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盈
摘 要:量感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數學核心素養的主要表現之一,項目化學習是核心導向下的重要學習方式,強強聯手下的“基于量感的項目化學習”的研究與實踐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與意義。以“一億有多大”項目化學習設計一課為例進行說明,意在為一線教師開展量感教學提供一條可借鑒之路。
關鍵詞:量感;項目化學習;教學設計
“基于量感的項目化學習”指的是教師通過對教材的深刻把握,先給予學生一個與量感相關的學習主題,再從主題出發組織起一個個連接著現實世界的挑戰性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探究相關知識、拓展學科文化、發展核心素養。量感的內涵結合項目化的理念,使教學達到1+1>2的效果。那么該如何設計與實施該類課程,使其行之有效?筆者結合四年級“一億有多大”這節量感綜合課,來闡述具體做法。
課前,筆者對學生的量感發展現狀進行了學情調研。調研以書面問卷為主,隨機訪談為輔,從校內三、四年級平行班中各選一個水平層次居中的班級,分別是304班共38人(以下簡稱A班)和402班共40人(以下簡稱B班)。A班學生已掌握幣值、長度、質量、時間等知識,B班學生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學習了面積、升和毫升、千米和噸。兩個班采用同一份問卷,內容涉及“線的長短”“面的大小”“物品的輕重”“時間的長短”四個類別,共計8題,限時5分鐘。共發放問卷78份,回收有效問卷78份,問卷設計及反饋結果如下表:
由表中數據與隨機訪談可得A、B班學生現有量感存在三大特點:
1. 長度、質量及單一時長的感悟優于對面積屬性的感悟。第1、2、5、7題的正確率均在80%以上,說明學生在容易找到參照物的前提下,估量推斷能達到一定的精準度。
2. 面積、質量屬性的感知更依賴于已有的學習經驗。第4題調研“面的大小”,因A班學生目前只學習了周長,并未認識面積,僅有16%的學生想到用①圖給出的小方格來度量推斷,且受原認知干擾,有50%的學生習慣從長度角度來表述。而B班已認識面積,正確率遠高于A班。但“一知半解”的經驗也會產生負遷移,如第5、6題調研“量的輕重”“克與千克”,A班剛學完,而B班部分學生對此概念已模糊,A班情況反而優于B班。
3. 估測轉化、綜合感統能力隨年級升高而增強。從第4題B班遠高于A班的數據及方法訪談中可發現,四上的學生已具有靈活估測的意識,有的用①圖中的小方格去度量,做分割;有的進行了等積變換,最終都捕捉到了圖形改變但面積不變的重點。
基于上述調研支持,展開“一億有多大”項目化學習探究,步驟和方法如下:
一、確定主題——打破學科與空間之界
主題是項目化學習的核心,“一億有多大”的主題基于新冠疫情的背景展開,引發一場珍惜資源的主題探討,激發學生興趣點的同時又聚焦于超越知識點的概念,融通跨學科的素養,意在從整體視角來完整認識,理解概念。
本課設計的驅動性問題為:“我國有一億多名少先隊員,如果每人節約一粒米、每人節約一滴水、每人栽種一棵樹……將給這個世界帶來什么變化?”
其核心知識是通過推理演算,將量感可視化。涉及的跨學科內容及實踐能力如下圖所示。
二、設計板塊——架起量感與生活的橋梁
量感項目學習方案設計時既要考慮低階的認知學習,又要考慮高階的認知形成,且需有足夠的時間來保障體驗。因此“一億有多大”的設計結合國慶時期的課外實踐,安排2課時,每課時40分鐘讓學生進行充分感知。
第1課時從長度、質量、時長、體積等角度出發征集提案。經過全班篩選確定四個研究問題:(1)1億張A4紙摞起來有多高?(2)小學生走1億步有多遠?(3)1億粒米有多重?(4)一億滴水有多少(開放型)?學生進行問題認領后,教師給出協作支架,由各組規劃和細化研究進程。
第2課時提供“方案—實驗—調整—思考”的思維支架深化成果。由各小組成員上臺介紹研究結果,方案交流時重“取長補短”,展示評價時意“關聯發展”。師生合作研討,共同完善優化生成作品。
三、實施活動——滲透部分到整體的感官體驗
在實際操作中,學生根據自身設計的實驗探究單,通過不斷調整實驗,達成對量感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以下由“1億粒米有多少”實施活動探究過程為例展開說明:
(一)重量感知:1億粒大米有多重?
