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機電一體化技術是現代工業的核心技術,智能制造行業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傳統的教學模式難以滿足企業對人才的實際需求。通過文獻分析,總結了職業教育“雙元育人”模式的內涵和重要意義,分析了國家級創新團隊共同體院校雙元育人模式的發展現狀,并歸納了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探索出的具有本國特色的校企雙元育人模式的成功經驗,進行了對比研究。在此基礎上凝練總結對我國職業教育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校企雙元育人模式發展帶來的啟示,旨在為構建職業教育“雙元育人”模式提供借鑒。
關鍵詞:雙元育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國際借鑒
一、職業院校專業“雙元育人”模式的基本內涵
機電一體化技術是現代工業的核心技術,隨著智能制造、工業4.0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行業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傳統的教學模式難以滿足企業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培養的學生缺乏實踐經驗,難以迅速適應工作崗位,導致企業招聘難、學生就業難的困境,如何培養適應新時代需求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已成為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核心議題。
中國近代職業教育先驅黃炎培先生,也提出了“手腦并用,做學合一”的教育理念,這一思想深刻影響了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路徑,為雙元育人模式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及后續相關文件的界定,“雙元育人”模式是指職業院校與企業基于共同的教育目標和人才培養需求,通過簽訂合作協議,共同參與教育過程的一種合作模式。在該模式下,校企共同參與課程開發與教學實施,還可能在學生就業、師資培訓、科研項目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
1993年,國務院發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提出要“加強職業學校與企業的聯系”,這被視為國家層面正式推動校企合作的起點。此后,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1996年)的頒布,校企合作被進一步確立為我國職業教育的基本模式之一,旨在培養更多適應市場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2022年,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正式頒布,明確提出了企業是職業教育舉辦的重要主體,為職業教育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同年12月,《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將市域產教聯合體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作為“一體、兩翼、五重點”,這些政策、法律為“雙元育人”模式的實施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保障。
二、職業院校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構建“雙元育人”模式的重要意義
深入研究職業教育“雙元育人”模式,其核心價值在于構建教育與產業的橋梁,實現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半p元育人”模式的實施,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一)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構建“雙元育人”模式的必要性
技術迭代迅速,行業需求緊迫: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涉及的領域技術更新換代迅速,企業對掌握最新技術、具備實戰經驗的技術人才需求旺盛。校企合作育人模式能夠確保教育內容與行業需求的緊密對接,學生在校期間即可接觸和掌握行業前沿技術,提高就業競爭力。
實踐操作能力要求高:機電一體化專業不僅要求理論知識的掌握,更強調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校企合作提供了實訓基地,學生可以在真實工作環境中進行實踐操作,提升專業技能,縮短從學生到工程師的轉型期。
跨學科知識融合: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需要學生掌握機械、電子、控制等多個領域的知識,校企合作可以整合企業與學校的資源,提供跨學科的教育環境,促進知識的綜合應用與創新。
(二)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構建“雙元育人”模式的重要意義
深化產教融合,實現教育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通過雙元育人模式,學校與企業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將行業標準和企業崗位需求融入課程,確保教育內容與產業發展同步。推動政府、行業融入教育鏈、產業鏈,促進校企合作激勵、管理機制創新。構建產教融合平臺,形成校企命運共同體,推動教育與產業的深度融合。
推動職業教育體系的持續創新與發展:雙元育人模式要求學校與企業共同探索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評估機制的創新,這不僅促進了教育體系的自我完善,還增強了職業教育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當企業的需求變化和技術更新時,在雙元育人模式下及時反饋到教育體系中,促使學校調整課程設置和教學策略,以滿足行業發展的新要求。
三、國外職業院校“雙元育人”模式的發展現狀
(一)德國“雙元制”育人模式
