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麗麗
【內容摘要】生活中的規律無處不在,只要我們能夠發現規律,并且主動去運用規律,生活會變得有條理、簡單愉快。數學也是如此。
【關鍵詞】規律 分析問題 創造性思維 題海
以前我總是為了講題而講題,題目一題一題的做,一題一題的講,講完了,學生也把書中的、練習冊中的題目做完了,但是收效甚微,相信很多老師也是這樣做的。我們總是感覺有做不完的題目,并且學生每天做大量類似的題目,不僅浪費時間、精力,還會讓學生產生倦怠感。長此以往,學生會產生厭學情緒,要是想學好數學,那簡直是空中樓閣。
隨著對這些題目的深入研究,我發現,題目是可以歸類的,有很多規律可循,如果我們找到了這些規律,學生就沒有必要做那么多的重復勞作,并且見到一個題目立刻能知道它屬于哪一類,它的解題方法是什么。這樣我們就可以把題海變成題河了。相信這也是每一位數學教師的追求。學生再也不用在題海里掙扎了。這樣既能節省學生學數學的時間,又能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歸納概括能力等等多種能力。這樣就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我們當老師的要善于總結規律。
【規律一】
蘇教版八年級數學課本第八十頁例題4。已知:如圖,在四邊形ABCD中,AD∥BC,對角線AC的垂直平分線與邊AD、BC分別相交于點E、F。求證:四邊形AFCE是菱形。
這一個題目我們可以歸結為:如果一個四邊形滿足條件——一組對邊平行,一條對角線是另一條對角線的垂直平分線,那么結論是——這個四邊形是菱形。方法——證明對頂點的一對三角形全等。
以上這個規律記住了,一系列的題目都會解決了。
如:在梯形ABCD中,AB∥CD,BC=CD,AD⊥BD,E為AB中點。四邊形BCDE是菱形嗎?為什么?
這一題,由BC=CD,可以得到點C在BD的垂直平分線上,由AD⊥BD,E為AB中點。可以得到DE=EB,所以點E在BD的垂直平分線上,故CE所在的直線是DB的垂直平分線,有由于AB∥CD,所以這一道題可以轉化到上面所說的那種題型,也就容易解決來了。
又如,在△ABC中,AD是角平分線,E是AB上一點,且AE=AC,EG//BC,EG交AD于點G,求證:四邊形EDCG是菱形。
此題由AD是角平分線,AE=AC,可以得到AD所在的直線是EC的垂直平分線,在加上EG//BC,這又符合我們的規律。
【規律二】
案例1:蘇教版七年級數學課本第六章《平面圖形的認識》的第一節課“線段、射線、直線”中,我們數線段的條數(要有規律去數):線段上只標出2個點時,線段的條數為1;線段上標出3個點時,線段的條數為1+2;線段上標出4個點時,線段的條數為1+2+3;……所以我們可以推出:線段上標出n個點時,線段的條數為1+2+3+4+…+(n-1);這個式子很長,是高中要學習的等差數列的求和問題,要給學生講清楚它的答案為什么是n(n-1)/2,現在來說很難,所以我們只能要求學生牢記這個答案了。
案例2:在第六章《平面圖形的認識》的第二節“角”中,認識完角之后,我們要數角的個數(有規律去數):只有有公共端點的2條射線構成角時,角的個數為1;只有有公共端點的3條射線構成角時,角的個數為1+2; ……,只有有公共端點的n條射線構成角時,角的個數為1+2+3+4+…+(n-1 = n(n-1)/2;
案例3:若平面內有3個點,過其中任意兩個點畫直線,最多可以畫(1+ 2)條直線;……;若平面內有n個點,過其中任意兩個點畫直線,最多可以畫n(n-1)/2條直線。
案例4:3個小朋友在一起,每兩人握一次手,他們一共握了多少次手?4個小朋友在一起呢?n個小朋友在一起呢?
這一題思考方法與案例3相同,結果也是n(n-1)/2
案例5:平面內有n條直線,設它們的交點個數為m,請用含n的代數式表示m的最大值。
分析:(如果沒有要求表示m的最大值,這題就麻煩了)這題先從簡單情況考慮:如果是2條直線,這時m的最大值為1;如果是3條直線,為了使m的值最大,就要使第一條直線和第二條直線相交,且第三條直線與前兩條直線都相交,所以此時m的最大值為(1+2); ……如果是n條直線,為了使m的值最大,就要使第一條直線和第二條直線相交,第三條直線與前兩條直線都相交,第四條直線與前三條直線都相交,……第n條直線與前(n-1)條直線都相交,所以此時m的最大值為:n(n-1)/2
只要學生遇到這類的題目,可以直接把答案填上去。這樣既保證做對,又節省時間。
總之,蘇教版七年級數學書中多次出現這類問題,如果學生沒有掌握規律,不會上面的式子,要想解決這類題目可以說是無從下手。作為一名老師,這就是我們價值的體現之處了。首先我們應該把這類難題理解透徹,總結規律,然后再給學生講解清楚。相信在考試中學生遇到類似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難題之所以是難題,是因為學生平時很少碰,或是學生沒有吃透題目的內在規律。很多的難題光是靠學生自己去領悟是不行的,畢竟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已有知識水平是達不到的。這就需要我們當老師的來做領路人了。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