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旋



[摘 要]文章通過對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據2001年版課標編寫的實驗教科書(以下簡稱“實驗版教材”)和根據2011年版課標修訂的義務教育教科書(以下簡稱“修訂版教材”)中“圖形的旋轉”這部分內容進行縱向對比分析,并結合學情分析,尋找基于操作體驗,發展空間觀念素養,幫助學生感悟旋轉本質特征的教學啟示。
[關鍵詞]空間觀念;操作體驗;圖形的旋轉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4)14-0050-04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空間觀念是核心素養的主要表現之一。主要是指對空間物體或圖形的形狀、大小及位置關系的認識。
一、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圖形的旋轉”是在學生二年級初步認識了生活中的旋轉現象后學習的。本節教學內容主要是進一步認識圖形的旋轉,探索旋轉的特性,并要求學生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旋轉90°后的圖形,能從旋轉的角度欣賞生活中的圖形,進一步感受圖形變化帶來的美。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善于利用學生的原有認知推動新知的學習,并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
1.引入部分的對比
實驗版教材直接提問:“你見過哪些旋轉現象?”而修訂版教材通過呈現風車、鐘面等素材,喚醒學生的旋轉經驗。相比之下,修訂版教材更直觀。
2.構建旋轉概念的對比
兩個版本的教材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點:二者都是以鐘面指針的旋轉為素材來引出旋轉的三要素。不同點:描述旋轉過程的方式不同。實驗版教材是按旋轉的起點到過程再到終點的方式描述;修訂版教材增加了“方向”這個詞,明確從幾到幾,指針繞點O按什么方向旋轉了幾度。先明確旋轉的前后位置,再描述旋轉的過程,更符合學生的思維順序。
3.感受旋轉特性的對比
兩個版本的教材都是按照先觀察,再對比旋轉前后位置的變化,最后歸納總結旋轉的特性這樣三個步驟來編排的。修訂版教材進行了以下四項改進:第一,實物模型由風車更換為三角尺,使學生觀察的對象更為明確,減少干擾;第二,旋轉中心由銳角頂點改成直角頂點,降低了學生首次觀察簡單的幾何圖形旋轉前后的特點的難度,便于總結;第三,將三角尺放在方格紙上,便于學生觀察旋轉位置的變化,同時為后面畫旋轉后的圖形做了鋪墊;第四,將直接觀察換成動手操作,使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更能體會旋轉中心和各邊的運動過程。
(二)學情分析
為了更清楚地了解學情,基于教材分析,筆者編制了幾道前測題(略),對我校五年級的部分班級學生(在測試前未進行“圖形的運動(三)”學習)進行調查,共150人參與測試。
調查發現:
首先,大部分學生認為轉動360°才是旋轉,轉不滿一周的不是旋轉。
其次,76%的學生知道順時針、逆時針方向;62.7%的學生能標出旋轉中心,37.3%的學生未能標出旋轉中心。通過訪談還發現,未能標出旋轉中心的學生中有33人能指出旋轉中心。
最后,6.7%的學生能完整地描述旋轉過程,77.3%的學生能結合旋轉要素不完整描述旋轉過程,16%的學生不能描述旋轉的過程或描述的內容與旋轉無關。
二、教學實踐
(一)觀察生活實例,認識旋轉要素
1.出示有爭議的生活實例,引出研究問題
師(出示前測統計結果,見表1):昨天我們做了個課前小測試,老師把大家的做題情況統計出來了,我們一起來看看。
師:認為鐘擺不是旋轉的同學,你們是怎么想的?
生1:因為它是左右擺動的,所以不是旋轉。
生2:因為它轉動的度數不是360°,所以不是旋轉。
師:認為鐘擺的運動是旋轉的同學,你們有什么想說的嗎?
生3:鐘擺一直繞著一個點轉動,所以它的運動是旋轉現象,跟它是不是轉360°沒有關系。
師:到底是不是旋轉一周才算是旋轉呢?看來大家意見不統一,帶著這個疑問,咱們進一步來學習圖形的旋轉。
師:選擇一個你喜歡的例子,然后說一說它是怎么旋轉的。
動態展示旋轉現象(如圖1):
師:同學們已經初步認識了生活中的旋轉現象,想一想,旋轉有什么特點呢?