德國的“雙元制”教育模式,源于手工業行會的學徒制,1969年《職業訓練法》的出臺標志著其正式確立。此模式對德國經濟和技術人才培養產生了深遠影響。在“雙元制”體系中,聯邦政府、州政府、職業學校、企業以及行業協會各司其職,形成協同育人體系:聯邦政府制定政策框架,州政府負責具體實施,教學活動則由學校與企業聯合主導,行業協會則承擔評價和認證職責。同時,通過法律法規構建了職業教育的法制保障體系,明確了各方職責,確保了校企合作的規范運行。政府通過稅收優惠和經費補貼激勵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企業與學生簽訂合同,確保雙方的權利義務。該模式通過明確的職責分工、完善的法制保障和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實現了校企深度合作,有效推動了德國職業教育的發展。
(二)澳大利亞“TAFE”育人模式
澳大利亞TAFE學院的職業技術教育模式強調實踐性和職業性。行業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包括課程標準制定、職業資格認定及人才培養質量保障。澳大利亞政府通過立法明確了行業企業的義務,確保了校企合作的可持續性。同時,政府成立專門機構,構建校企聯動機制,確保政策制定符合行業需求。TAFE學院與行業企業之間建立了雙向交流機制,教師與行業代表共同參與課程設計和教學,制定培訓包既考慮了企業需求和崗位特性,也遵循了國家資質認證的統一標準,實現了產業與專業的高度融合,保障了教學質量。實現了職業教育與就業市場的有效銜接,為學生提供了與行業需求緊密相關的高質量教育。
四、國內職業院?!半p元育人”模式的發展現狀
機電一體化技術國家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協作共同體院校在“雙元育人”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中,形成了多種特色鮮明的培養模式,主要包括現代學徒制、訂單培養、現場工程師培養、產業學院。
(一)現代學徒制
現代學徒制繼承了傳統學徒培訓的精髓,也融入了現代職業教育元素,并通過校企合作來實現其培養目標。學生在學校接受理論知識教育,同時在企業進行實踐操作訓練,工學交替,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例如,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與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合作,實施現代學徒制模式,將學生培養與數控機床生產崗位需求緊密對接,顯著提升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二)訂單培養
訂單培養模式是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由校企雙方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簽訂用人合同,并在師資隊伍、技術服務、實習實訓等方面進行合作,確保學生就業與企業用工一體化的辦學模式?。例如: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與中航工業西安飛機工業集團開展訂單培養,學校根據企業需求定制人才培養方案,實現了教育與就業的精準對接。
(三)現場工程師培養
現場工程師培養模式是針對企業現場工程師崗位需求,通過校企深度合作,結合理論教學和現場實踐,培養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現場工程師。例如:寧夏職業技術學院與寧夏寶豐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開展現場工程師培養項目,學生在校期間就參與企業的實際工程項目,大大提升了工程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產業學院
產業學院是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合作共建的資源平臺,它通過資源優化配置,形成教育與產業的深度融合,為學生提供更加貼近產業需求的教育和培訓。例如:江蘇理工學院與常州科教城合作共建“常州科教城現代服務業產業學院”,以現代服務業需求為導向,創新的人才培養方案,開發前沿課程,并實施高效的教學方法,實現了產教深度融合。
機電一體化技術國家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協作共同體院校“雙元育人”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不僅深化了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而且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也在穩步推進,課程設計逐步向模塊化、標準化轉變,教學內容緊密對接行業標準和崗位需求,促進了學習的實際效用;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雙師型”教師不僅需理論知識扎實,還擁有嫻熟的實踐技能,通過企業掛職、校企互聘等形式,提升實踐教學能力;在評價體系構建上,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成為教學評價發展趨勢,評價方式更加注重過程考核,引入了企業、行業等第三方多元評價主體;信息化技術在職業教育中的應用也日益廣泛,虛擬仿真技術、在線教育平臺等現代信息技術的融入,為“雙元育人”模式提供了新的教學手段和資源,增強了教學的互動性和靈活性。此外,國內職業院校還積極拓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借鑒先進職教理念,提升了“雙元育人”模式的國際化水平。
五、對我國職業院校專業“雙元育人”模式發展的啟示
國外職業院?!半p元育人”模式的發展現狀為我國職業教育專業“雙元育人”模式發展帶來很多啟示,有助于我國職業教育體系的持續優化,促進教育與產業的深度結合,提升我國職業教育的國際競爭力,確保我國職業教育能夠培養出更多匹配行業企業需求的人才,同時營造出尊重技術、尊重工匠的社會文化氛圍,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一)深化校企合作,構建緊密的產教融合體系
