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以下簡稱《學前教育法》)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學前教育事業迎來“有專門法可依”的新紀元。作為地方教育主管部門,我們堅持“學深悟透、真抓實干、改革創新”的工作思路,以“三個聚焦”推動依法治教走深走實,以“三個強化”促進學前教育提質增效,以“三個創新”構建學前教育改革發展新格局,著力打造縣域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標桿。

聚焦“三個維度”,在學深悟透中筑牢法治根基
堅持思想引領、學習在先,構建多層次全覆蓋學習體系,確保教育行政管理者、幼兒園園長、教師等關鍵群體準確把握《學前教育法》的核心要義,切實推動法律精神在學前教育領域落地生根。
專家領學明方向,樹牢學法“風向標”。舉辦大型專題講座,邀請學前教育專家和法律學者解讀《學前教育法》的立法要義、核心內涵與具體實施要點,組織教育局機關干部、幼兒園園長、幼教專干、教研員等300余人參加。圍繞法律實施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組織專題研討60余場次,邀請專家學者線上線下答疑解惑。結合典型法律條款,組織辯論比賽,圍繞幼兒園“應注重知識啟蒙還是習慣養成”“能否組織競賽性活動”“是否應以數字教育替代傳統教育”等議題展開辯論,并由專家學者點評總結。通過專家領學,領導干部進一步明確了學前教育管理職責,提升了依行政和依法治教能力。
骨干研學強本領,鍛造踐法“生力軍”。組織全市146名園長開展“法律條文 + 辦園實踐”主題研學,結合法律條規和具體案例深入研討,切實提升“依法辦園”“規范辦園”水平。舉辦“依法從教”專題培訓,覆蓋168名幼教專干,采用“情景模擬 + 案例診斷”的互動模式,圍繞“科學保教”“權益保障”等熱點問題開展實戰演練,深化對“科學實施符合學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年齡特點的保育和教育活動”等法律精神和實施要求的理解。
全員普學造聲勢,奏響普法“大合唱”。積極開展“學前有法育有善規”宣教月活動,打造“線上 + 線下”普及學前教育法的立體網絡。開設“百名園長話新法”微課堂,制作園長普法短視頻300余條,以喜聞樂見的形式普及法律知識。深入開展“法律進園所”活動,設立家長普法宣傳站,發放《學前教育法》讀本2000冊。組織“小手拉大手”普法活動200余次,通過幼兒繪本法典、親子法治游戲等方式,讓法律知識“飛入尋常百姓家”,助力廣大家長依法科學育兒。
突出“三個強化”,在真抓實干中提升保教質量
堅持以法律為準繩,以質量為根本,圍繞師資建設、科學保教、規范管理持續發力,推動《學前教育法》從莊嚴法律條文轉化為生動實踐。
強化師資建設,激活發展“強引擎”。積極迎接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省級督導評估,健全政策措施,完善體制機制,依法保障公民辦幼兒園編內外教師“同工同酬”。建立健全幼兒園教職工培養體系,組織各級各類專業培訓12場次、保健師專業培訓300人次、保育員專業技能大賽等活動200余場次,切實提升幼兒教師專業素養。暢通幼兒教師發展渠道,建成市級幼兒園名師工作室5個,43名幼兒教師通過職稱評審,3名榮獲省市級榮譽,有效增強幼兒教師的獲得感、榮譽感和幸福感,激勵廣大教職工創優爭先。
強化游戲賦能,練好保教“制勝招”。堅持以游戲為幼兒園基本活動,建立“基礎 + 特色”游戲課程框架。基礎課程確保每日游戲時間不少于2小時;特色課程研發本土化游戲資源包,確保游戲活動既符合科學保教要求,又貼近幼兒生活實際。建立科學的觀察評價體系,以幼兒成長檔案替代傳統測評,依據幼兒表征和實際需求,適時調整材料投放與師幼互動,尊重學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年齡特點。組織游戲案例比賽,以賽促學、以賽提能,征集游戲案例視頻79個,向省廳報送優秀案例4個。
強化規范管理,筑牢辦園“壓艙石”。規范學籍管理,指導幼兒園通過學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審核管理幼兒信息;推行“入園一件事”服務,方便幼兒入園網上報名。規范收費管理,實行“陽光收費”公示制和“一費制”;落實鼓勵生育政策,三年內公辦幼兒園保教費不超過1400元/學期。規范安全管理,構建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制度防五位一體的防控體系。扎實開展普及普惠督導評估、幼兒園年檢和等級評估工作,2024年依法整頓民辦園12所,新認定普惠性幼兒園6所,群眾滿意度提升至 92% 。
創新“三項機制”,在改革破題中構建發展新局
為全面提升保教質量,優化學前教育資源配置,激發優質園的示范、引領和輻射作用,需創新辦園管理體制,促進學前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創新管理體制,下好均衡發展“一盤棋”。堅持全市幼兒園發展“一盤棋”思維,采用融合型、共建型、協作型三種模式,構建“強帶弱、城帶鄉、老帶新”的教聯體26個、區域大教聯體5個,實現學前教育教聯體建設全覆蓋。健全教聯體建設制度,圍繞區角活動建設、自主游戲組織與實施、社會實踐活動組織與實施等主題,開展聯合教研活動22次,參與教師600余人次。全面推進教聯體教師交流制度化、常態化,370余名教師參與跨園交流,送教下鄉87次,促進核心園與成員園共同提升,讓偏遠鄉村幼兒在家門口也能“上好園”。
創新評價機制,用好質量監測“指揮棒”。建立一體化督導評價機制,圍繞機制建設、常態化運行、發展實績三大方面設定10項量化指標。加強過程性與結果性督導,堅持定量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將教聯體建設成效納入幼兒園年度考核,考核結果作為教師職稱評聘、獎勵資金分配、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有效激發教聯體建設活力。
創新共育機制,畫好幼有優育“同心圓”。建立“園所 + 家庭 + 社區”協同育人模式,打造全社會育兒共同體。成立家長法治學校,開設“育兒工作坊”“家長課堂”,傳播科學育兒理念和法律法規知識,緩解家長育兒焦慮。聯合市婦聯、團市委、鄉鎮(街道)建立“幼兒之家”28個,引入志愿教師開展課后托管服務,解決雙職工家庭帶娃難題。常態化組織幼兒走進小學、博物館、科技館、智慧農莊等活動88次,整合園所、家庭、社會教育資源,共筑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生態圈。
新時代呼喚新作為,新法規引領新發展。我們將繼續以《學前教育法》為根本遵循,以問題為導向,以改革為動力,著力構建覆蓋城鄉、公益普惠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讓每一名孩子都能享受優質公平的學前教育,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貢獻基層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