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高職教育中,專業群建設機制的完善對于提升教育質量和適應產業發展需求至關重要。文章基于當前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深入探討了構建前瞻性與動態性專業群、促進跨學科融合、深化產教融合,以及建立科學全面的質量保障體系的策略,旨在為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 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跨學科融合;產教融合;質量保障體系
中圖分類號:G712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3.011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lust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WANG Yongkui, LUO Chunxia, PANG Yi
(College of Education, Guangxi City Vocational University, Chongzuo, Guangxi 532200)
Abstract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mechanism for building professional groups is crucial for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adapting to the need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group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article deeply explores strategies for building forward-looking and dynamic professional groups, promoting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deepening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aiming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group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professional group construction;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產教融合作為一種新型教育模式,旨在通過產業界與教育界的深度融合,共同推動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等方面的協同發展。因此,深入探討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策略與路徑,對于提升高職教育的整體質量、促進區域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本研究旨在系統梳理產教融合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模式,分析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針對性的建設策略與改進建議。通過文獻研究、案例分析、實地調研等多種方法,本研究力求全面、深入地揭示產教融合對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推動作用,以期為相關決策部門和教育實踐者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1" 產教融合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模式
產教融合作為現代職業教育的重要理念與實踐模式,其核心在于促進產業界與教育界的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這一理念打破了傳統教育與產業之間的隔閡,強調雙方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等方面的緊密合作與無縫對接。
1.1" 產教融合的概念界定、理論支撐及其發展脈絡
從理論基礎來看,產教融合根植于認知心理學、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及情境學習理論等多元理論之中。認知心理學強調學習者在真實環境中的主動建構與意義生成,而建構主義則進一步提出知識是在社會互動中建構的,情境學習理論則強調學習的情境性與社會性。這些理論共同構成了產教融合的理論支撐,為其在教育實踐中的應用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1]。
產教融合的發展脈絡清晰地反映了教育與產業的互動關系從松散到緊密的轉變過程。早期的校企合作多停留在實習實訓、就業推薦等淺層次合作上,而隨著科技進步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教育界與產業界的合作逐漸深入課程開發、教材編寫、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基地共建等多個層面。這一轉變不僅提升了教育的實用性和針對性,也為產業界提供了更加符合其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1.2" 產教融合的實踐模式及其在高職教育中的應用
在實踐模式上,產教融合呈現出多種形態,如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訂單式培養等。這些模式在高職教育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例如,通過校企合作,高職院校可以與企業共同開發課程、共建實訓基地,實現教育資源與產業資源的優化配置;通過工學結合,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參與企業的實際項目,提升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通過訂單式培養,高職院校可以根據企業的具體需求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無縫對接。
1.3" 產教融合對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推動作用
首先,產教融合通過引入產業界的最新技術和市場需求,使高職院校專業群更加緊密地貼合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的脈搏。學校與企業的深度合作,不僅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能接觸到實際的工作環境和技術應用,也能讓學校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和教學內容,以確保專業群的產業適應性。這種適應性不僅體現在專業設置上,更體現在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實踐教學等方面,從而確保畢業生具備與產業發展需求相匹配的知識和技能。其次,產教融合為高職院校專業群帶來了產業界的優質資源和先進理念。通過與企業的合作,學校可以引入最新的技術設備、實驗實訓條件,以及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兼職教師,從而提升專業群的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此外,產業界的先進理念和管理模式也能對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產生積極影響,推動專業群向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發展。最后,產教融合通過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合作模式,將教育、產業、科研、社會等多方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在這個生態系統中,學校可以為企業提供人才支持和技術服務,企業則能為學校提供實踐平臺和市場需求反饋。科研機構和社會組織也能在這個生態系統中找到各自的角色和定位,共同推動專業群的發展和創新[2]。
2" 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問題
2.1" 專業群構建缺乏前瞻性與動態性
當前,眾多高職院校在構建專業群時,依然深受傳統學科邏輯和行業固有劃分的影響。這種構建方式過于依賴歷史數據和已有經驗,缺乏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在全球化和技術快速迭代的時代背景下,新興產業的崛起和舊有產業的衰退速度都在加快,而高職院校的專業群構建卻往往顯得反應遲緩。這導致了許多專業群在設立之初就與市場需求存在偏差,難以培養出符合產業發展趨勢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同時,由于缺乏動態調整機制,一些過時的專業難以及時退出,而新興的專業又無法迅速進入,進一步加劇了專業群與產業發展之間的脫節。
2.2" 跨學科融合機制不暢,創新受阻
