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淑平
摘 要:圍繞實驗教學難于組織和管理,教學效率不高的問題,結合自身教學實際,以《平面鏡成像》一課為例,談對實驗教學的認識。并由此發表對實驗教學的一些思考。
關鍵詞:平面鏡成像 科學探究 點撥指導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c)-0110-01
實施新課程以來,科學探究被納入課程標準的重要內容,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也是重要的教學方式,得到一線教師的高度重視和認可。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也確實遇到諸多問題,常常感到困惑。比如:教學器材不足;實驗探究影響教學進度;能否用多媒體取代探究實驗等等。其中我感覺最大的問題還是對學生進行實驗時的組織和管理,即如何指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提高探究效果?下面我以《平面鏡成像》一課為例,說明我在指導學生探究實驗時的一些思路和做法,與同行交流。
本節的重點內容是通過科學探究了解平面鏡成像特點,難點是了解平面鏡成像的原理,知道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這樣設計本節教學流程。
1 引入新課
出示一面較大的鏡子,和同學們一起玩“照鏡子”的游戲,邊游戲,邊說明:我們經常照鏡子,在鏡子中會看到一個一模一樣的自己。鏡子中的“自己”是我們的像,那么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為什么會成像?本節課我們一起來進行探究學習。這樣設計目的是:由學生熟知的生活現象入手,讓他們感受到物理知識就在身邊,激發他們的探索興趣,明確學習任務。
2 組織探究
組織探究不等于直接放手讓學生操作。而是由問題入手,讓學生明確探究目的,理清基本探究思路。具體環節如下。
2.1 提出問題
根據剛才我們照鏡子的感受及生活經驗,你發現平面鏡成像的大小、位置跟物體的大小、位置變化有什么關系呢?
2.2 學生經過討論、歸納提出猜想
(1)像與物左右相反;(2)物體離平面鏡越近像越大;(3)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大家的猜想豐富多彩,教師及時給予鼓勵并說明:由于時間所限,本節我們主要探究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關系;像與物的大小關系,使學生明確探究目標。
2.3 設計實驗
圍繞探究目標,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實驗器材:平面鏡,兩支相同的蠟燭,火柴,玻璃板,刻度尺,白紙。然后師生共同討論器材的作用及選擇:(1)既有玻璃板又有平面鏡,選擇哪一個?(2)兩支相同的蠟燭有什么作用?(3)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閱讀教材,明確以下問題:第一,如何確定像的位置?把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點燃的蠟燭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與像完全重合,這個位置就是像的位置。第二,怎樣判斷后面的蠟燭與像已經完全重合?在玻璃板的前面左右移動頭部,直到從不同位置看起來后面的蠟燭和像完全重合為止。在學生閱讀過程中會獨立解決這些問題。第三,實驗時,為什么要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鏡?教師提示學生動手操作,分別去確定平面鏡和玻璃板中像的位置。實驗過程中學生會發現,看不到平面鏡后面的蠟燭,無法知道它是否與像完全重合,所以不用平面鏡。而使用玻璃板成像時,可以看到后面的蠟燭是否與像完全重合,所以使用玻璃板。第四,引導學生:多次實驗,使結論具有普遍性,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通過討論,歸納出基本操作步驟。
2.4 進行實驗
實驗前教師應強調操作要領:玻璃板一定要豎直放置,且注意輕拿輕放?;咎骄浚罕WC大多數學生都能自主完成:確定像的位置;觀察像的大小;測量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教師要注意巡視,隨時發現操作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糾正。也可能會發現一些有創新性的操作,要給予鼓勵,并在評估交流中向大家進行推薦,討論,培養同學們的創新性思維。展示各學生小組的實驗記錄和數據,各小組派代表分析數據,得出結論。即:(1)像與物大小相同,像與物到鏡面距離相等,像與物的連線與鏡面垂直。(2)深入探究:關于虛像的認識:觀察到像后,在鏡子后面放一張白紙,紙上會出現物體的像嗎?這種不能用白紙(相當于光屏)來呈接的像我們稱之為虛像,先讓學生對虛像有初步的認識。
2.5 歸納實驗結論
像與物大小相同,像與物到鏡面距離相等,像與物的連線與鏡面垂直,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
2.6 交流評估
你在實驗中遇到哪些問題?鼓勵有創意的實驗操作。
3 課后反思
長期以來,實驗教學最令我們頭痛的問題是:學生實驗時由于好奇和興奮,總是急于操作,常常忽略很重要的細節問題,導致實驗目的不明確,過程不順利,表面熱熱鬧鬧,吵吵嚷嚷,實際收獲甚少,也給教學組織和管理造成障礙,導致有的教師畏懼探究實驗,用演示代替分組探究,或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模擬實驗,這樣做違背了新課標的初衷,與新課程改革背道而馳。
為避免以上問題,提高實驗探究的有效性,我認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3.1 精心設計教學環節
從教學情境的創設入手,思考課堂上需要提出哪些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探究物質種類與吸收熱量的關系實驗,教師提出:所選用的兩杯液體應滿足什么條件?實驗中應觀察比較的是什么?這樣有利于啟發學生思考,使他們明確選擇器材的理由,實驗操作的方法及原因,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和實驗習慣。
引導學生充分討論,大膽猜想:提出問題之后,引導學生合理猜想,但猜想不是一帶而過,可有可無,要對學生的猜想充分歸類,篩選,使他們弄清楚哪些猜想與提出問題緊密相關,怎樣圍繞問題進行猜想。這些都在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也為后面的實驗操作提供明確的思路,提高探究效率。
保證足夠時間,充分思考:實驗過程不僅是動手操作的過程,更重要的要動腦思考,不要忙于完成實驗操作,急于得出結論,而要引導學生明確每一步的意義及相互關系,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總結實驗方法。
3.2 點撥到位,保證實驗效果
實驗過程中,學生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應巡視了解他們操作情況,針對問題及時點撥,使他們明確存在偏差的原因,及時調整,而不是絕對放手,毫無目的地進行無意義的探究。
3.3 循序漸進,以培養能力為最終目標
科學探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生活經驗,學習能力及思維基礎,努力培養他們的科學態度,創新精神,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使他們更多地體驗到科探究的樂趣,增強學習興趣。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不斷總結,不斷反思,轉變觀念,糾正教學中的偏差,完善實驗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楊寶山.課程標準2011導讀與教學實施[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6.
[2] 賈慧清.科學探究中存在的問題[M].全國教師繼續教育網講座.
[3] 李新鄉.宋樹杰.課程標準案例式導讀與學習內容要點[Z].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
[4] 許志.有效教學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