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育持續革新的背景下,培養學生空間觀念成為幾何圖形教學的關鍵任務。鑒于五年級學生在幾何圖形學習中存在圖形認知局限、二維與三維空間轉換困難等問題,文章聚焦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有效方法。通過運用直觀教學法、增加實踐操作、促進多維度能力融合等方式,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幾何圖形。實踐表明,這些方法能顯著提升學生對圖形的認知水平,強化空間感知與思維能力,助力學生掌握幾何知識,從而為其后續數學學習和空間思維發展筑牢基礎。
關鍵詞:幾何圖形教學;空間觀念;人教版五年級;直觀教學;實踐操作
在教育不斷創新發展的當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教育的關鍵目標。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其幾何圖形教學對于學生空間觀念的塑造至關重要。人教版五年級數學課程里,幾何圖形知識的深度與復雜度提升,為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帶來機遇與挑戰。從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的跨越、復雜圖形關系的理解,都讓學生面臨難題。探索幾何圖形教學中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有效方法迫在眉睫。深入研究此課題,對提升教學質量、助力學生數學思維成長意義非凡。
一、五年級學生在幾何圖形學習中空間觀念發展的特點剖析
(一)思維過渡階段的圖形認知局限
在面對復雜幾何圖形時,學生難以透過表象把握本質特征。以梯形為例,部分學生僅依據常見梯形的形態,認為梯形的上底一定短于下底,卻忽略了梯形“只有一組對邊平行”這一核心定義,當遇到特殊梯形,如上下底等長(等腰梯形的特殊情況)或放置角度不同的梯形時,就無法準確識別。學習平行四邊形時,雖然能直觀看到其對邊平行,但對于平行四邊形的高,很多學生只能理解水平方向的高,難以想象不同角度、不同位置的高的畫法。這是因為他們還無法完全擺脫直觀形象的束縛,不能從抽象的幾何概念層面去理解圖形的性質。
(二)二維與三維空間轉換的困難
從平面圖形過渡到立體圖形,學生的思維需要進行巨大轉變。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時,許多學生難以將平面展開圖與實際的立體模型對應起來。看到長方體的展開圖,無法想象出各個面折疊后在立體圖形中的位置關系,對于面與面之間的拼接、棱的形成等空間關系更是模糊不清。學生在理解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長方形時,往往只記住了這個結論,卻不明白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底面周長和高之間的內在聯系。從二維的圓形到三維的圓柱,以及從扇形到圓錐的空間轉換,學生缺乏空間想象力,難以在腦海中構建起兩者之間的動態變化過程,這使得他們在計算立體圖形的表面積、體積等問題時,容易出現錯誤,嚴重影響了對立體幾何知識的掌握和空間觀念的形成。
二、基于教材內容的直觀教學法在空間觀念培養中的應用
(一)讓圖形“觸手可及”
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準備豐富多樣的實物教具,收集不同規格的長方體紙盒,如鞋盒、牙膏盒,以及正方體的魔方、積木塊等。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這些實物的外觀,讓學生用手觸摸長方體的各個面,感受面的形狀、大小以及面與面之間的差異;用手指沿著棱的方向滑動,數一數長方體的棱,體會棱的特征以及棱與面的連接關系;觸摸頂點,感受頂點的位置和特點。通過這樣的親身體驗,學生能夠更直觀地理解長方體有6個面、12條棱和8個頂點,并且發現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棱長度相等。教師可以展示圓柱形的易拉罐、飲料瓶,以及圓錐形的漏斗、圣誕帽等實物,讓學生觀察圓柱的側面,感受其曲面的特征;通過滾動易拉罐,理解圓柱側面展開與底面之間的關系。對于圓錐,讓學生觸摸圓錐的側面,感受其從頂點到底面逐漸展開的形狀特點,通過觀察圓錐的底面,明確其圓形的特征。
(二)輔助理解復雜圖形關系