生4:風扇的扇葉是按順時針方向轉的。(涉及方向)
師:你能跟大家說說什么是順時針旋轉嗎?
【設計意圖:課的開始,教師通過出示前測結果,選擇學生熟悉的“不是360°旋轉”的例子作為學習研究的素材,從學生存疑的生活例子入手,引發認知沖突,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2.借助鐘面,認識旋轉三要素
(1)認識旋轉要素——旋轉方向
師:我們把與時針旋轉方向相同的,叫順時針旋轉;與時針旋轉方向相反的,叫逆時針旋轉。下圖(如圖2)中,風車和轉盤分別是按什么方向旋轉的?
師(小結):通過觀察鐘面、風車、轉盤的旋轉可以發現,物體的旋轉都是按照一定方向旋轉的。
師:除了方向,我們還要關注旋轉的什么要素呢?下面我們利用鐘面進行研究。方便起見,我們只觀察其中一根指針。
【設計意圖:以鐘面、風車、轉盤等物體的旋轉為例,引導學生經歷觀察、對比等過程,使其初步感受物體的旋轉是按一定方向進行的。】
(2)認識旋轉要素——旋轉中心、旋轉角度
師(出示課件:鐘面上,指針分別從“12”旋轉到“1”,從“1”旋轉到“3”。如圖3所示):仔細觀察,甲鐘面從“12”到“1”,乙鐘面從“1”到“3”,指針分別是怎么旋轉的?
生1:甲、乙兩個鐘面上的指針都是按順時針方向旋轉的。
生2:都是繞點[O]按順時針方向旋轉。
師(小結):它們的共同點就是——都是繞著點[O]按順時針方向旋轉的。(說明:點[O]就是它的旋轉中心)
師:在旋轉過程中有什么不同點呢?
生3:甲鐘面是從“12”到“1”,乙鐘面是從“1”到“3”。
生4:指針掃過的面不同,叉開的大小不同。(教師規范其語言:旋轉角度不同)
師:甲鐘面中,從“12”到“1”,指針旋轉了多少度?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5:從“12”到“1”,指針旋轉了30°。(繞點[O]順時針旋轉30°)
生6:鐘面有12個大格,旋轉一周是360°,所以360°÷12=30°
師:看來我們在描述物體的旋轉時還得關注它的旋轉角度。
師:想一想,怎么樣才能清晰、準確地描述鐘面指針的旋轉呢?
師(小結):要清晰、準確地描述指針的旋轉過程,就要講清楚三點——指針是繞哪個點旋轉的;指針按什么方向旋轉;指針旋轉了多少度。
師:現在誰愿意來完整地描述,從“12”到“1”,指針是怎樣旋轉的?
生7:從“12”到“1”,指針繞點[O]按順時針方向旋轉了30°。
師:從“1”到“3”呢?
生8:從“1”到“3”,指針繞點[O]按順時針方向旋轉了60°。
3.再次觀察、描述,加深理解
師(出示兩個鐘面,指針分別從“3”旋轉到“6”,從“6”旋轉到“12”,圖略):對于這兩個鐘面指針的旋轉過程,你能完整地描述出來嗎?
生9:從“3”到“6”,指針繞點[O]按順時針方向旋轉了90°。
生10:從“6”到“12”,指針繞點O按順時針方向旋轉了180°。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鐘面指針的旋轉,引導學生探索并認識旋轉的三要素,從而激勵學生用數學語言描述物體的旋轉過程,使其深入理解圖形旋轉的本質。】
4.動畫演示,突破難點
師(出示鐘擺運動,如圖4所示):回到我們剛開始上課時留下的問題,鐘擺轉動是不是在做旋轉運動?為什么?
生:鐘擺的運動是旋轉,因為它是繞著一個中心按照順時針方向或者逆時針方向旋轉的,旋轉角度是不確定的。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鐘擺運動的動畫演示,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鐘擺運動的特點實際上就是“圍繞一個點做局部的圓周運動”,并且在擺動的過程中,有按順時針方向的旋轉,也有按逆時針方向的旋轉,鐘擺旋轉的角度是不確定的。】
(二)動手操作,感悟旋轉性質,發展學生空間觀念
1.研究線段的旋轉
(1)模擬操作
師:想一想,假如現在我們把鐘面的指針看成一條線段,線段能旋轉嗎?
