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不僅是推動教育強國建設、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的有效途徑,還是優化類型教育定位、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助力區域經濟發展、打造雙循環發展格局的必然選擇。針對現階段面臨的體制機制不暢、專業產業脫鉤、平臺功能不足、教育體系單一等問題,亟須立足中國式現代化背景,從優化制度氛圍、加強產業協同、深化科教融通、推進三教改革等方面入手,探索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科學發展趨向。
關鍵詞: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科教融通;三教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0"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6-3343(2025)01-0059-03
國家提出了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總任務,強調通過教育、科技與人才的一體化推進,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承擔著培育高素質勞動者與技術人才的重任,還是國民經濟與產業發展的基礎,對于推動教育強國及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發揮著重要作用。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最鮮明的特色,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不僅是促進產業鏈、創新鏈與教育鏈、人才鏈精準銜接的內在要求,更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打造雙循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借鑒發達國家產教融合模式,結合本土政策方針、實踐條件,多地職業院校紛紛開展了創新實踐,在汲取他國優秀經驗的基礎上,已然形成了多元化、創新性的產教融合模態。然而,融合淺表、適應性弱等問題仍然突出,因此,亟須立足中國式現代化背景,理性審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現狀,并探索其現代化、科學化發展趨向。
一、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時代意蘊
(一)推動教育強國建設,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的堅實基礎
在新的偉大征程上,如何全面服務中國式現代化,推動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建設,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時代命題。現代化的實質是人的現代化,強化現代化人才培育是基于國情實際和可行性因素,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選擇[1]。要實現這一目的,關鍵在于教育能否提供滿足要求的人才與智力支持。職業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育創新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孕育大國工匠的核心使命。通過深化產教融合,有助于培育適應產業轉型升級所需的優秀技能型人才,可見,推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是服務中國式現代化、推動教育強國建設的有效手段。
(二)優化類型教育定位,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的必然選擇
中國式現代化并非串聯式路徑,而是要求各領域同步推進現代化進程,實現并聯式發展,職業教育領域也不例外。為了滿足中國式現代化對人才、智力、技術等資源整合的多重要求,需要通過協作機制,促進跨界多方主體的步調統一、協同共進。該過程強調職業教育各方面的持續優化與多主體的跨界合作,國家也作出關于“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的戰略要求[2],進一步指明職業教育要深化產教融合,通過推動職業教育與產業、行業構建命運共同體,探索增強適應性的發展方向。
(三)助力區域經濟發展,打造雙循環發展格局的有效途徑
產教融合經過多年發展,衍生出諸多發展模式,從德國雙元制發展模式,到產城融合發展模式,再到文化認同發展模式,以及我國在雙融制、以職興城等方面的創新探索,極大地鞏固和支撐了我國職業教育的實踐基礎。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我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廣泛汲取了發達國家優秀經驗,從高技術人才需求缺口出發,著眼于職業教育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互動,主動適應技術產業革新趨勢,對于深化區域內涵式發展、提升國內雙循環背景下市場經濟的穩健發展意義重大。
二、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現實審視
(一)體制機制不暢,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滯后
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產業轉型升級需要以復合型、創新型技術人才為支撐,強化人才培養、產業發展、科技創新與技術服務的有機銜接。雖然,當前國家層面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為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但各地政府多數尚未出臺與之相匹配的實施細則,導致產教融合體制機制不暢,不僅人力與財政資金支持不足,而且缺乏專門的管理機構及明晰的管理運營機制[3],致使行業企業與職業院校合作運行不力,很難實現深度融合,更難以推進命運共同體建設。
(二)專業與產業脫鉤,難以實現適應性協同育人
從系統思維視角來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與產業各要素的互動交融,通過區域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四鏈融合”,破解教育體系與產業體系脫節問題,培育精準適應國家現代化建設及區域產業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值得清醒的是,現階段職業教育各專業與區域產業結構、人才供給與社會需求方面仍存在嚴重脫節,相當一部分院校仍沿襲的是傳統學歷教育的專業培養模式,而非按照實際崗位技能要求培育學生的實踐技能,這導致人才教育供給與產業需求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4],難以實現適應性協同育人的要求。
(三)平臺功能不足,職業教育數智化賦能薄弱
隨著數智時代的到來,推進職業教育的數智化轉型是深化產教融合、加快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應然選擇。然而,現階段技術賦能職教體系仍存在信息壁壘阻滯數據流通、數字化資源平臺功能不足等問題,不僅削弱了資源供給,還極大地影響了各主體之間的聯動協作。一方面,現階段很多職業院校數字硬件設備落后、數據應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信息閉鎖,造成各主體、各部門間的信息不對稱;另一方面,部分院校因數字資源平臺建設滯后,導致區域間、主體間優質資源供給、配置與流動失衡,難以為產教深度融合及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提供服務[5]。
(四)教育體系單一,“重教輕產”傾向依然存在