在教授圖形的運動相關知識,如平移、旋轉和軸對稱時,圖形直觀的優勢尤為明顯。以平移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在方格紙上繪制簡單圖形,如三角形、長方形等,然后將圖形按照指定的方向和距離進行平移,引導學生觀察平移前后圖形的位置變化、形狀和大小是否改變。通過直觀的圖形展示,學生能夠清楚地看到平移只是圖形位置的移動,其形狀和大小保持不變。在講解旋轉時,利用動態圖形展示一個圖形繞著一個點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角度旋轉的過程,學生可以直觀地理解旋轉的三要素:旋轉中心、旋轉方向和旋轉角度,以及旋轉過程中圖形各部分的變化情況。在探究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時,教師通過將平行四邊形沿著高剪開,平移轉化成長方形,利用圖形的變化展示兩者之間的聯系。學生通過觀察圖形的轉化過程,能夠直觀地理解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與轉化后的長方形的長和寬的對應關系,進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在學習圓柱體積公式推導時,把圓柱轉化為近似的長方體,通過圖形的對比和分析,讓學生清晰地看到圓柱的底面、高與長方體的長、寬、高之間的關聯,從而理解圓柱體積公式的由來。
三、實踐操作與多維度能力融合對空間觀念培養的推動
(一)實踐操作強化空間感知體驗
以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學習為例,安排制作紙盒的實踐任務具有重要意義。學生在實際剪裁紙張、折疊粘貼紙盒的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各個面的形狀、大小以及它們之間的拼接關系。在規劃紙張時,學生要思考如何合理布局,以確保每個面都能準確拼接。這使得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棱、頂點的空間關系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從而切實理解表面積的概念,明白表面積就是各個面面積的總和。這種親身體驗讓學生在計算表面積時,不再機械地套用公式,而是基于對圖形空間結構的深入理解進行運算。在學習三角形的穩定性時,讓學生用小棒搭建三角形和四邊形框架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通過實際操作,學生能直觀地感受到三角形框架具有較強的穩定性,不易變形,而四邊形框架則容易晃動。這種鮮明的對比使學生深刻領會三角形穩定性的特點。學生還能將這一特性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認識到自行車車架、籃球架等在設計中利用三角形穩定性的原理,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有效強化了空間感知體驗。
(二)多維度能力融合提升空間思維深度
學習圖形的旋轉時,先讓學生觀察鐘表指針的轉動、風車的旋轉等生活現象,建立對旋轉的初步直觀印象。然后,讓學生利用學具,如三角形卡片,在方格紙上進行旋轉操作,親身體驗旋轉過程中圖形的變化。在操作中,鼓勵學生在腦海中構建圖形旋轉的動態畫面,想象不同角度旋轉后的圖形位置。同時,引導學生進行推理,思考圖形旋轉前后哪些元素發生了變化,哪些保持不變。這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圖形的形狀、大小不變,對應點到旋轉中心的距離相等,對應線段的長度、對應角的大小相等。在學習梯形面積公式推導時,同樣運用多維度能力融合的方式。學生通過觀察不同梯形,操作剪拼、拼接等活動,想象梯形轉化為已學圖形(如平行四邊形)的過程,進而推理出梯形面積公式。
四、結語
在人教版五年級幾何圖形教學中,培養學生空間觀念意義重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思維過渡階段的認知局限和空間轉換困難等問題,通過實物直觀、圖形直觀等直觀教學法,能讓學生更易理解圖形特征和關系;增加實踐操作,可強化空間感知體驗;將觀察、操作、想象、推理等多維度能力融合,有助于提升空間思維深度。多種方法相互配合,能有效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障礙,逐步構建起良好的空間觀念,為學生后續數學學習及空間思維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助力其在數學領域不斷探索前行。
參考文獻:
[1]陳江.智能教學環境下培養小學生幾何空間觀念策略探究[J].教育信息技術,2023(10).
[2]于宗彬.在平面圖形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J].天津教育,2021(26).
[3]楊玉萍.幾何圖形教學中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探研[J].成才之路,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