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友丘
摘 要: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節數學課的成敗也不例外。巧妙的導入,可以使學生進入課堂后在較短時間內穩定自身的情緒,吸引注意,增強求知欲,開拓思維,更好地讓學生主動地進入最佳狀態,使效率大大提升。
關鍵詞:導入;激發興趣;數學課堂;快速有效;生活趣味
課程改革在不斷深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法,生動的形象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利用知識本身的魅力引導學生去學會探索。
我們俗語就有“萬事開頭難”的說法,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也很重視作品的開頭,他曾說過:“最難下筆的是開頭。”因此,就《安娜·卡列尼娜》一書的開頭,他就設計了幾十種不同的情境,經過反復對比、篩選,最后才確定下來。教學也是如此。
我認為好的導入要做到快、準、趣、真。
一、時間上要體現“快”
心理學研究表明,處于小學階段的7~10歲的兒童最初注意力能集中的時間是5~20分鐘,如果一節課用較多的時間進行導入,必定浪費最佳學習時機。因此在導入時必須做到點到即止,盡量減少復雜的計算和學生板演。例如,在上《平面圖形的特征》的時候,我采用“直接導入”的方法:“同學們,上學期我們學過哪些平面圖形?這些平面圖形有什么特點?他們之間有什么關系?你們想知道嗎?今天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平面圖形的特征》。”這樣設計,從知識上起到遷移和鋪墊作用,從學生好奇的心理出發,增強學生積極主動探究問題的興趣,僅在2分鐘時間內就回顧了舊知,同時又提出了這節課研究的問題,為進一步學習創造了良好的認知情境。
二、內容選擇上要體現“準”
在數學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新知,不可避免的要對以往的舊知進行復習。所謂“準”,就是所學習的新知識必須和已有的舊知聯系密切,在上課之前通過這些內容的復習,能較好地起到鋪墊作用。例如,在教學《認識時間》的時候我先是出示實物鐘,問學生是什么?在學生回答后:“我們知道鐘面上有時針、分針,還有1~12總共12個數字。學會了看整時。現在鐘面上是幾時?你怎么知道是1時?”在學生回答后:“注意觀察教師現在撥針,分針剛好怎樣?時針從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是幾時?”學生回答后。教師撥動分針問:“現在時針在什么地方?現在時間是多少?”在生回答后明確:“對,2時半,因為分針走一圈是一時,分針走到6時剛好半圈,時針剛好在2和3中間,所以是2時半,但是為什么在電子表上會變成2:30呢?誰知道?不知道不要緊,今天學完之后,大家就都知道了。”(板書:認識時間)通過這樣的鋪墊練習導入新課,學生既復習了舊知識,又認識了新知識,并能從中感知到“2時半”和“2:30”的不同之處。可以說,導入抓住了知識的生長點,使抽象的問題具體化,真正做到了溫故知新,為新授課做了充分的準備。
三、原則上要突出“趣”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高昂的情緒以及內心的智力振奮,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就會給接下來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倦。所以,他要求教師上課要有趣,首先要能激發學生的“情緒區”,而且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運用知識時有所感知,力求使學生親自去發現事物的本質和關系,使他們在這種發現中感到自己有所進步,產生一種成功的體驗。可以說,把握好每節課起始階段興趣的契機,學生的學習效果就有了成功的保證。例如,在教學《人民幣的簡單認識》的第三課中我是這樣設計導入的:話說唐僧師徒四人取經走到火焰山下,頓感口干舌燥。唐僧拿出錢分成兩份,一份是1元硬幣和2枚1角硬幣,另一份是1角硬幣12枚,讓孫悟空和豬八戒去買西瓜,八戒一看一邊有3枚,一邊卻有12枚,就把12枚那份搶著拿走了,悟空到瓜店很快用1元2角買了一顆西瓜,豬八戒卻和賣瓜的吵了起來,他認為師兄3枚能買一顆西瓜,我12枚就能買四顆西瓜,大家說誰錯、誰對呢?豬八戒為什么錯了?你能不能講道理給豬八戒聽呢?這樣通過耳熟能詳的故事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程導入中,通過買賣西瓜讓學生完全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不但順利地引出了今天的課題,又恰到好處地為新課創設情境,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就有一種內在的力量推動他自覺地、積極地去探究,使學生從機械的“苦學”步入靈動的“樂學”的境界,在知識、能力、品質等各方面都得到迅速提高。
四、體驗上要體現“真”
教師從生活實際出發的新課導入,不僅貼近生活,而且從中讓學生了解生活與知識的聯系,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可以更好地為新課創設教學意境,讓學生迅速進入角色,并且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學習、探索。例如,在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的時候我是這樣設計的:“大家這個周末一定過得很愉快吧!我們的好朋友聰聰也過了一個愉快的周末。這個周末聰聰和他的爸爸一起去左海公園玩,由于聰聰回答對了爸爸提出的幾個問題,得到了爸爸的獎勵,爸爸和聰聰一起玩了小火車,過山車、光纜車。你們想知道聰聰的爸爸提出了什么問題嗎?你們能解決嗎?”隨后出示主題圖問:①小火車上有多少人?②過山車上有多少人?③光纜車上有多少人?④休息區共有幾張椅子?在學生回答后,再進一步進行乘法教學。這樣的題目更貼近生活,降低了解題難度,雖然學生解決的問題簡單,但由于“去左海公園游玩”是學生身邊的事,便于找出加法和乘法之間的關系,學生樂于投入到學習中,學以致用。
總的來說,教無定法,學無止境,導入的方法很多,但總體是要因人而異,因教學內容而宜,讓每個學生從中都有收獲,都有興趣學習是最基本的目的。新穎的導入常常能營造最佳的教學環境,改變學生的上課狀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樂在其中,從而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修訂版.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2]蔡汀.走進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妙語箴言、教育佳篇、系列教誨.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3]章志光.小學教育心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