中國式現代化要求我國職業院校要面向不同層次的學生發展公平而優質的職業教育。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構建具有多樣性的職業教育體系,為不同學生提供多種類型和層次的課程、教學模式、評價體系等,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得到最適宜的教育,獲得自由而豐富的職業發展。然而,現階段職業教育體系較為單一,無論是課程標準、教材,還是教學方式、實戰實踐均是基于人為設定的固定內容,很難適應工作崗位多變的需求,加上部分院校追求“去職業化”,重教輕產傾向依然存在,這導致人才培養質量欠佳。
三、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推進策略
(一)優化制度氛圍,凝聚多方承載主體
為了引領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發展,首先要強化頂層設計,優化制度氛圍,凝聚多方承載主體,促進命運共同體建設。各地政府要在國家政策指導下,立足現階段職教實情,打造立體化銜接、多渠道成長、多層級進階的職教產教融合制度體系,既要加強類型教育定位,打通職教升學與就業兼顧的多元發展路徑,又要立足區域全局,系統設計和制定多方利益協調、管理、溝通及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出臺符合區域實際、凸顯職業特色、契合產業需求的保障性制度,結合財政、金融等配套支持,打造集財政撥付、經費自籌、社會資助等于一體的多元籌資模式,確保經費充足;要在政府牽頭下,以多形式共建、共管、共維實訓設施等方式,構建政、校、行、企四方聯動的產教融合共同體,并簽訂協議,規范合作細則,明確各方的權責義,通過優勢資源的多向流動,實現職業教育產教融合高質量發展。
(二)加強產業協同,健全多元辦學格局
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要求,職業教育要加強產業協同,通過健全多元辦學格局,打破傳統專業與產業脫鉤問題,提高職業教育的適應性。要以實踐為導向,強化跨協會、跨區域、跨聯盟的產教融合組織創新,引領更多企業、行業參與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實現組織體系的規模擴大與內涵提升,同時,要創新產教融合內容,結合產業鏈分工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強化職業院校各專業群與區域產業集群的動態耦合與匹配,通過引導行業、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方案與教學方案制定、專業規劃、課程設置等,實現職業教育內容與崗位實際的精準對接,確保產業需求深度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要求共同體成員立足教育強國背景,從科技革命、產業轉型升級等前沿視角出發,協同開展崗前培訓、崗位培訓、繼續教育等,為區域產業發展提供優質的技能型人才支撐[6],同時積極探索集人才培育、雙師隊伍建設、工匠孵化于一體的產教融合發展模式,持續深化“四鏈”對接,助力區域內涵式發展。
(三)深化科教融通,放大技術溢出效應
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要求摒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通過科技賦能探索內涵式發展道路。伴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推進,職業教育要對接產業轉型升級需求,深化產教融合,也要強化科教融通,放大技術溢出效應,煥發職業教育蓬勃的發展活力。各院校要加快推進底層設施建設,將云技術、區塊鏈、數據挖掘、虛擬現實等技術引入其中,構建橫縱交織、暢通無阻的數據網絡,實現各主體、各部門的資源互補、數據共享與用戶互信,打破信息壁壘,強化各部門協作。職業院校要系統梳理數字資源平臺的建設步驟與節點,既要依托已有數字化資源,全面搭建資源整合中心與交流平臺,強化共同體各成員的資源流動與整合,又要結合技術標準,強化多元平臺管理,完善資源服務體系,全方位推進學校課堂、企業課堂、線上課堂的有機結合,持續拓展數字資源覆蓋面,配合虛擬職業情境創設與實踐,為學生提供人機高度協同的個性化學習空間。
(四)推進三教改革,構建多層次教育體系
針對教育體系單一、“重教輕產”等問題,職業院校要著力推進三教改革,針對不同學生的差異化需求,加快構建多層次職業教育體系,創新產教融合模式。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要求職業教育內在本質的回歸,將以人為本、終身學習與可持續發展作為價值導向,確保人才培養的價值理性[7],同時面向產業需求的迭變與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演進,從根本上改革現有重教輕產的教育體系,在政府部門、企業、行業的共同參與下,制定職業教育目標及培養標準,完善產教融合相關的軟硬件、師資、課程等方面的標準體系,根據標準體系確定人才培養方向,建立崗位技能矩陣與能力標準,推動職業教育體系規范化建設。要深化三教改革,既要加強師資隊伍類型定位,從優化隊伍結構、推動“雙師型”師資認定工作、實施卓越團隊培育計劃等出發,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師資隊伍,又要面向市場,大力開發職業教育新形態教材,還要依托技術賦能,著力建構智慧型多維教學空間,探索情景化、模塊化、項目化等多元教法,以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結 語
從本質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是圍繞人的全面發展,對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提出一系列新要求。產教融合作為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思路與本質要求,是引領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有力支持。職業院校要在借鑒發達國家成功經驗的同時,面向中國式現代化要求,對產教融合發展模式進行大膽的改良與創新,通過職業教育與社會各方的跨界協作,持續優化職教類型定位,推進三教協同與科教融合發展,培育更多扎根一線、融入實體經濟的優秀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胡陸生,彭與格.職業教育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時代機遇與戰略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23,44(01):27-33.
[2] 張祺午,榮國丞.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深化產教融合的基本經驗與創新方向[J].職業技術教育,2022,43(33):26-29.
[3] 宋雅兵,陳永.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產教融合共同體構建:價值意蘊與踐行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23(23):57-60.
[4] 李武玲,賀靜,謝紅霞.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四輪驅動”體系構建與實施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4(03):37-41.
[5] 王莎莎.數字賦能職業教育的邏輯、困境與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4(02):59-65.
[6] 陳宗仁,王波,蔣小波.教育強國背景下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邏輯依據與戰略任務[J].職業技術教育,2023,44(13):25-31.
[7] 潘海生,張玉鳳.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復雜稟賦、內在機理與運行機制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9(04):1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