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產教融合背景下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是職業院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助推學生高質量充分就業的重要手段。在分析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應用價值基礎上,提出了提高師生認知水平、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完善制度管理規范、建立長期合作機制和優化協同育人路徑等措施,以期促進職業院校產教融合發展。
關鍵詞:現代職業院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職業院校產教融合的教育模式,是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F代學徒制以校企雙重主體育人為根本,以“學生”與“學徒”雙重身份為保障,以崗位成才為路徑,以工學結合為特色,是一種全新的深層次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形式。產教融合背景下,現代學徒制的實施有利于促進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提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職業院校產教融合背景下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應用價值
職業院校作為培育專業人才的重要場所,在產教融合背景下積極開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協同育人,有利于提升育人質量。其中,產教融合是將產業與教學進行融合,以此達到互助互補,促使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階段提升育人質量,明確人才輸出路徑。作為新型教育模式,它為職業院校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在促成產業和教學深度融合的過程中發揮了顯著的育人價值。
(一)提升學生能力
職業院校的學生在全新的教學環境下,會對行業技能產生深刻理解。以往的教育側重于理論知識的積累,而今通過與產業的密切聯系,能夠從實踐層面上鍛煉學生的實操能力,使之更適應產業發展環境。這對學生當下學習和未來就業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從更深層次上為學生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提供一定保障。
(二)實現專業對口
企業在招聘人才時,最為關注的是人職匹配度。職業院校推行現代學徒制,能夠直接將與產業所需的對應專業畢業生輸送到對口企業,一方面能抑制人才流失,另一方面能為企業儲備人才,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支持。一個產業能否在轉型升級中實現突破,關鍵看是否有大批技術技能型人才支撐。在職業院校新型辦學模式下,學生能夠在提升個人專業技能的前提下實現“才盡其用”,畢業后進入專業對口行業,從而保障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功能優勢。
(三)增加產業活力
基于協同育人模式對職業院校學生進行培養,還可以從現代學徒制模式應用環節入手,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一方面,具備創新創業思維的人才在個人成長階段,更加傾向于自主創業;另一方面,在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實踐階段,職業院校學生可借助現代學徒制實踐活動,發現產業發展中的新商機、新賽道,從而成長為創新型技能人才。職業院校積極推行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模式,能夠充分展現產業與教學的融合價值,滿足新時代育人要求,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二、職業院校產教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師生認知水平
職業院校應提高師生對產教融合教育理念的認知水平,教師要理解產教融合教育模式對提高自身教學能力的重要性,學生要明晰積極參與產教融合教學活動對提高自身實踐能力的重要意義。在提高學生對產教融合教育認知水平方面,高職院校應注重基于產教融合的校園文化氛圍營造,可以通過校園官網、微信公眾號、讀報欄、文化墻等載體,加大對產教融合教育理念的宣傳力度,還可以搭建線上平臺,利用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在線學習、互動交流的機會。同時,高職院校還可以邀請入企實習的學生回校作經驗分享,幫助在校學生提升對產教融合的認知,激發在校學生參與產教融合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在提高教師對產教融合教育認知水平方面,高職院校應引導教師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更好地理解產教融合教育模式的意義,對學生采取多樣化的評價標準,注重在傳授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從而為企業培育更多的高質量人才。
(二)發揮政策引導作用
政府在職業院校產教融合方面應充分發揮協調、管理作用,積極引導優質企業參與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計劃,幫助高職院校培養更多的實用型應用型人才。第一,政府應鼓勵優質企業與高職院校建立合作關系。政府要積極引導企業參與高職院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在企業與高校之間起到良好的協調和管理作用,為雙方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推進校企合作順利開展。第二,政府在資金方面要向開展產教融合的職業院校適當傾斜。由于高職院校開展產教融合需在教學指導、教學實踐等方面投入大量資金,因此需要政府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同時,政府應在資金利用方面開展有效監督,對資金使用實行報備制度,定期公開公示,提高信息透明度,保障資金使用效果。第三,政府應注重對職業院校產教融合的風險進行防范。在推進產教融合時,政府要引導高校對校企合作中的企業資質、教育內容、培育過程等進行嚴格監管,降低或消除潛在風險,同時對出現的問題及時解決。
(三)完善制度管理規范
完善和落實科學的制度管理規范,對職業院校提升產教融合教育質量起著關鍵作用。首先,政府應完善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方面的政策法規,推進制度建設。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規范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過程中的雙方行為,為校企雙方制定清晰的人才培養目標,減少合作過程中的摩擦;另一方面,可以將企業對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教學的參與度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考核標準之一,以此激發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其次,高職院校應制定針對教育工作的管理規范,保障產教融合中的教學質量。高職院校應完善對產教融合教育模式的教學評價制度,將學生的實踐能力作為重要指標,納入教師教學評價標準,促進教師轉變教學思路,創新教學方法,積極提升教學水平。此外,高職院校還應加強教學設施的管理,包括實習實訓基地、教學設備、教學環境、教學平臺等軟硬件設施建設,為產教融合的開展提供堅實基礎。最后,企業在校企合作過程中,要建立頂崗實習管理制度。企業要與高職院校加強溝通協調,要明確對高職院校實習生的培養目標,并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進而提升實習生培養質量。
(四)建立長期合作機制
企業發展的主要目的是獲取經濟利益,與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目的不同,因此在產教融合過程中的積極性不高。為順利開展產教融合,校企雙方應建立長期有效的合作機制。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教育模式可以對學生進行綜合性培養,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為企業注入新鮮血液,促進企業持續、健康發展。高職院校在技術研發方面具有相對優勢,且具有較完備的科研設施;企業利用這些資源,不僅可以降低研發成本,還可以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五)優化協同育人路徑
為了進一步推動產教融合創新發展,保障輸出的人才符合行業發展需求,高職院校應優化協同育人路徑。在傳統職業教育中,學校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重視不足,導致部分學生在校期間未能深度掌握職業技能,進而難以實現高質量就業。高職院校應以多元化教學方法培養學生,以滿足多元化市場人才需求。一方面,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豐富教學手段,除了為學生帶來課堂學習體驗,還要以崗位實習等方式鍛煉學生的職業技能,培養他們的職業精神。另一方面,教師應引導學生適應不同的教學環境,掌握更多技能。例如,采取“創賽合作”方法,將專業與創業比賽進行互動設計,篩選出各個專業的優秀人才,然后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教育,以此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三、結語
職業院校在落實產教融合育人目標時,應當發揮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價值,積極推行協同育人,促進產業與教學的良性循環,滿足新時代職業教育的需求,為產業發展培養更多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于瀛軍,周敏,姜桂娟,等.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中國市場,2021(34).
[2]羅穎.新時代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育人模式研究[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1(12).
[3]劉常春,張曉丹.職業教育中的產教融合模式分析[J].電子技術,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