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金華
摘 要: 為解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學生需要的差異這一矛盾,作者在化學學科實踐分層教學,主要從確定教學目標、完成教學設計和堂教學、生作業、學生管理這四個方面著手,進行分層教學的操作。
關鍵詞: 初中化學 分層教學 走班教學
初中作為九年義務教務的一部分,學生沒有經過選拔和篩選,學生之間的能力差異很大,學習態度、學習效果等都參差不齊。前蘇聯的教育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每個學生都存在兩種發展水平:一是現有水平,二是潛在水平,它們之間的區域被稱為“最近發展區”。而分層教學正是根據學生學習的可能性將學生分為若干層次,并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共同特點和基礎開展教學活動,使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速度及教學方法更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符合學生實際學習的可能性,從而確保教學與各層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相適應,并不斷把最近發展區變為現有發展水平,使學生的認知水平通過教學活動不斷向前推進。依據該理論我們實踐了分層走班教學。
我們所實踐的“分層”并不打破原有的行政班,只是在學習這些文化課的時候,按各自的程度到不同的班上課。“走班”實際上是一種運動式的、大范圍的分層。它的特點是教師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重新組織教學內容,確定與其基礎相適應又可以實現的教學目標,從而既降低學困生的學習難度,又滿足學優生擴大知識面的需求。在我們實踐的初中化學分層教學中,主要從確定教學目標、完成教學設計和堂教學、生作業、學生管理這四個方面著手,進行分層教學的操作。
一、運籌帷幄,確定分層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現狀,在尊重學生和家長意見的前提下,把每個學科都分成A、B、C三個層次。A層:思維能力較差,學科基礎知識薄弱,學科知識欠缺,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對于A層學生,在學習目標的設定要求上關注起點、注重基礎,關注到學生現有基礎上能夠學會什么,以培養學習化學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方法為主,最終目標是基本上掌握基本技能和基礎知識。B層: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學習基礎尚可,能基本掌握學科知識,學習態度端正;在教學目標設計上,對于中等水平的B層學生,要求夯實基礎,適當靈活應用所學知識,內容上體現出基本的運用和變式。在牢固掌握雙基的基礎上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注重思維品質的培養和訓練。C層:有很好的思維能力,熱愛學習,求知欲強,學科素養高,學習能力強,表現優秀。對高水平的C層學生,注意知識的靈活運用訓練,拓展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意知識的呈現多與實際生產相聯系,能夠用已有知識解決和分析一些陌生的問題。如在制定《環境污染的防治》中有關酸雨的教學目標時,A層學生只要知道如何判斷酸雨,酸雨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如何防治。B層學生重在形成辨析能力,不但要知道這三個知識點,而且要知道酸雨的形成過程,要知道用pH<5.6作為判斷的依據是什么。可以讓學生動手收集和檢測雨水的酸堿性。C層學生注重推理過程、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在A、B兩層要求的基礎上,可以連續測定雨水的pH值,分析pH值變化的原因,并嘗試檢測是何種類型的酸雨,嘗試檢測酸雨中是否存在硫酸根,可以實驗探究火柴燃燒產物中是否有SO2。
二、精心研磨,完成分層教學設計和教學
有了分層的教學目標,備課也就必然是分層的。三個層次教學班的任課教師要通力合作,做好教學設計,根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不同層次的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做到三個層次的教師要彼此知道各層次的要求,為后續的班級教學管理做好準備。
在處理《溶液的酸堿性》內容時,教學設計是這樣:A層班級的學生,重在基礎知識的落實,在教學方法上教師以示范和講授法為主。示范如何使用pH試紙,示范完了學生自己練習使用pH試紙。講授溶于酸堿行的區分,講授石蕊和酚酞兩種酸堿指示的變色。圍繞三點核心知識,識記幾種常見溶液的酸堿性,如常見的堿性溶液、澄清石灰水、氨水、純堿溶液、食鹽溶液是中性的,鹽酸、硫酸溶液是酸性的。這些基礎知識只要是識記,在課堂練習上反復呈現這些知識,做到當堂訓練、當堂檢測。B層學生對于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是以探究法和實驗法為主。石蕊、酚酞的變色和常見溶液的酸堿性可以設計成試驗,讓學生在實驗中掌握溶液的酸堿性的檢測,同時可以強化對比試驗,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得出酸堿性的結論。C層學生學科知識基礎扎實,接受能力強,教師可以將班級中的學生分成小組,需要做的是將試劑和器材準備好,適當地進行啟發引導,讓學生不但知道溶液酸堿性的判斷依據,而且知道有酸堿指示劑、pH試紙、酸度計等常見的檢測溶液的酸堿性方法。這樣,讓部分學生掌握雙基,部分學生適當拔高、彈性調節,讓每一層次的學生都覺得學有所能、學有所獲,都能找到自己的生長點。教師在實施教學時充分考慮到自己所教的教學班級的學生的實際能力水平,根據備課教案靈活安排課堂內容,展開教學過程。
三、自主選擇,完成分層作業
進行作業設計時,根據不同層次水平實際,對作業進行分層設計。設計作業始終把握的原則是:對A層學生不出難題,主要打牢基礎;B層練習要難度適中;C層習題有一定的難度。學生作業題量適中,難易比例恰當。各層次學生在完成本層作業后,可以嘗試做更高層次的習題。如在學習常見的酸的時候的作業設計如下:
四、分層教學過程的教學管理
我們所實踐的走班教學,只是在學科教學中走班,在班級管理中學生還是有固定的行政班級,所以在上課和排課的時候必須保證化學課同步,這對師資還是有很高的要求的,在師資不足的學校可以采取部分班級同步,多次上課的方法。
當課結束時學生各回各班,這樣就出現了一個行政班級里有三個不同層次的學生,三個不同的老師給上的化學課。作業批改怎么辦?課后輔導怎么辦?在實踐中,我們嘗試的是按照行政批改作業,按照行政班進行課下查缺補漏。即一個班級的學生作業上所反映出來的問題,行政班的老師要負責幫助學生解決。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集體備課是為后續教學管理做準備,讓教師之間了解課是如何要求的、如何上的。這樣的學生教學管理對同備課組教師之間的合作提出很高的要求,既要做到課前教學設計上的溝通,又要做到課后學生問題反饋上的及時跟進,否則會出現老師上完課以后學生掌握什么情況無反饋,下節課就在后續跟進上出現脫節。
在整個化學分層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面臨一些困惑,分層教學過程的教師評價、學生分層標準的合理制定、學生分層后的層間流動三大難題在更進一步的推進過程中加以研究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