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課程教學改革背景,學科核心素養對教學工作的導向作用和重要性也在不斷凸顯。在這種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模式以及教師教學觀念也要作出積極改變和創新,以更好地滿足新課程教學標準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要求,為培育德智體美勞綜合素養均衡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奠定扎實基礎。立德樹人作為素質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務,對學生素養的培養方法和方式提出了具體要求。為此,在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應積極探索立德樹人教育的實踐策略,促進學科教學模式改革和創新的同時,進一步帶動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為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有力保障,促進學生德育、智育均衡發展。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立德樹人教育的實踐原則
小學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德育課程,其深層次的育人價值是學科教學活動的基本教育指向。在核心素養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與時俱進地優化課堂教學策略,提升學生課內學習的質量與有效性,同時也要扎根學科教學的深層次內涵,凸顯立德樹人教育的育人價值。而為了有效達成這一教學目標,教師還需要在教學中遵循一些基本的教學原則,以確保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具體而言,小學道德與法治立德樹人教育實踐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全面性原則。全面性原則體現在對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素養培育的全面落實方面,立德樹人是素質教育的根本任務,而這一任務的落實需要建立在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素養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應遵循全面性的教學原則,助力五育并舉活動的有效開展,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奠定基礎。二是融合性原則。融合性原則主要體現在課程內容與生活的融合以及教育指向性和立德樹人目標的融合方面。教學內容與生活相融合能有效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強化學生課堂學習體驗。教育指向性與立德樹人目標相融合能確保學科教學活動的育人指向明確。三是發展性原則。發展性原則強調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設計和教育指向應著眼于學生綜合素養的實際發展需求,確保教學活動設計的合理性以及立德樹人教學活動組織的科學性,幫助學生在課堂學習與實踐中全面發展。
二、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立德樹人教學策略
(一)立足教學需求,開展合作學習
在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為了有效凸顯學生作為課堂學習主體的核心地位,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借助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用學生自主參與的學習體驗代替教師單向的知識傳授,這樣不僅能強化學生對課內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還能在實踐與學習體驗中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能力,為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奠定扎實基礎。
例如,在教學《我們是公民》《我們的國家機構》等課時內容時,教師就可以立足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特征,預設小組合作的學習活動。借助多媒體教學的方式為學生普及“一國兩制”的治國方針,以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意識。在有了初步的學習體驗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自主查詢公民的合法權益、“一國兩制”政策的原因以及內涵等知識內容,讓學生在小組合作的探究過程中強化法治意識和愛國情感,進一步促進學生對“祖國領土神圣不可侵犯”底線的認識。同時,在小組合作的學習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公民的權益以及公民權益在生活中的體現進行發現和總結,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強化立德樹人的育人效果。
(二)結合生活實際,強化學習感受
小學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德育課程,在教學中不僅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還要注重學生健全人格與價值觀念的培養,這也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環節。基于此,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立足立德樹人教育的相關要求,進一步豐富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內容,為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活動,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有力的抓手,讓立德樹人教育工作真正扎根于學生生活,以凸顯學科教學活動的育人價值和實踐意義。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不難發現,課程知識點與學生生活實踐之間具有緊密的聯系,這一學科特征也為教師開展生活化教學活動提供了有利的契機。為此,教師可以根據課堂教學活動的實際需求,從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角度設計教學活動,為調動學生主動學習興趣和增強學生課堂學習感受做好鋪墊。
例如,在教學《我們的公共生活》《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等知識內容時,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教學資源的融入,遴選一些生活中常見的不文明現象以及公共秩序方面的社會熱點新聞,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議題討論。通過這種生活真實案例的融入,一方面可以讓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活動以及教學內容得到進一步的拓展與豐富,為強化學生課堂學習體驗提供助力。另一方面,可以借助這種生活化的場景與片段讓學生對公共生活及公共秩序中的不文明現象有一個直觀認識,在社會生活中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在課堂活動中,除了引入議題討論外,教師還可以在一張生活化的圖片中融合多種不文明現象,組織學生以“一起來找茬”的游戲方式參與其中,讓學生在“評判是非”的寓教于樂學習中進一步增強課堂學習的體驗,助力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取得實效。
(三)搭建道法劇場,自主演繹體驗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學習探究欲望強烈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的學生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對游戲類的學習活動往往會表現出更高的學習興趣。基于學生這一學習特點,在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立德樹人課堂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搭建多樣化的游戲化學習情境,在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興趣的同時,也能進一步增強學生課堂的學習體驗。角色扮演游戲是小學課堂教學活動中一種常用的教學游戲,這種游戲活動重在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繹特定的情境或劇本,在自身學習體驗的互動中,讓學生能高效汲取和內化課堂所學知識。教師在指向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教學設計中就可以搭建道法劇場供學生進行學習互動和趣味表演,為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和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助力賦能。
