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華
摘 要:珠海本地有大量的生物資源。而在生物教學中利用好這些本地的生物資源,可以大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生物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本地資源;生物教學;教學情境;課外探究
初中生物學中很多內容跟生活、生產聯系緊密,因此,在教學中利用本地生物資源優(yōu)勢,帶領學生挖掘可利用的教學資源,既增強了教學的趣味性,又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動手、創(chuàng)新等綜合能力。
要利用好本地資源,首先得讓學生了解本地的生物資源。一直以來,很多學生對生物學的學習總是體現在離生活近的就興趣多些,離生活遠的就不大關心,總是說我們生活在城市里面,很少接觸,很難理解。其實在我們身邊就有很豐富的生物資源。如果能把我們本地的生物資源結合起來,效果就不一樣了。珠海市區(qū)內陸部分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形多樣,以平原(占25.5%)、丘陵(占58.68%)為主,兼有低山、灘涂等。倚山臨海,海域遼闊,百島蹲伏,其中生物物種豐富。最有名的有鳳凰山自然保護區(qū)、海岸灘涂濕地保護區(qū)、淇澳島紅樹林保護區(qū)、擔桿島獼猴保護區(qū)、荷包島的蝴蝶谷、橫琴鳥的天堂、全國惟一的中華白海豚保護區(qū)。學生了解了這些,在生活中就會關注,等課堂上講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時候就不難了,講兩棲動物學生會想到淇澳島里的蛙類,還有東方蠑螈,講鳥類大家會紛紛說出在哪里見過什么鳥,講我國的動物資源也會馬上聯想到珠海的珍稀動物。還有珠海市也是一個現代化的城市,有著先進的科技、醫(yī)療、教育資源。所以提到現代生物技術等等的時候講我們珠海的例子大家就更感興趣些。因此,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在生物教學中如何利用本地資源。
一、利用本地資源,選擇實驗材料
新課程教學中經常需要用到實物,這使得教學更生動、更直觀,學生就也更容易理解。通過實物啟發(fā)學生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敏銳度。但教材中存在的問題是,在編排教材時,課本上、教材中建議使用的實驗材料往往都是來自北方的,而在南方地區(qū)這些材料幾乎沒有。教學中教師需要尋找和發(fā)現能替代的實物進行教學。因此,在實驗時如果能以本地最常見生物作為實驗材料,不僅方便取材,更能激發(fā)學生興趣。比如,初一生物中“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其實鼠婦在南方也是常見的生物,但是在課堂上提起,竟然有大半學生沒見過,可是如果說蟑螂,那就每個同學都來了興致,我靈機一動,把實驗中的鼠婦換做蟑螂,結果,取材容易,實驗結果很令人滿意。在初一下學期,植物的光合作用中,“探究光對光合作用的影響”實驗,我想校園里有那么多種綠色植物,就讓學生利用這些資源,并且探究一下哪些植物做此實驗效果明顯,結果不僅實驗完成了,學生還探討出了光合作用的實驗一定要選葉片表皮角質不能太厚的,不然不容易脫色,還有葉肉也要厚的,淀粉含量多,顯色明顯。最后,我們珠海市的市花勒杜鵑被學生推選出來做光合作用實驗效果最好。
二、利用本地資源,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課堂中往往出現很多生物學的知識,可以從生活中取材,講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時候就聯系到珠海的各種生態(tài)系統(tǒng),如:森林,濕地,海洋等。講無土栽培的時候先讓大家回想在農科所參觀過的無土栽培植物,學生自然而然就提出問題了,為什么可以進行無土栽培。這樣不用老師多說,學生已經開始自己去課本找尋答案了。還有學生里面有雙胞胎,平時可以拍成照片,對于熟悉的同學大家特別有興趣,上課展示照片,大家會發(fā)現有些長的一模一樣,有些長的差別很大,用這些來提問,學生自然很好奇為什么,這樣講“性狀遺傳的物質基礎”就很好講了,還有珠海每年生產大量荔枝、香蕉,提問同學們知道荔枝和香蕉各是怎么種植的?是播種嗎?有學生見過,就會講出他看到的香蕉可以種小苗,還有荔枝要嫁接,這樣講“植物的營養(yǎng)生殖”學生就感興趣很多。在講“預防傳染病”一課的時候,把珠海新聞中報道的珠海肺結核患者的新聞報道,珠海艾滋病現狀的新聞報道播放給學生看,學生都唏噓不已,發(fā)現原來傳染病離我們很近,每個人都要重視預防傳染病。其實本地生物資源用于課堂,有時候是信手拈來,生物學本身就是探究生命現象的一門學科,跟生活是密切聯系的。
三、利用本地資源,開展課外科技探究活動
提高生物學教學不僅僅靠課堂。《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提出:要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其實科學的實踐能力尤其重要。利用本地資源,開展課外科技探究活動。如有同學發(fā)現珠海的市民很喜歡去板樟山、石景山打山泉水回來喝,學生懷疑這種水能否直接飲用,為此我們特意開展調查珠海水資源這樣的活動,活動中我們不光對珠海幾種山泉水進行取樣化驗,還加入了參觀珠海加林山水廠的活動,學生了解了我們平時的桶裝水是怎么生產出來的。懂得了什么是礦泉水和蒸餾水,還得出山泉水中微生物含量超標,需要高溫加熱后飲用。整個活動中,學生不僅學會了如何進行科學探究,還培養(yǎng)了善于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科學習慣。還有學生在珠海新聞里面看到,前山河的水污染嚴重,還有外來物種水浮蓮入侵,學生問我為什么外來物種會對本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帶來如此大的破壞,為此我們特意開展活動,調查珠海的外來物種,以及了解外來物種對本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危害,學生從中受益不少。
四、用本地資源,建設教育資源庫
長期積累下來才發(fā)現本地生物資源可以用于教學的竟如此豐富,為了方便以后的教學,如果建設一個教育資源庫,如:珠海的動物資源,珠海的植物資源,其中動物資源還可以再細分,如:珠海常見鳥類,常見野生哺乳動物,常見昆蟲。植物資源可以再細分到藻類、蕨類、裸子、被子植物。那么就可以在教師之間互通有無,大家的資源也可以同時共享,在這個方向,我做得還不夠,希望在以后的教學中,能夠在這方面多下工夫。
總之,合理利用本地資源,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果,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而對于如何更好地利用本地生物資源則是實現素質教育很有價值的探究課題。
參考文獻:
張迎春,汪忠.生物學教學論[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01.
(作者單位 廣東省珠海市第十中學)
?誗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