師:請你拿出一根小棒,把它看成線段OA,然后在方格紙上試著感受一下,線段可以怎么旋轉呢?
(2)畫中理解
師(出示練習,如圖5所示):請你畫出線段[OA]繞點[O]逆時針旋轉90°后的圖形,并標出點[A]的對應點[A′]。
(3)辨析深化
師(展示學生作品:作品①完全正確,作品②方向有誤——強調方向):作品①是完全正確的,作品②的方向錯了。看來在畫圖的時候,不僅要關注旋轉中心和角度,還得注意旋轉的方向。
師(展示學生作品③:線段長度變了——強調性質):這里還有一個畫得不太一樣的作品,仔細觀察,你有什么想說的?
生:線段的長度變了,這不是旋轉。
師:對,旋轉前后,雖然線段的位置改變了,但是線段的長度是不變的。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出線段旋轉90°后的圖形,經歷“模擬‘轉—‘畫下來”的過程,同時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思考并理解旋轉的要素,從而為后續學習面的旋轉做鋪墊。】
2.研究面的旋轉
(1)動手操作,類比遷移
出示問題(如圖6):
師:如果增加兩條線段,把線段[OA]變成一個三角形,想一想,三角形的旋轉和線段的旋轉會有什么聯系呢?
師:想象一下,三角形繞點O順時針旋轉90°后,它會到什么位置?
師:利用三角形學具在方格紙上繞點O順時針旋轉90°。
師:同桌交流,三角形旋轉前后,什么沒有變?什么變了?
生1:首先固定O點不動,然后把三角形繞點O順時針旋轉90°。
(課件演示:三角形繞點O順時針旋轉90°)
師:仔細觀察三角形旋轉前后,什么沒有變?什么變了?
生2:三角形的位置變了;每條邊都繞點O順時針旋轉了90°。
生3:點O位置不變(旋轉中心位置不變);三角形的形狀不變;每條線段的長度不變。
師:旋轉前后,旋轉中心位置不變,三角形的形狀不變;它只是每條邊都繞點O順時針旋轉了90°。其實,這個三角形的旋轉,我們也可以看成是三角形每一條邊(線段)的旋轉。
(2)學生想象,發展思維
師:同學們,想象一下,如果三角形AOB繼續繞點O順時針旋轉90°兩次,會得到什么圖案?
(動畫演示風車旋轉,如圖7所示)
【設計意圖:從“線段的旋轉”遷移到“面的旋轉”,讓學生經歷“想象—操作驗證—再次想象”的學習過程,將想象與操作結合,激發學生的空間想象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后續的學習奠定基礎。】
(三)應用拓展,感受數學之美
(1)欣賞圖案,感受旋轉創造的美
出示課件(如圖8):
(2)再次想象,“面”——“體”,拓展思維
師:如果以一條直角邊為軸將直角三角形轉動一周,想象一下,會得到一個什么樣的圖形?
生1:還是三角形。
生2:圓。
生3:圓錐。
師(課件動態演示,如圖9所示):想象一下,長方形繞著它的長轉動一周,會得到什么樣的圖形?
圖9
(課件演示長方形繞著長、寬旋轉一周,如圖10所示)
師:看,數學多神奇,一個圖形繞著一個點旋轉,可以創造出美麗的圖案;一個圖形繞著一條軸轉動一周,就會得到一個立體圖形。
【設計意圖:課件動態展示一些基本圖形旋轉后形成的美麗圖案,鼓勵學生學會用變化的數學眼光觀察、體驗旋轉的奇妙之處,從而感受到數學之美,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展示內容從“繞點的旋轉”到“繞軸的旋轉”的知識,圖形轉動一周后形成立體圖形,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豐富學生對不同旋轉方式的認知。】
學生只有經歷動手操作、體驗、數學表達、感悟等數學活動過程,才能更有效地發展空間觀念素養。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引導學生經歷操作體驗等活動,從而幫助學生積累有效的數學活動經驗,發展空間觀念素養。
(責編 吳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