例如,在教學《主動拒絕煙酒與毒品》這一課時的知識內容時,課堂教學內容重在引領學生認識煙酒以及毒品的危害,學會在日常生活中主動拒絕這些不良誘惑,以促進學生健康的生活態度以及正確價值觀的生成。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本節課的學習不僅關系到單元學習活動的整體質量,還與學生未來成長及發展密切相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為了讓學生對這些不良習慣和有害毒品有一個更為深入的了解,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除了借助多媒體教學的方式為學生直觀展示這些不良習慣與有害毒品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外,還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課本劇將一些具體案例引入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分角色扮演的對話和交流中加深對煙酒與毒品的認識,從而在現實生活中主動遠離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和危害。在課本劇活動中,教師可以預設一個飲酒過度患者的形象,然后借助便捷式電擊治療儀的輔助,讓學生模擬“患者”過量飲酒后的手抖病癥,在“醫生”與“患者”的對話交流中明確飲酒對人體健康以及神經的危害。同時,在“患者”真實的演繹中模擬喝水、吃飯等生活片段,增強學生對飲酒危害的認識,在實踐體驗中豐富課堂學習收獲,從而端正學生的生活態度,使學生能自覺遠離各種不良習慣。
(四)創設紅色情境,置身感受內化
在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和愛國意識不僅是學科核心素養教育的基本構成元素,還是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經之路。為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深挖課本教材中的紅色文化資源,并以此為媒介創設紅色文化課堂氛圍,讓學生在置身紅色情境的感悟與學習中逐步培養責任與擔當意識,助力學生愛國情感的生成和發展。
例如,在教學“我們的國土 我們的家園”這一單元知識內容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的輔助功能為學生展示開國大典現場的圖片、史料資源以及影視片段,構建紅色情景的同時,讓學生通過直觀的圖像資源以及影音資源的輔助,在置身紅色情境的課堂氛圍中深刻感受開國大典現場的那種莊嚴與壯觀,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同時,在紅色文化與歷史資源的輔助和融入下,學生也能通過多媒體視頻的方式了解國家發展的艱難歷程,從而激發學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拼搏意識,自覺做一個富有愛國力量和愛國熱情的青少年。除此之外,在單元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課時的實際教學需要,為學生創設與之相對應的紅色文化情境,幫助學生更積極主動地探索國家發展的歷史以及美好家園的建設過程,以此增強學生課堂學習的體驗。以《中華民族一家親》這一課時的教學活動為例,教學目標重在通過本課時的教學活動,學生正確認識到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正確了解各民族之間的關系,從而強化對民族統一認識的理解與把握,助力政治認同素養的生成和發展。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的應用,為學生播放《愛我中華》歌曲視頻,將56個民族多樣的地域風格和文化服飾特點進行直觀呈現,以此拉近學生與民族文化之間的距離。這種置身情境的學習氛圍能使學生直觀感受民族一家親的深層含義,從而增強學生的課堂學習感受與體驗。
(五)巧設實踐活動,促進知行合一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學習及成長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的學生思想意識并不成熟,所以在日常的學習以及生活中會產生明顯的情緒波動。尤其是五六年級的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自主意識開始逐步萌發,在日常生活以及學習中容易出現叛逆的心理。在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立德樹人課堂,教師除了要做好課內基礎知識的講解與滲透工作外,還要借助多樣化的實踐學習活動,促進學生對這些理論知識的內化和吸收,從而借助道德與法治學習活動的熏陶逐步規范自己的言行,循序漸進提高個人素養,以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這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設計及實踐活動環節,立足學生身心發育的特點和實際教學需求,為學生搭建多樣化的實踐互動平臺,幫助學生在自主實踐的學習體驗中主動承擔自己作為子女、學生以及社會公民的責任和擔當,進一步推動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根據小學生喜愛探究和分享的學習特點,教師可以立足課內教學內容,預設“文化角”學習平臺和主題演講等學習活動,為學生主動參與課程學習與實踐搭建支架。
例如,在學習過《我們受特殊保護》這一課時的知識內容后,為了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護的意義,同時對未成年人所享受到的司法保護類型有一個更為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在課堂教學活動后的課余時間,教師可以利用班級“文化角”場所,組織學生通過查閱課外資料以及上網搜集與未成年人保護相關的資源等方式,廣泛搜集未成年人在社會生活以及學校學習和社會生活中都享有哪些特殊的保護,并將自己的發現和搜集到的資料進行系統梳理后與“文化角”學習成員進行分享,在實踐學習的體驗中促進學生法治意識以及責任意識等素養的培育生成,為達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做好鋪墊。又如,在教學《地
球——我們的家園》這一課時知識內容時,課堂教學內容主要圍繞“保護地球”這一主題展開設計,教學重點需要學生認識到地球是目前已知的唯一有生命存在且適宜人類生存的星球,在對比學習中形成愛護地球、愛護環境的良好意識,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和社會責任感。這部分知識內容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且愛護環境的話題對于六年級的學生而言并不陌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預設“愛護地球”主題演講活動,鼓勵學生自主搜集時政新聞或互聯網中的相關報道,針對目前地球污染及環境破壞現狀進行調查,然后在此基礎之上自主編寫一篇保護地球、愛護環境的倡議書,并在班級內以演講的方式進行匯報。通過這一實踐活動的開展,一方面可以為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互動搭建橋梁,做好新課知識的引導和組織工作。另一方面,在學生積極參與話題討論和演講分享的學習實踐中,學生能樹立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進一步強化對課內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帶動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同時助力學生知行合一,以凸顯立德樹人的育人價值。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立德樹人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明確課程教學實踐的基本原則,在此基礎上預設多樣化的課堂學習和活動,借助小組合作、生活化教學以及情景劇表演等多種方式強化學生課堂學習的體驗,助力學生高效內化課堂所學知識,在內化于心、外顯于行的實踐中賦能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以此高效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注:本文系2024年度龍巖市教育信息技術研究課題“基于‘互聯網+’開展小學思政學科立德樹人教育研究”(課題編號:KT246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