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舉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2-228-01
摘要:歷史教學的目的,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歷史知識,更要通過歷史事件的學習和回顧,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把思想教育融入到歷史教學當中,使學生在學習歷史事件、掌握知識的同時,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歷史教學;思想教育;融入
長期以來,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歷史教學僅僅局限于講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概念等具體知識,而忽視了通過學科資源的特點和優勢,加強對學生思想教育的重塑。“歷史教育功能的廣泛性和歷史知識內容有著豐富的思想教育內容,決定了歷史教育目標在實現教育、教養和發展三位一體的任務中,普遍受到世界各國關注和重視的便是思想教育。”[1] 在歷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主要任務之一。通過對一個歷史事件、一個歷史人物、一種歷史現象使學生認識到歷史的本質,充分發揮歷史教學的優勢,把歷史知識的學習和思想教育有機統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思想教育在歷史教學中的缺失
歷史是思想教育的良好素材,利用歷史學科資源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以具體的歷史事件和鮮明的愛國主義形象來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感染和教育學生,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歷史教材中不乏同仇敵愾的典型事件,也不乏令人蕩氣回腸的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跡,然而,受“升學主義”的誤導,歷史教學流于瑣碎的歷史事件記憶,有些教師為了使學生得高分,盲目增加歷史知識和材料內容,不停地講授歷史史實,思想教育被“點到為止”,學生忙于接受眼花繚亂的學習內容,而無法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所反映出的歷史本質有深刻的理解和細致的思考。
“思想教育停留在空泛說教的層面,歷史偉人千人一面,似曾相識,慷慨赴死,英雄本色,心靈感慨多,理論分析少。” [2] 歷史教材設計的初衷是通過歷史的學習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實現社會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但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卻出現了“脫臼”現象,歷史學習被單純地用于知識傳授、掌握史實,思想教育被束之高閣,處于從屬地位,歷史教學中思想教育的缺失不能使歷史教學目標真正實現。把思想教育融入到歷史教學中,是歷史教學發揮其學科資源的優勢,使學生的思想素質教育始終保持生機和活力。
二、把思想教育融入到歷史教學中的路徑求索
思想教育是貫穿歷史課程教學的一條主線,是青少年思想素質提高的一個深刻主題,歷史教師要充分認識到義不容辭的責任,針對學生的心理需要和身心發展特點,確定正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使思想教育滲透到歷史教學過程中,提高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實效性。
第一,提高教師自身素養,創新思想教育觀念。教師是課堂的設計者和指揮者,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和培養者,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把思想教育融入到歷史教學當中,具有高素質的歷史教師是至關重要的。作為歷史教師,首先應具備寬廣和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具備淵博知識的老師才能將歷史知識深入淺出的講授出來,也才可能具備知識遷移的能力,啟迪學生的心智,使思想教育滲透到歷史教學中。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具備淵博的理論知識是融入思想教育的堅實基礎,針對學生產生問題的癥結和思想困惑,創新思想教育觀念,充分發揮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優勢,完善育人體系。
第二,改革教學方法,使學生參與對歷史的研究和解釋。一言堂、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模式使學生被動聽課,嚴重阻礙了學生學習歷史課的積極性,降低了課堂學習效率。因此,改革教學方法,有意識的讓學生以主體的身份參與對歷史討論、學習和研究,通過收集相關歷史資料,并結合自身實踐、通過分析,得出結論。這種讓學生以主體身份參與對歷史的研究和解釋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認識和學習方法,更能激發出學生的內心情感。所以,教師必須積極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將歷史知識通過內在的情感體驗,使思想教育也更為深刻、更為牢固。 第三,逐步突破現有的考試體制,從根本上改變對學生能力評價標準。傳統的考試評價在方法和手段上表現僵化和單一,主要偏于對歷史知識的死記硬背,評價標準忽視了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思想教育激勵的功能。傳統考試體制忽視了歷史教學中的思想教育,它只重視抽象的概括化的考分來評價學生學習的結果,這種體制促使了老師和學生為了追求高分,而一味地去死記硬背歷史事件或歷史概念,而忽略了思想教育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所以,逐步突破現有的考試體制,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標準,評定學生的歷史成績應該對考試、練習、課堂討論和其他圍繞歷史教學開展的活動進行多角度的綜合評價,打破傳統的僅用卷面考試成績一個尺度評價學生能力的做法,肅清歷史教學中融入思想教育的體制性障礙。
三、思想教育融入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崇高的思想信念是火種,埋藏在每一個學生的心中,它需要我們去點燃它、去珍視它。歷史教學實現思想教育重建的道路還很漫長,因為這是一項巨大而又復雜的工程,正因為艱難,才需要我們用一種積極的態度去對待,幫助學生解決思想認識問題,負起歷史教師的責任。[3]通過歷史課的教學,學生不再單純地獲取歷史知識,而是利用教師新的教學理念和多元的教學方法,把思想教育和歷史教學有機聯系起來,實現較好的融合、滲透,實現歷史教學的真正目的,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鐸全,李稚勇.比較歷史教育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2]丁要賢.高中歷史教育的困境與創新突破[C].中學歷史教學參考.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梁瓊珍.歷史教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失落與重建[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