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新旺
摘 要:激發學生對初中數學的學習興趣,促使其積極、主動地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是數學教師教學活動的重點之一。結合教學經驗,對初中數學課堂上興趣教學法的運用與實踐進行了細致分析。
關鍵詞:初中數學;興趣教學法;數學典故;生活經驗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里的“樂”實則指人們主觀情感中的某種積極傾向與思維意識,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興趣”。只有在興趣的引導下,人們才能對所學的內容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以及學習熱情,也才能全力以赴,真正將自身融入具體的學習活動之中。因此,從這層意義上來說,激發學生對初中數學的學習興趣,促使其積極、主動地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便成為數學教師教學活動的重中之重。
一、利用數學典故,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數學歷史故事或者典故是數學歷史發展進程的集中體現,更凝聚了無數數學大家的數學思維與智慧。可是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及束縛,很少有教師在教學中會向學生普及這些數學歷史知識,更談不上有意識、有目的地利用數學典故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積極性了。這無疑是對數學歷史材料的一種嚴重浪費與揮霍。
其實,初中生的思維發展并不十分成熟,同單調、枯燥的知識點相比,相當一部分學生更傾向于新鮮、有趣的數學故事以及名人軼事。除此之外,這些經典的數學歷史故事大多也都同數學學習的內容息息相關,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綜合這兩點來看,利用數學典故,對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有著切實可行的意義與作用。
對于這一點,我有著非常深刻的認識與體會。如,學習“概率”這部分知識時,涉及反證法這一數學概念,為了幫助學生對其進行更好地認識與理解,我向他們講解了如下的小故事:一位賢者受奸臣所陷害被皇帝下令處以死刑,可是這位賢者歷來受民眾的愛戴,因此很多人為他求情。皇帝念及于此,決定用抽簽的辦法決定這位賢者的最終命運。在兩張小紙片上分別寫上“死”字和“活”字,賢者抽到哪個字就將擁有什么樣的歸宿。可是,奸臣卻暗中將兩張紙片上都寫上了“死”字,并想以此害死賢者。可是奸臣的這一卑鄙計謀卻被賢者識破了。為了使自己得以活下去,他想出了一個絕佳的辦法:抽出紙片,在沒有任何人打開看的情況下快速吞入自己肚中,并要求判官看另外一張紙片上的字。判官看到的無疑是“死”字,鑒于一“死”一“活”這兩個字,判官推斷出賢者抽到的是“活”字,因此向皇帝請示赦免了賢者的死罪。
故事講完,學生仿佛都還沉浸在賢者的智慧之中,如此一來,借助這一小故事,既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知識的無限魅力,還通過這一數學典故,幫助學生實現了對于概率、反證法等數學概念的深刻認識與全面理解,真正達到一舉兩得的良好課堂教學效果。
二、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其數學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
相較于語文、歷史等人文學科來說,初中數學具有較強的理論性、邏輯性與抽象性特征,而受到年齡等因素的制約,初中生自身學習思維尚未真正發展成熟,因此,他們在理解部分數學知識點時存在著較大的難度。教師若是長期忽視這一點,很有可能會導致學生因為內容過難就逐漸失去對數學這一學科的學習興趣與熱情。
針對這一情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較為有效的應對策略:“數學教學活動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通過數學問題的生活化、生活問題的數學化等措施讓學生對數學學習內容產生一定的熟悉感與親切感,以此增強其數學學習的趣味性與目的性。”
作為一名初中數學教師,我們必須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展開具體的教學活動。如,學習“軸對稱圖形”這部分知識時,我便向學生展示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軸對稱圖形,并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討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常見的軸對稱圖形或者物體,它們又呈現出什么樣的特點。如此一來,就將軸對稱圖形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不但促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與探究熱情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新知識、新內容的學習與探究中,而且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這對于他們樹立科學的數學學習觀、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與意志力起到了極大的幫助作用,為初中數學情感教學目標的落實與踐行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此作為引發學生數學思考的有效途徑。”這就要求我們初中數學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必須結合具體的學習內容以及初中生的實際特點,靈活且恰當地運用多種課堂教學策略及手段,相信,如此方能在誘發學生產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真正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及質量,從而真正凸顯數學教育的本質與目的。
參考文獻:
[1]高衛衛.論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興趣教學法”[J].中國校外教育,2011(07).
[2]朱彩梅.淺談興趣教學法在初中數學中的應用[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3(07).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新區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