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葫
摘 要:擇校對于教育公平而言是一個中性政策,然而擇校問題層出不窮。從“家庭教育”視角出發,認為產生這種反熱化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背景差異、家長動機差異以及家長價值取向的差異,三者對貫穿教育公平的起點、過程和結果起了很大的沖擊作用。同時根據“差別原則”對家長們的擇校行為給出了相應的建議:正視背景差異,量力擇校;明確內在動機,理性擇校;端正價值取向,合理擇校。
關鍵詞:義務教育;教育公平;家庭教育;家庭擇校行為
“擇校”通常是指放棄政府已有的教育安排而自行選擇其他學校就讀的行為。而教育公平的討論則一般圍繞三個基本問題展開:機會均等、分配正義和質量公平。這三個因素與個體發展的關系分別構成了教育公平的起點、過程與結果,同時也是評價的基本指標。近年來,研究關于“擇校”和“教育公平”問題的文獻頗多,而單獨從“家庭教育”視角研究的文獻幾乎沒有,因此探討義務教育階段教育公平下的家庭擇校行為具有重要意義。
一、義務教育階段的擇校現象
據2009年《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題客調查網,對全國31個省(區、市)的14081名公眾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多達98.5%的公眾表示身邊存在擇校現象,從幼兒園、小學、初中到高中,擇校幾乎已無處不在。2009年初,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對全國5個省10個大中城市小學一年級、初中一年級學生的家長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義務教育階段家庭擇校行為調查”,樣本總規模12234個,有效樣本12183個。在12183個樣本中,有4973位學生擇校,占學生總數的40.5%,其中省會城市的擇校比例為42.7%,明顯高于地級市的36.5%。擇校現象如火如荼,這顯然已經成為家長們廣泛的行為了。而目前家長們為獲取優質的教育資源而采取的擇校方式主要有:以權擇校、以錢擇校、以分擇校、以特長擇校、以戶擇校。
二、家庭擇校行為的根源以及對教育公平的沖擊
擇校對于教育公平而言是一個中性政策,它不是針對就近入學的對立物而出現的,擇校本身沒有違背教育公平。《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且不收學雜費。教育政策升溫如此快,擇校現象為何背其道而行之,而且愈演愈烈?家長為何要擇校?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家庭背景差異,消解教育公平起點
根據社會分層理論,社會分層是指人們在社會分工的基礎上,依據社會關系不同層面上的同一性而形成的社會層次結構。在社會的分層當中,有處于優勢的社會階層群體,也有處于劣勢的社會階層群體。因而處于優勢階層家庭背景較好的家長就需要表達和傳遞自身的地位,為搶到優質資源而擇校,弱勢階層的家長也不甘示弱,本著改變自身與孩子弱勢階層的命運而擇校。可見,家庭背景的差異是家長擇校行為的重要條件,也對子女教育機會的獲得產生了很大影響,消解了起點公平。
2.家長擇校動機差異,擾亂教育公平過程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看,很多家長在對待擇校問題上主要折射出三大心理動機:(1)從眾效應。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與其生存和發展之間的必然聯系,因此家長對于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也日趨強烈。(2)承擔社會責任意識。“責任意識”主要是指家長更多地將養育孩子認同為一種“責任”,這種責任具體表現在對孩子教育的用心程度上。(3)滿足社會成就需求。在擇校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另一種社會動機,即擇校滿足了部分家長的社會成就需求。從以上三種動機可以看出,家長在擇校過程中,存在著教育崇拜的傾向。家長擇校動機的差異反映了對其對教育資源配置的盲目崇拜,忽略了孩子在教育中的主體性,擾亂了教育公平過程。
3.家長價值取向差異,誤解教育公平結果
韋伯(M.Weber)指出現代工業文明的一切成功幾乎都是理性化思維的產物,理性化的特點是“可計算性”,也就是所謂的“工具理性”。當今社會,求學和就業已經成為實現社會流動的兩個主要途徑,而就業在很大程度上也會受到教育背景的影響,這就更凸顯出教育的理性的、可計算的工具性價值。家長的價值取向差異往往體現在對教育結果差異的恐慌中,缺乏正確的價值取向,也忽略了孩子的個體差異性,誤解了教育公平結果。
三、家庭擇校行為政策探析
從社會學角度出發,借助美國當代哲學家J·羅爾斯的正義論的第二原則——差別原則,同時參考學者李芳以此引申的一個概念“差異平等”,筆者有如下建議。
1.正視背景差異,量力擇校
差異總是存在的。對于擇校,家長要正視客觀存在的背景差異,尊重差異,量力而為。不能因為擇校帶給孩子太大的壓力,給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負擔。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由于思想還沒有徹底成熟起來,較多受到家長的影響,家長經常會告訴他們必須進好學校,這樣才能考上好的初中或高中,將來考上好的大學才能找的好工作,過上好生活等等。這樣無形中帶給孩子很大的壓力,甚至使孩子喘不過氣來。
2.明確內在動機,理性擇校
從人的發展角度看,允許教育選擇就是承認人有差異性存在,尊重教育選擇權也是教育公平的內在要求,因此家長要明確內在真正的動機與需求,理性擇校。家長作為擇校的實施者要注意三點:(1)切記不要盲目跟風。(2)重新認識“責任意識”,尊重孩子意愿,不要輕易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在孩子頭上。(3)不要把為孩子擇校當作自己的社會成就需求,以滿足個人成就感。
3.端正價值取向,合理擇校
在擇校問題上,筆者認為端正價值取向,合理擇校對于家長來說應是最重要的。原子平等觀并非教育公平的價值追求,教育資源的分配應根據各自的具體情況而有差別地分配,力求使每個教育對象的潛力得以最大限度的挖掘,個性得以最佳的發展,實現實質的公平。有條件的規范的擇校其合理性在于打破了同質的原子平等觀,站在了尊重差異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擴大教育公平。同時,家長也應明白并不是公平的起點就會帶來公平的結果,教育的公平并不是極端的平等。家長應該正視孩子的個體差異,合理擇校。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我們不應反對正常的擇校活動,而要反對無序、失范的擇校活動;不應反對公民享受平等教育機會條件下的自由選擇,而要反對在學校差別過大前提下的擇校活動;不應反對出于能力和特長差異因素的擇校活動,而要反對與一切不正當利益相關聯的擇校行為。
參考文獻:
[1]文東茅.我國城市義務教育階段的擇校及其對弱勢群體的影響[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4(2).
[2]孫志遠.論社會正義視野中的教育公平[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0(3).
(作者單位 重慶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誗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