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階段學科教育體系中,“問題鏈”教學應用就是有效策略之一,將其應用于初中數學教育工作,有助于實現問題驅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能力。因此,文章針對“問題鏈”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開展探究和分析,望對目前初中數學課堂教育起到一定借鑒作用。
關鍵詞:問題鏈;初中教育;數學教育;教學應用
一、“問題鏈”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重要性
(一)激發學習興趣與主動性
初中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習興趣是最為關鍵的學習“源動力”,“問題鏈”的應用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注重知識的灌輸,學生被動接受,而“問題鏈”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索。每一個問題的解決都是對下一個問題的鋪墊,學生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進而產生更強的學習動力。
此外,“問題鏈”還能夠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設置不同難度的問題,使每個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水平上得到提升。因材施教的方式,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還可以使得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起對數學學科的熱愛與信心,由此就可以構成積極、正向的教學循環。
(二)培養邏輯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
“問題鏈”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每一個問題都是對前一個問題的深化與拓展,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需要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進行邏輯推理與判斷,此學習和訓練過程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還能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教師教學過程中還可以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尋找不同的解題路徑。開放性的教學和思考方式,有助于打破學生的固定思維,對學生數學解題能力提升、解題方向的思考等方面都具有很強的促進作用和效果。
(三)促進知識內化與體系構建
“問題鏈”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可以促進學生的知識內化與體系構建,這也是初中數學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標之一。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學生能夠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將零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體系化的學習方式,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還能提升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
此外,“問題鏈”還能夠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反思與總結。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需要不斷回顧與梳理已有的知識,反思性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同時,通過不斷的實踐與探索,學生還能夠逐漸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與思維模式,這對學生自身未來的學習與發展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二、“問題鏈”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路徑
(一)設計層次性問題,逐步引導探究
“問題鏈”教學不等同于簡單的問題驅動教學,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不同層次的教學問題設計,進而形成問題鏈條,達成更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問題鏈”需精心設計層次性問題,確保每個問題都能成為學生思維的階梯。從基礎概念出發,逐步深入復雜應用,使問題之間形成緊密的邏輯鏈條。這種設計能夠引導學生逐步探究,從已知到未知,從簡單到復雜,逐步構建起數學知識的框架。通過層次性問題,學生能夠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形成系統的數學認知結構。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的“有理數的加法與減法”這一章節的“問題鏈”教學應用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基礎鋪墊與概念引入”出發,設計一系列層次性問題,逐步引導學生進入有理數加法的學習。例如,先提問:“有理數包括哪些數?”待學生回答后,再提問:“如果兩個有理數相加,我們需要考慮哪些因素?”通過基礎性的問題設計教學,學生不僅可以復習有理數的定義,還可以初步思考有理數加法的運算規則,為后續深入學習打下基礎。后續教學中,在學生對有理數加法有了初步認識后,教師進一步設計“問題鏈”,引導學生探究有理數加法的具體法則。例如,提問:“同號兩數相加,和的符號與絕對值如何確定?”學生思考后,再提問:“異號兩數相加,和的符號與絕對值又怎樣確定?”運用“法則探究與深化理解”教學問題設計,促使學生深入探究有理數加法的運算規律,通過討論與總結,學生不僅能夠掌握有理數加法的法則,還能深化對有理數性質的理解。
(二)注重問題關聯性,構建知識體系
“問題鏈”的核心在于問題之間的關聯性。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確保每個問題都能與其他問題形成聯系,共同構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通過問題的關聯性,學生能夠理解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把握數學概念的內在邏輯。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整體思維,使學生在解決問題時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形成全面的數學素養,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問題鏈”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注重以下兩點的問題關聯性,進而幫助學生構建此章節的知識體系。
1. 基本判定條件關聯
教師從三角形的基本性質出發,設計一系列關聯性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條件。例如,教師可以先提問:“三角形有哪些基本元素?”接著,引導學生思考:“如果兩個三角形有三邊分別相等,那么這兩個三角形會全等嗎?”待學生理解邊邊邊(SSS)判定后,再提問:“如果兩個三角形有兩邊及夾角相等,又會怎樣?”通過關聯性問題設計和教學應用,學生不僅能夠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基本判定條件,還能理解相關判定條件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
2. 判定條件深化與拓展
在學生對三角形全等的基本判定條件有了初步認識后,教師可以進一步設計“問題鏈”,深化學生對判定條件的理解,并拓展其應用范圍。例如,提問:“除了SSS和SAS,還有哪些方法可以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學生思考后,再提問:“AAS和ASA判定條件有何異同?”通過判定條件深化與拓展問題的課堂應用,學生能夠全面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條件。同時,通過對比不同判定條件,學生能夠深化對三角形全等判定原理的理解,并且構建起完整且關聯緊密的知識體系。
(三)強化問題互動性,促進課堂交流
傳統的初中數學問題驅動教學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就是問題設計缺乏互動。為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過程中需要注重問題的互動性。教師可以通過設計開放性問題,鼓勵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合作探究,使課堂成為思維碰撞的舞臺。這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相互啟發,共同尋找解決方案,從而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例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的“軸對稱”教學工作過程中,教師設計一系列互動性問題,鼓勵學生通過觀察、討論來發現軸對稱圖形的特征。例如,提問:“觀察這些圖形,你能發現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嗎?”學生觀察后,可能會指出圖形兩側對稱。接著,教師可以提問:“如果我們將這些圖形沿某條直線折疊,會發生什么?”引導學生動手嘗試,通過實際操作驗證軸對稱的定義?;有浴皢栴}鏈”的設計,不僅可以激發班級內學生的好奇心,還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討論,加深學生對軸對稱圖形和此階段課程知識的理解。
(四)關注問題反饋,調整教學策略
在“問題鏈”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問題反饋至關重要。通過學生的回答與反應,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與思維難點,從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對于普遍存在的問題,教師可以進行集中講解;對于個別學生的困惑,可以進行個別輔導。這能夠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節奏下學習,實現個性化教學。而且通過問題反饋,教師還能不斷優化“問題鏈”的設計,提升教學效果。
例如,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的“勾股定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相互關聯的“問題鏈”,旨在引導學生從直觀感知到理論推導,再到實際應用。例如,從“觀察直角三角形三邊關系,你發現了什么規律?”開始,逐步深入到“如果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分別為a和b,斜邊為c,你能用字母表示出這個規律嗎?”
在“問題鏈”的實施過程中,教師密切關注學生的反應,如學生對問題的理解程度、解題的流暢性以及小組討論的活躍度。若發現學生在某一問題鏈接點理解滯后,教師可適時調整“問題鏈”的節奏,增加解釋或提供更多實例,幫助學生跨越障礙,進而確保教學過程的流暢性和學生的有效參與。
三、結論
綜上所述,“問題鏈”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不僅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培養其邏輯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還能促進學生的知識內化與體系構建。通過設計層次性問題、注重問題關聯性、強化問題互動性以及關注問題反饋,教師能夠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探究數學知識,形成系統的數學認知結構。這一教學模式的應用,不僅提升初中數學的教學效果,也可以為學生的終身學習與發展提供強大助力。
參考文獻:
[1]仲雪榮.“問題鏈”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數理天地(初中版),2024(21).
[2]梁艷峰.“問題鏈”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數理天地(初中版),2024(20).
[3]張乃建.初中數學教學中“問題鏈”的有效設計策略探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4(27).
[4]李巧.問題鏈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淺析[J].名師在線,20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