實驗小組原先設想先數出10粒大米,太輕,沒辦法稱量,于是調整為數出100粒大米,稱出重量。為確保操作準確性,操作員經過了多次測量,記錄員將這些數據取平均值,四舍五入成整數約為2克。接著進行推算:100粒是2克,10000粒大米有多重呢?1000000、100000000粒呢?經過單位換算得出結論:1億粒大米重2000千克,等同于2噸。
(二)體積感知:1億粒大米占多少空間?
家用大米是25kg一袋,那么1億粒重2噸的大米可以裝幾袋?經過計算是80袋。測量一袋大米的長約5分米、寬約4分米、高約2分米。想象將80袋大米疊起來,大約要占用到半個家用廚房,全裝走得用一輛小貨車。
(三)時間感知:1秒數1粒,1億粒大米耗時多久?
借助計算器計算100000000秒≈1666667分≈27778時≈1157天≈3年。就算不吃不喝不睡不停頓地數,也需要3年多才能數完,耗時之長難以想象。
學生借助稱一稱、量一量、算一算、想一想等活動,經歷“量”的累加過程,在依托信息比較、數據分析推理等低階認知的基礎上,調動了問題創建、解決、決策等高階思維,量感素養在體驗中得以“生根、發芽、成長”。
四、成果展示——指向實踐到作品的理解創造
項目化學習模式不僅實現組內成員的互助互學,更能通過可視化的作品形式進行經驗分享向全班展示研究成果,達到全員共同成長的目的。以下是匯報精彩片段:
匯報員:我們研究的主題是“1億滴水的體積有多少?”
1. 實驗準備:25mL的燒杯和1mL的滴管。
2. 實驗過程:我們組原本設想從1mL有多少滴開始,但水太少不好操作于是調整為測量5mL。請看操作員的現場演示。
因為1次實驗結果不準確,所以我們測量了3次,分別是110,113,113滴,記錄員進行了記錄并得到實驗平均值,5mL水大約需要112滴。接下來請計算員演算……得出1億滴水大約有4460L。
3. 尋找參照:為了更形象感受1億滴水的體積,我們一起去了超市,找到了類似體積(容積)的物品,超市賣的大桶礦泉水為5L,計算員得出一億滴水大約有這樣的892桶。
4. 引發思考:每個小朋友每天喝1L水,那么一億滴水能喝4460天,差不多是12年。小小一滴水匯聚成一億滴,居然有那么大的能量。
5. 相關鏈接:我們還進行了網上搜索,發現目前我國缺水總量為400億立方米,全國7000萬人飲水困難,我們組倡議:請大家在生活中節約用水!
以上環節,組內成員分工明確,操作員、記錄員、計算員、匯報員各展所長、全情投入,進行了多角度的實踐和全方位的作品展示。不僅分享了“是什么”“為什么”,更觸發了該“做什么”。
五、評價反思——彰顯感性與理性的辯證關系
量感的形成既要基于學生直接或間接的認知經驗,更要兒童理性思維的參與使之內化,建立起量的清晰概念。項目化學習覆蓋全程的評價能促使學生不斷思考,從而提升他們更深層次的數學感悟。
1. 選題上的評價。選題初期,小組代表提出自己要研究的問題,并闡述自己的研究思路,從趣味性、可行性、獨創性三個方面(如下表),由全班對提出的問題進行篩選與改進。再根據選定后的分主題,探討同一素材的不同挖掘角度。
2. 過程中的評價。如探究“一億粒米有多重”的兩個小組呈現結束后,進行究因式的評價提問:“這兩個組測量的方法基本相同,為什么最終得到的量不一樣?”促使學生明晰使用材料(米的種類)、測量用具(電子秤存誤差)、基準(100粒、1000粒的選取)不同等因素都會導致結果的差異。
3. 展示后的評價。待學生感悟到一億個物理量很大后,加入一條“反轉”信息:“納米是一種非常小的長度單位,1納米等于0.000001毫米,1億個1納米多長呢?是100毫米,也就是0.1米?!弊寣W生感受微觀和宏觀的辯證關系后進行評價,領悟數學的奧妙。
諸如此類的評價與點撥對量感的進階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既為后續學習積累經驗,又不斷內化形成的量感,促進量感的持續發展與完善。
綜上所述,基于量感的項目化學習將項目化理念融入量感學習課堂,使教師將所教知識與問題情境相結合,讓學生展開一項完整的、與實際生活相關聯的行動式探究知識活動,呈現一種創新的數學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量感素養從感性到理性的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1]陳靜.兒童“量感”素養的理性審視、問題剖析及培養策略——以三、四年級學生為例[J].小學數學研究,2021(10).
[2]莊治新,陳雪飛.基于核心概念的數學項目化學習設計[J].教學與管理,20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