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秋
【摘 要】托爾斯泰說過:“如果學生在學校里學習的結果是自己什么也不會創造,那么他的一生永遠是模仿和抄襲。”在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個過程。《數學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教學中,我們必須遵循兒童認知規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新課標理念來指導我們的課堂教學,使學生的能動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小學數學;創新教學
《數學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學生學習過程是獲取知識、收集信息,將得到的知識、信息進行整理加工、組合,納入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的一種過程。這種內化過程,需要受教育者主動完成。為此,在教學中,我們必須遵循兒童認知規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新課標理念來指導我們的課堂教學。
一、深入構建創新教學模式,全面實質推進創新教學
傳統的教學模式總的特點是封閉與權威性,學生學習得到的不是快樂,而是呆板和壓抑,實施創新教學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建立創新教學模式,適應人才成長的需要。
(1)開放性教學模式。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以教師講清例題,學生聽懂例題為教學目標,而開放性教學模式則明顯體現創新教學目標的彈性和發展性。
(2)主體探究性教學模式。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認識的全過程,而認識活動是探究性的,具有發現和發明性的。
(3)師生合作性教學模式。前蘇聯教育家雷先科娃提出“合作教育學”理論,認為師生之間建立相互尊重和互相合作的關系,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參與備課和上課,并通過交流、合作完成教學目標。
二、聯系生活實際,促進知識遷移,引發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引發學習興趣,為學生的認知搭建橋梁。如教學《比例尺》一課時,我出示了學生的照片和校園平面圖,讓學生同實際事物進行對比。熟悉的生活現象,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從而理解了比例尺的內涵。在《圓的認識》一課教學中,我從自行車、汽車的車輪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正方形、五邊形而偏要做成圓形的來導入,學生被熟悉的現象所吸引,為找尋答案,他們動手進行了實驗,自學了課本,很快找到了理論依據,掌握了圓的特征。此時,我沒有就此罷休,繼續讓他們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面做成了圓形,聯系所學的知識,解釋為什么要做成圓形的,把數學知識和生活再次聯系起來。
三、提供參與機會,培養創新意識
《數學課程標準》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模式,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經歷、體驗、探索認識數學,解決數學,形成經驗,從而使各種能力得到發展。新課標所倡導的理念旨在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1.讓學生動手,為創新創建契機
在數學教學中,要讓學生真正理解掌握數學知識,必須讓學生動手。數學知識是客觀事物數量關系及空間形式的抽象,具有較強的抽象性。要讓學生在學習中能夠動手操作,必須使之成為學生可以操作的動力,也就是要把抽象的數學知識進行特化。
2.讓學生動腦,為創新鋪設通道
學生主體的發展必須要有主體思維的參與,其參與的深度與廣度是學生創新意識的良好標志。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必須讓學生動腦。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設探究情境,給學生以動腦的機會,讓學生獨立思考。凡是學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教師絕不代替;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教師絕不暗示,要為學生多創造一點思考的情境,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余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體嘗成功的愉悅。
四、堅持語言表達,促進思維發展,鍛煉智力
新課標要求學生能清晰、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做到言之有理,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能運用數學語言合乎邏輯地進行討論與質疑。語言是思維的載體,語言和思維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語言掌握的過程,也就是思維發展的過程。因而,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是否“會做”,還要關注學生是否“會說”。
在體驗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把研究的定義、性質、法則、概念等有層次地用簡練的數學語言確切地表達出來。這樣,通過語言的錘煉可達到思維的嚴密。如,教學《小數的基本性質》時,通過觀察等式0.1=0.10=0.100,讓學生討論:“從左往右看,小數末尾有什么變化”,“再從右往左看,小數又有什么變化”,“你發現什么規律”,“怎樣概括這一規律”等等。
實踐表明:堅持要求學生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有利于應用語言進行思維活動,有利于正確理解科學的概念與原理,使學生智力得到鍛煉。
五、進行多元評價,樹立學生自信,激發情感
傳統教學崇尚終結性評價,形式和內容都比較單一,只重結果,不重過程,不重個性的評價,把教育的復雜性和學生狀況的豐富性泯滅于其中。新課標強調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化的評價體系,其終極目的在于促進每位學生的發展。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學生,好學生不是打罵出來的,而是夸出來的,正如顏元所說: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如教學《圓柱的認識》時,我放手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等方法探究圓柱的特征。生1說:“圓柱是由三個面組成的圖形。”我當即贊揚他觀察能力強。生2通過與同桌比較圓柱的高矮,發現了圓柱的高,我拍著他的肩膀說:“你的發現真偉大。”生3想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驗證上下底面相等的方法,我稱贊他思維靈活,想象獨特。……一節課下來,學生發言積極,討論熱烈,學的知識十分牢固。最可喜的是,有幾個連平時很少發言的后進生也舉手發言了。
總之,教育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程,它需要我們認真地去探索和研究,在遵循兒童認知規律的基礎上,用全新的理念,武裝自己,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正確地引導學習過程,既當好學導者,又當好導學者,使學生在掌握知識過程中發展個性品質,增長智慧和才干,使學生的能動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劉德山,吳宏偉,有效數學課堂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版
[2]王洪禮,周茂順,龍天德,淺談小學數學的創新教學 [J],時代教育,2008,(12)
[3]孫成才,西安課程標準下的創新教學探索 [J],中國校外教育,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