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敬哉
摘 要:中學地理科素來不被學生重視,初三又與高中相脫節,學生一到高中接觸地理科便覺得陌生,部分學生腦海中根本沒有地理概念和意識,基礎底子差,遂產生了厭學、煩學、恐學思想。為了有效地克服這些現象,使地理教學成績能整體提升,在地理教學中實施了抓分類、設環節、巧推進的備課對策,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關鍵詞:常規教學;實施;分析能力
為避免渾水摸魚的現象,彌補常規教學的缺憾,我把全年級普通班學生按成績分成高、中、低三個層次,設置課余輪流錯開輔導模式,不同層次的學生授課內容、進度、教法、習題都不同。目的是補充或提高某個知識點方面的缺陷。
實施方法:高分層學生不需要用強制性手段來實施,以學生代表統一安排課余時間,集中輔導時,主要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線。鼓勵并放手讓學生超前學習,但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選取教輔資料和習題。對每周進行的測試題,根據學生答卷的情況,圍繞知識點掌握、審題觀、文字表達、讀圖分析能力、態度等方面分析、總結、糾正,以求優中更優。
以多次的周測情況分析,中分層學生出現的情況往往是知識上掌握不夠全面或讀圖提取信息還不扎實導致失分。如在讀圖分析問題時答案表現出模棱兩可現象。因此,根據學生的實際及接受能力,我精心設計了一套由易到難、由淺到深、循序漸進又能突破重點,確保大多數學生弄懂的教學方案。從內容中落實:一是回歸課本對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地理缺陷的章節或各個知識點進行彌補。二是專題訓練讀圖,提高讀圖能力途徑有二:首先要求學生懂教材中所有的圖表,并結合教材中對應的問題進行思考;其次是精編一套最具代表性的圖表題,然后引導學生對這些圖表進行系統地歸類、總結,尋找規律。如各類圖表系統歸類有:氣候類型分布圖、氣候變化圖;坐標圖——經緯網坐標、二維坐標統計圖;坐標統計圖——平面正三角坐標、風玫瑰圖;結構圖——扇形結構、餅狀結構、柱狀結構、線狀圖;示意圖——原理示意、物質循環示意;地形剖面圖——全球地理分界線等等。學生系統地掌握了這些圖形的讀取方法和特點后,教師再進一步引導他們分別對這些圖表和產生的問題尋找答題規律或教給他們判讀各類圖形的步驟、思路分析、解題方法、判讀要領等。
最費心的是低分層學生,此類學生人數居多,其最大問題是基礎差,又有恐學、厭學思想。因此,對于該類學生,增強信心和學習興趣是前提。為此,除了心靈溝通、鼓勵外,上課時多創設簡易問題讓這類學生出出風頭,嘗試成功的甜頭,還應與各班班主任密切配合做好思想轉變和成績跟蹤工作。在教學輔導內容和方法實施中,一切要簡明扼要、通俗易懂。由此,此類學生的輔導方案是圍繞“兩簡、三重、一無”來展開,“兩簡”指的是復習知識點從簡,練習從簡;“三重”指重教材中的概念、原理、規律;“一無”指無壓力。整個輔導過程圍繞講解知識要點——練習鞏固——同桌互評(評價時從答題和書寫態度兩方面進行)三個步驟展開。差生在常規教學時對老師所講的課程內容根本一問三不知,課余輔導時只能從零開始,一步一個腳印,講解內容又不能多,更不能堆積,但要精,因而必須教與練一對一結合,直至弄懂為止。最后還要收齊當次所做的習題進行全面檢閱,并總結每次做題情況。
差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思維單一,要使他們能過目不忘,做法如此,教法更關鍵,我在備課方案中特別強調兩點教法:一是直觀形象,二是理論聯系實際。
圖文轉化加直觀實物演示也是教學中化難為易的方法。如教學“球面上任意兩點的最短距離的走法”時引導:依據理論原理入手先板圖逐步加深講解引導,同時再用地球儀來幫助講解、對照,他們很快領會“只要確定過哪個極點,走極點是劣弧最短”,由此從實物(地球儀)上認識這個原理,比畫圖講解更容易得多。
又如教學斷層和褶皺構造時,我用軟鐵線演示褶皺,用粉筆演示斷層表示巖層受張力變形變位等,他們又快又輕松地掌握兩種構造類型特點及原理。再如:教學中我不失時機捕捉生活亮點,如復習時剛好遇到12月22日——冬至日這一天,我故意提問:今天是幾月幾日?是哪個半球的節氣?南北半球晝夜變化狀況怎么樣?太陽直射點移動方向呢?湛江的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角怎樣?當遇到學生不理解這些問題時,必須用圖文轉化方法來輔助講解,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形象,他們很快接受下來。類似的教學方法很多,如復習鋒面與天氣時剛好遇上冷空氣南下,我因勢利導,要求他們觀察、留意近幾天的天氣變化,并且做好記錄,再引導對照教材,讓他們自學得出鋒面過境的前后天氣變化原理,再引導他們如何利用學到的知識做題。這樣,他們逐步嘗到了成功的滋味。另外差生的習題制訂不要過多,但要均衡知識點。我強調備課時為差生制訂一套同步課堂上做的選擇題和課后作業的同步綜合題,還對學生所做的習題都要統一規定時間完成和收閱。
抓分類、設環節、巧推進的備課對策,必須做到統籌規劃,合理安排:一是落實主干知識,把握基本原理。以高中地理為主干知識體系,將初中區域地理作為高中地理的基礎和背景。按考試大綱(說明),結合課標要求,把選修內容和區域地理內容納入到高中地理的知識體系之中,形成高、初中知識融合的知識體系和技能體系。二是引導學生做到夯實基礎知識、整合主干知識、理解基本原理、掌握基本規律、熟悉基本技能。三是遷移運用知識、提升綜合能力。以網絡聯系知識和過程,建立知識內在聯系,達到知識融會貫通;促進記憶能力、總結歸納能力、知識遷移能力的發展;構建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知識與能力體系:知識結構體系、過程與方法體系、答題基本思路體系。四是分析現實問題,提高解題能力。充分發揮地理圖像的工具作用,引導學生結合圖像對生活中的熱點及實際問題進行深入分析,舉一反三,達到審題、解題、答題能力和技巧的鞏固。提高習題的針對性,發現解決問題的一般思路。避免題海戰術增加學生負擔,教師應針對高考大綱(說明)以及高考真題,分析考試命題思路,把握命題發展趨勢,進行提煉,抓典型,發揮題目的最高效率,引導學生一題多思,提煉方法,養成良好的答題習慣。
(作者單位 廣東省湛江市第七中學)
?誗編輯 劉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