在高職院校專業群內部,學科之間的壁壘和條塊分割現象十分普遍。不同學科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交流機制,導致知識和技能的融合受到嚴重阻礙。這種局面不僅限制了專業群內部創新資源和創新活動的有效匯聚,還使得專業群在面對復雜多變的產業問題時顯得力不從心[3]。同時,由于缺乏跨學科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學生往往只能在某一學科領域內獲得相對狹窄的知識和技能,難以適應跨學科、跨領域的工作需求。這不僅制約了學生的職業發展,也影響了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聲譽。
2.3" 產教融合深度不足,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盡管產教融合已成為高職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但在實際操作中,產教融合的深度和廣度往往不盡如人意。許多校企合作項目停留在表面層次,缺乏實質性的合作內容和成果。一方面,企業往往對參與職業教育缺乏熱情和動力,認為與高校合作無法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在產教融合中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往往只是被動地接受企業的需求和安排,缺乏對企業需求和產業發展的深入了解和把握。這種局面導致產教融合的效果大打折扣,無法為專業群建設提供有力的產業支撐和實踐平臺。
2.4" 質量保障體系不完善,專業群建設成效難以評估
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質量保障體系尚不完善,缺乏一套科學、全面、有效的評估指標和評估機制。這導致了專業群建設的成效難以準確評估,無法及時發現和糾正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同時,由于缺乏有效的質量監控和反饋機制,專業群建設過程中的問題和不足往往得不到及時改進和優化,進一步影響了專業群建設的質量和效果。這種局面不僅制約了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也影響了高職院校在社會上的聲譽和地位。
3" 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策略
3.1" 建立產業導向的動態專業調整機制
針對當前高職教育中專業群構建缺乏前瞻性與動態性的問題,建立產業導向的動態專業調整機制顯得尤為重要。首先,高職院校應設立專門的機構或委托第三方機構,定期對區域產業進行深入的調研和分析。調研應涵蓋產業的發展趨勢、技術創新、人才需求等方面,為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憑借對市場需求的精準把握,高職院校可以及時調整專業方向,實現教育與產業的同步發展。其次,應建立一種靈活的專業管理機制,允許高職院校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對于市場需求旺盛的新興產業,高職院校應迅速反應,增設相關專業或擴大招生規模;對于市場需求萎縮的傳統產業,則應及時調整或縮減相關專業,避免教育資源的浪費。最后,在全球化和技術快速迭代的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應敏銳地捕捉產業的發展趨勢和技術的創新方向[4]。勇于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敢于嘗試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
3.2" 構建跨學科融合的創新生態系統
針對高職院校中跨學科融合機制不暢的問題,構建跨學科融合的創新生態系統旨在打破學科壁壘,促進多學科之間的深度交叉與融合,為創新活動提供肥沃的土壤。高職院校應建立跨學科的研究平臺或中心,為不同學科的師生提供共同研究、交流和合作的場所。這些平臺可以圍繞某一主題或領域,會聚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研究人員,共同開展跨學科的研究項目。借助項目的實施,不僅可以促進學科間的知識交流和技能互補,還能培養師生的跨學科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構建創新生態系統的過程中,因傳統的以學科為單位的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跨學科人才培養的需求,院校應鼓勵教師開展跨學科教學合作,推動教師團隊之間的合作,共同開發跨學科課程,設計綜合性的教學項目。
3.3" 深化產教融合,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
產教融合作為現代職業教育的重要理念,其實質是教育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共同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高職院校應致力于與企業建立緊密的命運共同體關系,實現教育資源與產業資源的全面整合和共享。首先,高職院校應與企業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確保人才培養目標與市場需求高度契合。這要求雙方深入溝通,明確企業對人才的具體需求,共同設計符合產業發展趨勢的教學計劃和課程體系。與此同時,企業應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提供實踐平臺和教學資源,與高職院校共同開發符合產業需求的課程教材,確保教學內容的時效性和實用性。其次,院校應與企業共同建設集教學、實訓、研發于一體的實訓基地[5]。實訓基地可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職業環境和實踐機會,同時為企業提供技術研發和員工培訓的平臺。利用實訓基地的共建共享,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促進教育與產業的深度融合。
3.4" 建立科學全面的質量保障體系
質量保障是確保教育教學活動達到預期目標、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高職院校亟須建立科學全面的質量保障體系,以系統、規范、持續的方式對教育質量進行監控和提升。首先,制訂明確的專業群建設標準和評估指標。這些標準和指標應涵蓋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教學資源、教師隊伍、實踐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等方面,既要體現國家教育政策和行業標準的要求,又要結合高職院校自身的辦學定位和專業特色,為專業群建設提供明確的方向和目標,也為后續的評估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據。其次,院校應成立專門的評估機構或委托第三方機構,定期對專業群建設進行全面、客觀、科學的評價。評估過程應注重數據的收集和分析,采用多種評估方法和工具,確保評估結果的準確性和公正性。評估結果應及時反饋給相關部門和教師,作為改進和優化教育教學工作的依據。最后,院校應根據評估結果和反饋意見,及時總結經驗和教訓,制訂改進措施和優化方案。這些措施和方案應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能夠切實解決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4" 結語
通過對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機制的深入探討,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首先,為解決專業群構建缺乏前瞻性與動態性的問題,高職院校應緊密跟蹤產業發展趨勢,建立動態的專業調整機制,確保教育與區域產業發展需求高度契合。其次,針對跨學科融合機制不暢的問題,構建跨學科融合的創新生態系統,以促進不同學科間的交叉與融合,培養具備跨學科知識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人才。再次,通過校企合作的深化,實現教育資源與產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共享。最后,制訂明確的建設標準和評估指標,并加強監控與管理,以實現持續改進和優化。高職院校應積極采納上述措施,不斷完善專業群建設機制,提高教育質量,為區域產業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
基金項目:2023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一般項目“產教融合背景下嬰幼兒發展專業群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實施研究”(GXGZJG2023B026)。
參考文獻
[1] 李閆,劉麗芳.產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職藥學類專業學生“三維六層三階”職業素養培養模式[J].學園,2024,17(8):68-70.
[2] 李云.五年制高職產教深度融合現狀與推進策略分析[J].科技風,2024(6):86-88.
[3] 何偉,何思瑤.基于產教融合的跨境電子商務專業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24,47(5):175-178.
[4] 張忍東,桂芳,劉婧,等.基于職業院校與小微企業特質化耦合點的產教融合實踐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4(7):9-12.
[5] 袁文武.產教融合背景下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的模式及路徑研究[J].職業教育,2023,22(35):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