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鈞
摘 要:高中生物是高中必修課程之一,其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關鍵因素。首先分析高中生物課堂有效性教學的含義,然后列舉有效性課堂開展中遇到的問題,最后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從而能夠有效提升高中生物課堂教學。
關鍵詞:有效教學;課堂探究;錯題整理
一、高中生物課堂有效性教學含義
從不同的角度解讀,高中生物課堂的有效性教學有著不同的含義,從表象上來看,有效性課堂教學就是利用盡量少的時間和精力來取得最大限度的課堂教學效果,即學生能在課堂時間學習到更多知識,這是從教學投入和獲得的比值來解讀的;從更深一層來看,有效性教學將效益和教學分開,效益指的是教師的工作效率,教學指的是學生通過教學任務的開展對未來發展和進步起到的促進作用,這是從教學過程和教學目標兩方面來解讀的。總而言之,有效性教學中的“有效性”是針對學生課堂學習而言的,教師教學工作的開展都是圍繞學生而展開的,學生的進步是對有效性教學的最好回饋。
二、高中生物課堂無效教學的現象
1.課堂教學結構設置冗雜拖沓
這里的課堂教學結構設置包括教學內容的設置和教學情境的創設。目前,有很大一部分教師沒有對教學大綱進行很好地理解和研究,在課堂上沒有突出重難點的講解,而是將所有的知識點“一鍋燉”式地拋向學生,從而給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增加了難度,在這些知識點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僅僅需要了解或者是超綱的,教師事無巨細地對其進行講解,不僅會錯過一些重難點,還會無法完成教學任務。關于課堂情境教學的創設方面,有些教師為了能夠節省課時,從而對學生進行填鴨式教學,這樣會極大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認識到,雖然教學情境的創設需要一定的時間,但是能很好地挖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學習。
2.課堂提問形式單板
在有效性教學的影響下,高中生物教師開始越來越重視與學生的互動,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課堂提問,但是當前提問模式所反映出的最明顯問題就是提問形式過于呆板。比如在講解孟德爾定律時,計算雜交后代的純合子和雜合子比例,教師的提問大多是關于計算結果的,而對計算公式和方法的提問完全自問自答,這樣學生獨自思考的能力就會下降,課堂教學效率沒有得到明顯提高。
三、高中生物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
1.合理組織教學活動
合理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是有效性教學實施的前提,教師在授課之前要全面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對新知識的學習能力,然后再相應地進行備課,決定課堂的授課內容和怎樣開展教學活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要對學生的生活經歷進行了解,進而能夠透徹地把握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心理和學習能力,這樣教師就能夠有針對性地改變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時,教師要有意識地營造生物學科特有的情境,從而促使學生能夠運用生物的眼光來看待問題,用生物的思維來思考問題,用生物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合理控制教學時間是合理組織教學活動的又一個重要方面,教師要能夠對授課內容和時間有一個整體把握,使整個課堂圍繞著教學目標逐漸展開,不能講到哪算哪,防止出現課堂的任意性、模糊性和盲目性。
2.加強課堂探究
課堂探究是課堂有效性教學的動力和重要方式,首先要提供給學生進行知識探究的外界環境,比如在講解“細胞生活的外界環境”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圖片和視頻的方式向學生展示血漿、組織液和淋巴之間的關系,這樣學生在閱讀課本文字的時候就不會感到陌生和無所適從,在對這一部分的內容進行記憶時,學生的頭腦里就會出現一幅比較立體的圖畫來展現他們之間的結構。除了通過多媒體的方式創造課堂教學情境,教師還可以結合生活中的實際經歷來拉近學生與課本知識點的距離,比如在講解什么是“物質跨膜運輸”時,教師可以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實例,比如向學生詢問為什么蘿卜和黃瓜在鹽水中會萎縮從而用于制作咸菜來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促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尋找能夠幫助學生進行生物學習的途徑。
3.重視錯題的整理
錯題的整理是生物課堂有效教學的保證,教師在課堂上要重視學生關于錯題的反饋,并將學生反饋回來的錯題中所占比例較大的題目整理出來,然后給學生集中講解。比如在講解遺傳規律等方面的習題時,學生對于判斷是否患病這一類型的題目掌握不是很透徹,教師就要選擇其中比較典型的題目來講解解題的思路和方法。學生則要在聽完教師的講解之后,結合自己的解題思路找出問題所在并積極進行反思和改正,除此之外,學生還可以在課下將錯題整理到筆記本上,幫助學生鞏固在課堂上的學習。
實施高中生物課堂有效教學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課堂學習的質量,還能促進教師與學生的共同提高,從而使學生能夠利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來獲得最大進步。
參考文獻:
[1]林小明.基于實際的高中生物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思考[J].寧德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8):328-330.
[2]陳超.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研究[J].生物技術世界,2013(3):108.
[3]顧紅華.新課標下高中生物課堂的有效教學策略探討[J]. 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2(6):53-44.
(作者單位 江蘇省張家港市塘橋高級中學)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