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六維三度”策略,通過實施素養鑄魂、巧妙設問、情境浸潤、活動礪心、思維碰撞和評價導向六個教學維度,并融入素養的高度、情感的溫度、思維的深度等“三度”要求,引導學生厚植家國情懷,促使學生深刻理解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激發愛國情懷與使命感,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有效路徑。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家國情懷;“六維三度”;教學設計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通稱“新課標”)指出,家國情懷是對家庭有深厚的情感,熱愛家鄉,熱愛偉大祖國,熱愛中華民族,自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使命感。“六維三度”教學策略是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厚植家國情懷的有效途徑。“六維”指的是素養鑄魂、巧妙設問、情境浸潤、活動體驗、思維深度和評價導向六個教學維度,旨在通過多角度、多層次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三度”則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應融入素養的高度、情感的溫度、思維的深度,以實現知識傳授與情感培養的有機結合。筆者以統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七年級上冊“生命可以永恒嗎”教學設計為例,探討如何通過“六維三度”策略,讓學生在感知生命特點及其自然規律的同時,涵養家國情懷,激發其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使命感。
一、素養鑄魂,培育情懷亮高度
新課標強調立德樹人,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以及核心素養的培養。這些素養是學生成為有責任感、有擔當的公民的基礎,引導學生形成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深厚的家國情懷。在“生命可以永恒嗎”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凸顯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核心素養目標,嚴謹挑選與家國情懷息息相關的教學素材。例如,通過深入研討“走近英雄——生命為何有時盡”的環節,引領學生深刻體悟生命的有限與珍貴,從而喚起他們對生命的尊重和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切關注。在這一探索過程中,教師要著重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感,使他們能夠深刻理解生命的神圣價值和保衛國家的崇高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特別強調責任意識核心素養的培育,通過利用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多樣化的互動教學手段,激勵學生主動加入課堂討論,并勇于發表自己的觀點。這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還能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使他們的思想境界得到顯著提升,進而展現新時代青少年的思想高度。
二、巧妙設問,邏輯推進激斗志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環環設問形成邏輯推進的問題鏈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思考的關鍵策略。精選的設問不僅要在內容上吸引學生,還要在邏輯上形成推進,幫助學生逐步深入理解問題,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斗志,促進知行合一。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充分考慮問題的邏輯性和層次性。“生命可以永恒嗎”教材內容有兩目,即“生命有時盡”和“生命有接續”。教師可以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將“在人類生命的接續中,我們總能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個位置,擔當一份使命”從第二目的內容中抽離出來,獨立設計為第三個教學環節。
在教學中,教師采用系統性的問題構建策略,精心策劃一系列邏輯連貫、內容逐步深入的問題鏈,引導學生逐步理解家國情懷的深刻內涵與實踐價值,以此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與拼搏精神。首先,以“走近英雄——生命為何有時盡”的問題作為起點,激發學生對生命有限性的深層思考。通過細致剖析生命的無常與終結,助其認識到生命的珍貴與脆弱,進而培養對生命的尊重與敬畏。其次,提出“致敬英雄——生命如何得以延續”的問題,引領學生從更寬廣的視角去審視生命的傳承與價值。通過探討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如何創造無限的價值與意義,激發學生對個人奮斗與社會貢獻之間緊密聯系的認知,進而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最后,以“緬懷英雄——生命如何承載使命”的問題將學生的思考推向更深的層次。結合戍邊英雄的感人事跡,教師引導學生深刻領悟英雄的擔當精神與愛國情懷,從而點燃他們的報國熱情。
三、情境浸潤,愛國主義顯溫度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離不開情境材料的選取,教師應創設適合的情境,讓學生在知行合一中輸出和遷移知識。在“生命可以永恒嗎”教學中,情境浸潤環節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和真切體驗家國情懷。教師通過精心創設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且富有深厚情感色彩的情境,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共鳴,引領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家國情懷的溫度。教師可以營造氛圍,提升情境的溫度,圍繞戍邊英雄肖思遠從出生、成長、犧牲的過程展開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肖思遠的故事成了一個有力的媒介,連接了學生與家國情懷之間的情感。在實施情境浸潤的過程中,教師特別注重情感的引導和激發。例如,在播放肖思遠事跡的相關視頻時,配以深情的旁白,引導學生深入感受英雄的精神風貌和家國情懷。同時,通過組織豐富多樣的活動,如情境表演、角色扮演等,讓學生親身參與其中,從而進一步加深他們的情感體驗和認知深度。教師通過精心創設富有情感色彩的情境,引導學生深入體驗和感受家國情懷的溫度,提升了學生的情感認同。
四、活動礪心,形式多樣重體驗
教師要注重開展多元化活動,豐富學生實踐體驗,促進知行合一。在本課例中,教師可以設計多樣的活動形式。例如,在導入環節,師生開展如下活動。
師:同學們,上課之前老師送給大家一朵“人生之花”,每個花瓣上分別列有“生命、友情、愛情、親情、工作、學業、財富、智慧”,請你從中選擇3個對你來說最重要的花瓣留下。
(學生做選擇,將不要的花瓣撕掉)
師:接下來,從這3個花瓣中,請你再舍去一個。
(學生再次撕花瓣)
師:現在從這2個中留下你認為最重要的那一個。你們留下了什么?為什么?
生:生命。因為沒有了生命,一切毫無意義。
師:是的,生命是最珍貴的。但有這樣一個人,他跟大家做了不一樣的選擇,他舍棄生命、選擇報國,他叫肖思遠,是一名英勇的戍邊戰士。對于肖思遠的犧牲,有些人說“痛別,英雄隕落”,有些人說“英雄千古,永垂不朽”,肖思遠的生命到底是已經結束還是會永垂不朽?本節課我們將通過他的故事,探索“生命可以永恒嗎”。
在這樣的活動導入環節中,學生帶著對于戍邊戰士肖思遠為什么會作出與大家不一樣的選擇的疑問,進入到新課的學習,在英雄保家衛國的故事中,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
五、思維碰撞,生生互動增深度
深度學習強調通過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和反思性學習等高階思維活動,達到對知識的深層次理解和應用。在“六維三度”教學實踐中,這一理念被具體化為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引導他們進行深層次的認知加工和意義構建。在“生命可以永恒嗎”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發表觀點、提出疑問,并通過小組討論、班級辯論等形式,讓學生充分交流思想、碰撞觀點。例如,在“走近英雄——生命為何有時盡”的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果自己是肖思遠,會如何抉擇?在面對國家和個人的利益沖突時,應該如何權衡?這樣的問題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活力,還促使他們深入思考家國情懷的現實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所學知識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學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思維激蕩中實現情感的升華和認知的深化,對家國情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發展了批判性思維和創新精神。
六、評價導向,以評促教助提升
教師應設計注重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評價系統,以此提高教學質量,并最大限度地發揮評價作用。結合“緬懷英雄——生命如何有擔當”活動環節,教師可以構建一套針對性的課堂多元化評價體系,旨在全面、客觀地評估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從而更有效地衡量家國情懷教育的實際效果(見表1)。
總之,在“六維三度”策略的教學實踐中,教師通過精心設計環環相扣的問題鏈,引導學生深入探討與國家、民族、社會息息相關的核心價值觀念,促進學生對其深入理解和情感認同;并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讓學生逐步建立起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在心靈深處培育起深厚的家國情懷。
參考文獻:
[1]沈雪春.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議題式教學推進路徑: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教學為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25).
[2]毛新滿.建立完善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評價體系的路徑[J].天津教育,2024(10).
(責任編輯:周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