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對于增強學生民族認同感和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意義。文章探討了優秀傳統文化與鑄牢高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邏輯關聯,從多個維度分析了基于優秀傳統文化強化高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意義,最后提出了具體的融入路徑,包括聚焦教師培訓,組建優質師資隊伍;重視環境構建,建設校園文化生態;著眼實踐育人,創新高校實踐活動;加強網絡傳播,搭建多元網絡平臺等,讓傳統文化植根于學生的心間,強化民族共同體意識。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高校大學生;共同體意識;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24-0149-04
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加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如何在高校大學生中推廣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此增強其民族認同感和共同體意識,仍是當前教育領域面臨的一大挑戰。本研究立足于優秀傳統文化視域,探究如何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的路徑,以期為相關政策制訂者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鑒。
一、優秀傳統文化與鑄牢高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邏輯關聯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兒女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積累和傳承下來的,包括道德觀念、價值理念、審美觀念、科學精神、民族精神等方面的內容。這些文化成果既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又有豐富的現實內涵。一定程度而言,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一種精神追求,更是一種實踐指南,與鑄牢高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存在緊密的邏輯關聯。
其一,傳統文化是共同體意識的基礎。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積淀的寶貴財富,包含了世代相傳的道德規范、生活智慧和精神追求。對于高校大學生而言,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渲染,能夠于無形之中增強自身的民族情感和認同感。這種認同感是學生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1]
其二,傳統文化是共同體意識的源泉。優秀的傳統文化包含了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精神寄托和價值追求,是維系民族團結、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傳統文化中的和諧共生、互助友愛、尊重自然、追求和平等理念,對于培養大學生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學習和傳承傳統文化,大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價值觀念,增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
其三,傳統文化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動力。傳統文化中的創新精神和奮斗精神,對于激發大學生的進取心和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同時,傳統文化中的團結協作精神和互助友愛精神,對于增強大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具有重要促進作用。通過學習和實踐傳統文化,大學生可以在思想觀念、行為習慣、價值取向等方面得到提升,從而更好地服務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展。[2]
二、基于優秀傳統文化強化高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意義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具有豐富的歷史積淀和價值內涵。強化高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于培養具有民族自豪感和家國情懷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意義。
(一)為增強高校大學生“五個認同”意識提供思想指南
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增強高校大學生的“五個認同”意識提供思想指南。“五個認同”指的是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優秀傳統文化承載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和精神追求,是培養大學生民族認同感的重要資源。通過深入學習傳統文化,大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和文化傳統,強調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意識,將個人的理想與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相結合,以此增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
(二)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凝聚青春力量
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凝聚青春力量。中國正處于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需要一代代的新人扛起歷史責任,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而培養時代新人,需要其具有堅定的文化自信和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優秀傳統文化則通過獨特的思想和價值觀,培養中國人民的優秀品質和家國情懷,為當代大學生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持。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大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樹立追求卓越的信念,增強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使命感和責任感。[3]同時,優秀傳統文化強調誠信、孝敬、忠誠等傳統美德,可以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和道德標準,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
(三)為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大局穩定奠定堅實基礎
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大局穩定奠定堅實的基礎。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維護民族團結是國家的根本利益。而優秀傳統文化強調中華民族的共同價值觀和道德準則,有助于增強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與理解,促進民族團結和和諧發展。當前,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傳統文化可以起到傳承、弘揚、發展的作用,為各民族之間的交往提供共同的價值基礎。同時,優秀傳統文化也重視社會秩序與和諧,強調公平、正義、廉潔等價值觀念,可以為社會大局的穩定提供堅實的基礎。
三、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鑄牢高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路徑
(一)聚焦教師培訓,組建優質師資隊伍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對于增強高校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意義。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是民族生生不息、繁衍昌盛的源泉。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鑄牢高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教師培訓、組建優質師資隊伍是其中重要的環節之一。
1. 加強教師培訓
加強教師培訓是組建優質師資隊伍、提高教師素質的重要路徑。首先,明確教師培訓的目標和任務:(1)提高教師的政治素養。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具有高度政治責任感。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教師牢固樹立“四個自信”,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4](2)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教師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是教師的基本素質要求。通過加強文化培訓,教師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掌握民族文化的基本知識,為學生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供有力的知識支持。(3)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教師是教育教學的主體,具有較高的專業能力是教師的基本職責要求。通過加強教師的專業培訓,使其掌握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方法,具備較強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教學服務。
