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楠
摘 要:課堂教學高效性是指在常態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積極主動地學,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一節課的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展。在課堂改革中,教師應從角色、觀念上轉變,做好課前、課中等工作方面的改變,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展。
關鍵詞:初中化學;教學效果;高效率
教師,是課堂改革最直接的一環。現在的教學中,往往隨著學習內容的不斷深入和難度的加大,很多學生逐漸在課堂中喪失了對化學學習的興趣,原本應當生動活潑的化學課堂無奈成為教師的一言堂,往往看到臺上教師自問自答,臺下學生回應寥寥,此種現象在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中甚為明顯。
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也不斷反思,面對各種層次的學生,尤其是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究竟如何才能將課堂效果最大化,將教授的知識簡單化,力求每一位學生都能聽懂并愛上化學課堂?下面談談我自己的幾點嘗試。
一、教學中的語言應當通俗易懂,盡量幽默化
教師的語言是一門非凡的藝術,在科學技術日益進步、教學手段現代化程度不斷提高的今天,語言作為教師教學的基本工具和主要手段,仍然是其他任何方式無法替代的。化學是一門理科,其理論知識點對于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來說是稍有難度的,因此教師在授課中應盡量將講解生活化,以學生聽懂理解為最大目的,減輕學生聽課的負擔。
如,在新授課第三單元課題二中有關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及離子形成的相關內容時,課本原文描述如下:科學研究表明,在含有多個電子的原子中,核外電子具有不同的運動狀態,離核近的電子能量較低,離核越遠,電子的能量越高。如果生硬記憶,學生會倍感枯燥且易遺忘,于是我做了這樣一個比喻:我挑了班級中精力旺盛的一個男生,舉例說比如XX,他常常課間奔向樓下操場打球,跑的遠,說明他體力好,能量高。又指向另一個瘦弱不愛運動的女生,舉例說比如YY,她常常下課就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不怎么跑動,說明體力差,能量低,學生都在笑,笑的同時,也都記住了。
又如,在講授各類原子得失電子情況時,我也進行了象形的比喻,以氧原子為例,最外層6個電子,要把八個座位坐滿,既可從別處搶兩個來,也可以靠內層的兩個電子踢走最外層的6個,我開玩笑地問學生:你們覺得兩個人踢走6個容易還是大家合力搶兩個方便?學生齊聲回答:搶兩個。后面的分析以此類推,教學推進得很順利。
二、背誦記憶部分多用口訣簡句
對于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學習習慣也常常存在問題,面對化學中的相關記憶知識,甚至將其視為第二外語,產生極大的畏難情緒,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盡量想辦法幫助學生記憶,減輕學生的背誦負擔。
1.諧音記憶
如在講授高錳酸鉀制氧氣的各步驟時,學生難免混淆,這個時候只需記住口訣“茶莊定點收利息”,然后依字對應即可。在背誦元素符號時某些符號可采取拼音記憶法,如“Na”“Ba”“Ne”,也可以采用諧音如“Au”,諧音“哎喲”,舉例說走在路上某位同學要是看到一大塊黃金,都會哎喲一聲吧,于是在陣陣笑聲中,這個元素符號就輕松搞定了。記憶各元素在地殼中的含量時,由高到低依次是“氧 硅 鋁 鐵”,諧音“養閨女貼”,養閨女要貼錢。生物細胞中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氧 碳 氫 氮 鈣”,諧音“羊探親蛋鈣”,意即一只小羊去探望親戚,總不能空手吧?于是帶了一筐雞蛋和一盒鈣片。
2.編寫口訣
在講授水電解實驗現象時,學生只需記憶八字即可“正氧負氫,氫二氧一”。在講授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試驗中,學生易對酒精燈及一氧化碳的出現時刻混淆,這時可以讓學生記憶“一氧化碳早出晚歸,酒精燈遲到早退”,如此一來,記憶由生硬變生動,也緩解了學生的畏難情緒,提升了學習興趣,增強了師生情感。
三、改部分演示實驗為分組實驗,讓學生動手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概念,獲得化學知識和實驗技能,培養觀察和實驗能力,還有助于培養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但在課堂中如果單一由教師講解實驗原理,介紹裝置、操作步驟,學生一味只靠看和聽去學習,顯得單調枯燥,且由于空間限制,也不是每一個學生都能看的清。另外,根據人教版最新教材的編排,取消單獨編排學生實驗,意即希望教師能夠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實驗中來。
有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設計分組實驗讓學生參與。如在新授課第七單元課題一《燃燒和滅火》時,可設計分組實驗,利用酒精,水,煤炭,蠟燭等探究燃燒的三個條件。在講授氫氣驗純時,學生始終對“爆鳴聲”和“聲音很小”沒有確切認知,故經常容易出錯,所以也可設計分組實驗,利用鎂條和稀鹽酸在試管中反應,集滿后用拇指堵住試管口移近酒精燈火焰,讓學生真切體會驗純的現象。
在新授課第三單元課題一《分子和原子》時,因此部分內容較為抽象,對基礎較為薄弱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故在講解化學變化本質時,我要求每個同學帶四枚一元硬幣和四枚五角硬幣分別充當氫原子、氧原子,小組合作進行過氧化氫分解的微觀模擬,不但讓學生對化學變化的本質有了直觀的認識,也使學生更好的理解物質的構成。
以上僅僅是本人在教學中小小的嘗試,將教學效果最大化的方法和途徑還有很多,但評價教學效果的標準只有一條,那就是學生的感受。古語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面對的學生是形形色色的,面對不同的學生,教師應當時時告誡自己:不要以教者自居,對學生抱有成見和輕視,而應以開闊的胸懷、坦蕩無私的容納心理和同情心理,樂于充當信息的接受者和反饋者,創造和諧、民主的課堂交流氣氛,注意愛護學生的積極性,并不斷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從而使課堂效果達到最大化。
(作者單位 南京市濱江中學)
?誗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