觀、勞動價值觀等內容,把這些勞動知識蘊含的勞動教育傳遞給學生,使學生樹立起馬克思主義幸福觀,深刻感悟辛勤勞動和誠實勞動以及創造性勞動才是幸福的源泉。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社會歷史是由人民群眾辛勤勞動推向前進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通過中國人民辛勤汗水澆灌出來的,教育學生要弘揚勞動精神,摒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幸福觀,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尊重勞動者,用自己的辛勤勞動為共同富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
(三)采用靈活多樣的授課方式方法
取得高中思想政治課與勞動教育相結合良好的育人效果,一味地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必然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必須采用靈活多樣的授課方式方法,讓學生理解、接受勞動教育內容,提高育人實效。首先,可以將新媒體技術運用到勞動教育教學中,教師將各種多媒體素材準備充分,使勞動教育更形象生動更具體具象,以此手段彌補課堂單純的理論灌輸的不足;其次,可以選擇議題討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主動思考,使其在不斷解決障礙、溝通理念的過程中獲得勞動教育知識,提高認識水平;再次,采用體驗式教學方法,在體驗中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認識勞動就在日常生活中常伴自己左右,感悟勞動的魅力,加深對勞動意義的理解,深刻體會“幸福是靠奮斗出來的”;最后,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采用訪談法、榜樣示范等靈活的授課方式方法引導學生樹立勞動最光榮的科學勞動觀,激發學生為實現共同富裕、民族復興努力培養自身勞動素養。
(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高中思想政治課與勞動教育相結合,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熟知的教育資源建構學生易于參與活動型學科課程,豐富思想政治課教學目標的實現方式。勞動實踐是學生喜愛的教學形式,通過實踐讓學生具備基本的勞動技能??梢怨膭顚W生在家幫助家長做飯、做家務等力所能及的生活實踐,通過勞動實踐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同時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真正解決學生眼高手低的問題,開闊學生眼界,拓展其思維方式,激發創新創造熱情。勞動教育與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相結合,還可以使學生珍惜自己勞動創造的成果,進而尊重他人創造的勞動成果,尊重勞動人民,寓教于樂,無形中就培養了學生實踐能力,賦能了共同富裕建設者的勞動素養。
(五)建立綜合勞動考評機制
良好的勞動考評機制,無疑能夠提升勞動育人效果,同時有力推動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一是可以將多元主體納入教學評價。傳統的教育評價是由教師一元主體完成,教師一人說了算,考核方式方法完全由教師決定,弱化了學生參加勞動教育的主體地位。改變單一教師的評價機制,引入多元主體參與其中,使評價更科學。通過采用學生自主評價、教師評價、家長評價、學生評價的綜合考評機制,激發學生參與勞動教育的內生動力,不斷提高勞動教育效果。二是在評價方式中注入思政課評價維度,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納入評價內容中,在關注學生知識、能力的同時,開始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將勞動技能、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等多方面成績納入考核評價范疇,有效提高學生勞動能力的綜合評價的科學性。這樣既有助于提高學生參與勞動教育的熱情與積極性,又能夠全面提高思想政治課中勞動教育的時代性要求,賦能共同富裕順利實現。
勞動教育是一項復雜工程,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與勞動教育相結合,從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實現方式等方面入手,構建勞動教育賦能共同富裕體系,對于新時代擔當勞動教育新使命,豐富勞動教育新內涵,拓展勞動教育新形式,實現勞動教育新價值具有重要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0.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習近平.扎實推動共同富裕[N].人民日報,2021-10-16(01).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8.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9.
〔8〕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藝術[M].肖勇譯.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127.
〔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的決定[EB/OL].(2021-04-29)[2021-11-25].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2104/7cf7f9db53ac47bcad2dfed8371b1 ce8.shtml.
〔10〕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9.
〔11〕陳金龍,鐘文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涵、方位與功能[J].思想理論教育,2021(1):4-8.
〔12〕〔17〕〔18〕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
〔13〕習近平.在同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4-29.
〔14〕蘇霍姆林斯基.蘇霍姆林斯基論勞動教育[M].蕭勇,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9:18.
〔1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6〕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