其次,優化教師培訓的方法和內容。一方面,高校應制訂科學合理的培訓計劃、優化培訓內容,具體應該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和教師隊伍的特點,制訂針對性強、實效性高的培訓計劃和內容,確保培訓工作有序推進。另一方面,高校應該采用多種培訓方式。除了傳統的講座、研討會等形式外,還可以利用網絡平臺開展線上培訓、遠程培訓等方式,拓寬教師的學習渠道,增強培訓效果。
■
2. 組建優質師資隊伍
一方面,優化師資結構。學校應根據學科發展和教育教學需求,合理配置師資資源,確保各學科、各層次的教育教學工作得到有效保障。同時,注重引進優秀人才,提高師資整體素質。另一方面,建立激勵機制。學校應建立健全教師激勵機制,對表現優秀的教師給予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激發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創新潛力。同時,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和引導,為其提供更多的發展空間。再者,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學校應加強對教師隊伍的管理和服務,關注教師的職業發展和個人成長需求,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條件,使教師能夠安心從教、熱愛從教。
(二)重視環境構建,建設校園文化生態
環境構建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環境構建,建設校園文化生態,可以有效地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撐。
第一,加強環境構建。高校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為學生提供了解和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機會。一方面,建立傳統文化教育基地和場所,如博物館、文化宣傳中心等。這些場所可以集中展示傳統文化的藝術品、古籍文獻、文物等,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內涵。另一方面,組織傳統文化主題的講座、展覽、演出等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和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還可以開設傳統文化選修課程,讓學生系統學習和研究傳統文化知識。[5]
第二,構建有利于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校園文化生態。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和成長的地方,校園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對于學生的價值觀、行為準則和審美觀念具有深遠影響。高校應該通過校園建設和管理,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肥沃的土壤。一方面,建立學術研究機構和團隊,培養專業人才,推動傳統文化的研究和創新。另一方面,加強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藝術等學科的交叉融合,打破傳統文化與時代發展的界限,使其具有更廣泛的影響力。
第三,注重教育引導和樹立榜樣。傳統文化的融入需要從學生的內心深處根植而起,這離不開教育引導和榜樣的示范。高校可以設置專門的課程或活動,通過教師的引導和表率,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鼓勵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傳統文化研究和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邀請文化界的知名人士或傳統文化專家學者來校園講座,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傳承者的力量和魅力。
(三)著眼實踐育人,創新高校實踐活動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教育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項緊迫且重要的時代課題。高校可以通過組織各類傳統文化實踐活動,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實踐探索等過程中深入了解并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實現知識、技能、情感的自主構建。
其一,傳統文化講座。高校可以邀請專家學者進行講解,讓學生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的知識和內涵。演講內容具體可以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文化傳統、價值觀等,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其二,傳統文化體驗活動。高校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古跡等具有濃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地方,讓學生親身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如組織學生參觀故宮博物院、長城等歷史文化遺址,讓學生親身體驗古代文化的瑰麗和博大精深。也可以舉辦有趣且有意義的傳統手工藝體驗活動,如剪紙、泥塑等,讓學生親手制作傳統藝術品,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內涵。
其三,傳統文化社團活動。高校可以鼓勵學生自發組織傳統文化社團,讓學生在社團活動中學習和傳承傳統文化。如可以成立書法社、國畫社等社團組織,定期開展相關的學習和交流活動。通過社團活動,學生可以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討和傳播傳統文化,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
其四,傳統文化藝術表演。高校可以舉辦各類傳統文化藝術表演活動,讓學生深入欣賞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如組織京劇、越劇等地方戲曲表演,讓學生欣賞傳統戲曲的精彩演出。也可以舉辦傳統音樂演奏會、舞蹈表演等活動,讓學生感受傳統音樂和舞蹈的魅力。通過觀賞表演,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美學價值。[6]
(四)加強網絡傳播,搭建多元網絡平臺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將其融入高校教育中對培養大學生的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可以依托網絡力量,巧用網絡平臺,加強網絡宣傳。
其一,建設校園網站和微信公眾號。校園網站是展示校園文化、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平臺。通過校園網站可以發布優秀傳統文化的知識、歷史,展示傳統文化活動和成果等。同時,校園網站還可以發揮在線學習資源、互動交流平臺等功能,方便學生深入學習和了解傳統文化。而微信公眾號是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傳統文化的內容,可以快速傳播,并引起學生的關注。校園網站和微信公眾號通過不斷更新內容,增加互動性,提高內容的質量和吸引力,使更多大學生參與到傳統文化的傳播、傳承浪潮中。
其二,建立線上交流平臺。線上交流平臺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交流的空間,學生可以在平臺上發表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看法和體驗,可以分享學習經驗和成果。同時,線上交流平臺也可以組織線下的傳統文化交流活動,通過線上線下的結合,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
四、結語
總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鑄牢高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資源。通過對傳統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創新教學策略的實施,可以有效地將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提高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共同體意識。未來研究可以進一步探索如何優化教學策略,使之更符合大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從而更好地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牢高校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參考文獻:
[1] 買文君. 新疆高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強化路徑[J]. 西部素質教育,2023,9(16):79-82.
[2] 方芳. 民族地區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研究[D]. 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23.
[3] 秦旭. 高中思想政治課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策略研究[D]. 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23.
[4] 陳鵬宇. 網絡時代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D]. 綿陽:西南科技大學,2023.
[5] 陳銘彬,胡曦月. 紅色文化融入高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路徑研究[J]. 傳承,2023(01):31-38.
[6] 宋藝璇. 民族高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研究[D]. 太原:中北大學,2023.
(薦稿人:戴小江,重慶交通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