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和澳大利亞的TAFE體系均通過校企深度合作,確保教育內容緊貼行業需求,提升了職業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我國應借鑒這些模式,政府應出臺更加具體的政策措施,鼓勵和支持校企深度合作。例如,設立校企合作專項基金,對積極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和學校給予資金獎勵或稅收減免;制定校企合作項目評估標準,對優秀項目給予表彰和推廣。校企雙方應共同制定教學計劃,確保教育內容既符合學術標準,又貼近行業需求。這包括確定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評估方式等,以培養出既具備理論知識又具備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企業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實訓機會,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學習和成長。學校也應加強與企業的聯系,共同開發實訓項目,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校企雙方應共同參與課程開發,將行業最新技術和理念融入教學內容。同時,加強師資培訓,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和教學水平,確保教學質量與行業需求的高度契合。
(二)強化行業標準與教學評價標準的對接
國外雙元育人模式中,教學評價標準與行業標準的高度一致性,對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澳大利亞TAFE體系正在根據行業企業需求、工作崗位特性和國家資質標準不斷更新培訓包,加強與行業協會的合作,引入或借鑒國際行業標準,將行業認證和技能證書納入職業教育評價體系。這有助于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使其更好地適應職場需求。我國應加強與行業協會的合作,引入或借鑒國際行業標準,將行業認證和技能證書納入職業教育評價體系,確保畢業生能夠迅速適應職場,滿足企業崗位需求。建立課程內容和教學質量的認證機制,通過知名企業聯合認證、行業協會認證或全國學位委員會授權企業認證等方式,確保教育質量和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三)政策支持與制度保障
國外職業教育雙元育人模式的成功經驗表明,政府在推動雙元育人模式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我國應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建立有效的激勵和監管機制,包括提供政策支持、資金補貼、稅收優惠等措施,激勵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同時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保障教育質量,對校企合作項目、教學質量和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定期評估和監督。這有助于保障教育質量和雙元育人模式的健康發展。
(四)教育教學改革創新與文化建設
國外雙元育人模式注重教師、教材、教法的改革,以及營造尊重技術與工匠的文化氛圍。我國在推進“三教”改革時,應注重提升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更新教材內容,創新教學方法,以適應現代產業需求,培養出更多具備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優秀人才。同時,營造尊重技術、尊重工匠的文化氛圍。通過各種方式宣傳工匠精神,提升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這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新精神,促進我國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未來,我國應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構建緊密的產教融合體系,強化行業標準與教學評價標準的對接,完善政策支持與制度保障,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創新與文化建設。不斷優化職業教育“雙元育人”模式,培養更多具備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同時,也應積極拓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借鑒國際先進職教理念,提升我國職業教育的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馬健,盛魁,蔣明音,等.基于產教融合視域的校企雙元育人教學模式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4,23(11):92-95.
[2]謝莉花,王可欣,唐慧.德國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協同創新探析:以德國雙元制高等教育模式為例[J].職教通訊,2024(05):16-25.
[3]李光照,王珅,趙盼盼.高職“一心兩翼五聯合”校企雙元協同育人模式的構建與實踐:以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23(03):6-10.
[4]劉晨.中國特色學徒制模式及國際借鑒[D].太原:山西大學,2023.
[5]李巍.域外國家校企雙元育人模式對我國高職教育的啟示[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22(05):86-90.
基金項目: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規劃課題:“共建平臺、重構課程、雙主體培養”的“雙元育人”模式探索與實踐研究(NZJGH2022208);教育部第二批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課題研究項目課題“平臺共建、模塊重構、項目貫穿”的“雙元育人”模式探索與實踐研究(YB2021020302)
作者簡介:呂名偉(1988—""),男,蒙古族,內蒙古呼和浩特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機械制造技術、教育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