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摘 要:普通高中歷史教科書作為學校歷史教學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教材,是培養和提高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關注教材表述是合理使用教材最根本的原則。教師應基于歷史教學的高度、新度、溫度和活度,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把握必修和選擇性必修課程之間的遞進與拓展;立足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彰顯時代性和人文性的價值導向;根據學生發展需要,適度開發課程資源。
關鍵詞:新教材 教材表述 歷史教學
一、教有所疑
在普通高中教科書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的《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一課中,教材將宋代的戶籍制度設置為如下表述:
宋朝戶籍分主戶與客戶。主戶指擁有土地、繳納賦稅的稅戶,客戶指沒有土地的佃戶。北宋初,客戶占總人口的40%,到1072年,客戶所占比例下降到30%,為國家承擔賦役的主戶人口所占比例也就相應上升了。
——教育部編寫《普通高中教科書 歷史 選擇性必修1 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
許多師生在梳理中國歷代戶籍制度演變的歷程時,都會提出這一問題:在“宋朝政府適當放松了對社會的控制”“土地買賣、典當基本不受官府干預”[1]的社會背景下,緣何會出現為國家承擔賦役的主戶人口所占比例相應上升的現象?該問題直接指向歷史學科的史料實證核心素養,即“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2]
巧合的是,筆者所在學校的一節高三歷史公開課在復習《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時,運用了下列高考試題:
(2016年高考文科綜合全國卷Ⅱ第26題)宋代,有田產的“主戶”只占民戶總數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處租種土地的“客戶”。導致這種狀況的重要因素是( )
A.經濟嚴重衰退 B.土地政策調整
C.坊市制度崩潰 D.政府管理失控
該試題材料與新教材觀點相悖,所考查內容屬于基礎知識,由此便知授課老師的理念仍局限于舊高考的范疇,這與陜西2024屆文科生未使用新教材的客觀現實有關。但是,陜西已于2022年秋季學期開始使用新教材。因此,以宋代戶籍制度中主戶與客戶這一問題為契機開展基于史料的教學研究,不僅有助于提升師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也益于高中歷史教師探索新教材使用和新舊高考銜接與過渡的路徑與方法。
二、疑有所釋
值得肯定的是,在《中學歷史教學》2022年第9期和2023年第8期中,倪妍老師和滕飛飛老師基于不同的視角分別對這一問題作出了解釋(見表1)。
兩位老師解釋的前提是:均認為主戶必須同時具備擁有土地和繳納賦稅兩個條件。但是,筆者仍有如下困惑:戶籍制度屬于上層建筑,宋代戶籍制度的變革應是當時經濟基礎變化的反映,“宋代農業發展成就突出”“對傳統自然經濟結構有一定突破”[8]“宋朝是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發展的一個高峰”[9],這些經濟變化應在戶籍制度中有所體現,怎能單以農業最主要的生產資料土地的有無作為劃分主戶和客戶的依據?
為了解開這一疑問,筆者反復閱讀教材,發現答案就在教材表述“主戶指擁有土地、繳納賦稅的稅戶”之中,關鍵之處在于歷史老師對“、”這一標點符號的理解與運用。大多數老師將教材表述理解為“宋代主、客戶的劃分標準就是兩個:一有無土地,二是否繳納賦稅”,實是將“繳納賦稅”作為“擁有土地”的從屬,并據此判定沒有土地的客戶不用繳納賦稅?!冬F代漢語詞典》對頓號的解釋是“標點符號(、),表示句子內部并列詞語之間的停頓。主要用在并列的詞或并列的較短的詞組中間?!盵10]并列意為“并排平列,不分主次?!盵11]可見,宋代主戶只需滿足“擁有土地”或“繳納賦稅”其中的一個條件即可。主戶條件的放寬,加之政府政策的推動,宋代主戶群體的擴大便成為必然。筆者查閱了相關資料(見表2),證實了這一認識。
三、釋疑有獲
在對宋代主戶與客戶問題的追問與解惑過程中,筆者深感新教材的使用應該有“度”。
1.把握高度。主客戶分類登記是宋代“為適應社會經濟的變化”[14]對戶籍制度的創新,該制度服務于宋代的賦役制度,并與社會治理(保甲法)配套,是宋代國家治理能力提升的體現。歷史選擇性必修課程是必修課程的遞進與拓展,有關選擇性必修1的學習,“教師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引導學生認識歷史上的國家制度和社會治理的措施”[15]“認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性”。[16]
2.彰顯新度。新教材之“新”不僅是教學內容和編寫體例的變化,還立足于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反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建設新成就。宋代主客戶較大的流動性,折射的是社會之“自由”;以資產作為劃分戶等的標準,追求的是社會之“平等”;主客戶承擔賦役有所區分,趨向的是社會之“公正”,構建新的話語體系是新教材題中之義。
3.滲透溫度。歷史的創造者是人,歷史研究服務于人,學習和研究歷史應該“眼中有人”。許多學者認為,宋代主戶的增加嚴重脫離歷史實際,而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正是根源于人性。表3中的“析戶”“偽造姓氏”“科舉冒貫”等做法,乃是時人趨利避害的表現。
4.巧用活度。教材關于主客戶問題的表述,除了主客戶標準的劃定之外,還有“教材為何未涉及南宋的戶籍數據”“關于宋代戶籍有何實物文書佐證”“新教材為何未提及土地兼并這一說法”“宋代人口的增長是否會影響主戶的數量上升”“1072年有何特殊的意義”“經濟重心南移與地理因素在戶籍制度中如何體現”“少數民族與宋代戶籍制度變革有無關聯”“如何基于宋代主客戶問題開展史料研習”等問題可以發掘,師生可以根據興趣選擇相關問題展開深入研究,這符合歷史教科書內容的編排應“為教師創造性的教學和學生主動性的學習創造條件,為學校和老師拓展、開發課程資源提供可能性”[21]這一課標要求。
筆者不揣谫陋,就宋代主客戶問題進行了淺探,并對新教材的使用提出了拙見,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注釋】
[1] 教育部:《普通高中教科書 歷史 必修 中外歷史綱要(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第68頁。
[2] 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頁。
[3][4][5][6] 倪妍:《做好教材整合,為理解而設計——從戶籍制度的變化看宋代社會》,《中學歷史教學》2022年第9期,第13、14頁。
[7] 滕飛飛:《關于宋代主戶與客戶問題的討論》,《中學歷史教學》2023年第8期,第17頁。
[8] 教育部:《普通高中教科書 歷史 必修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64頁。
[9] 教育部:《普通高中教科書 歷史 必修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65頁。
[10]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334頁。
[1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95頁。
[12] 劉建中:《我國古代戶籍檔案的演變》,《檔案學研究》2001年第4期,第46頁。
[13] 劉松柏、何成剛、梁曉東:《歷史課標解析與史料研習: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245頁。
[14] 教育部:《普通高中教科書 歷史 必修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68頁。
[15] 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第24頁。
[16] 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第23頁。
[17] [18]趙瑤丹:《宋代戶籍制度和人口數問題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01年第1期,第16頁。
[19] [20] 程民生:《論宋代科舉戶籍制》,《文史哲》2002年第6期,第108、111頁。
[21] 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第66頁。
* 本文系陜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2023年度立項課題“具身認知理論視域下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實踐研究”(課題編號SGH23Y1127)的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