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杰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全面詳細的教授閱讀方法,對于教師來說至關重要,這樣才能使學生打好基礎,逐步提升閱讀能力,并學會自主閱讀、自行總結、自我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閱讀能力;培養策略
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閱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重中之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僅對學生的寫作能力有幫助,還能提升理解能力,對于其他學科的學習和課文理解也大有裨益。如何幫助學生在閱讀時準確抓住文章的中心立意、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關鍵;其次,了解一些常用的表達方式、表現手法,培養正確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技巧,也是培養閱讀能力的途徑。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一)不良習慣降低閱讀效率
有些學生在剛開始閱讀時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就會使得在以后的閱讀中降低閱讀效率,比如一些學生在閱讀時喜歡逐字閱讀、用手指著文字閱讀,這些習慣會降低閱讀速度,導致在一段時間的閱讀后,失去閱讀興趣或者忘記已經讀過的內容。還有部分學生喜歡在心里默念,會影響閱讀時對于內容的思考、注意力的集中,這些習慣都會影響學生的閱讀能力,降低閱讀效率,所以教師應了解每位同學的閱讀習慣,及早對其進行改正引導。
(二)培養正確的讀書方法
教師在課堂上,應經常提醒學生如何正確的閱讀,在閱讀一本書或者段落時,首先瀏覽文章講述了什么內容,再進行詳讀,就可以有選擇的閱讀,例如表達作者思想的段落應當仔細反復的揣摩,一些與主題無關、簡單易懂的部分看一遍即可。詳略得當的閱讀,不僅可以節約時間,提高閱讀效率,還能掌握到文章的中心立意。
二、引導學生進行由淺入深的閱讀
(一)閱讀練習應從詞句練習過渡到文章練習
對于不同年級的學生,選擇相應難度的任務進行閱讀練習。低年級學生識字基礎并不扎實,缺乏文字儲備量,就應該從詞組開始理解,再嘗試語句練習,從短句到長句,再由段落到文章。如果一開始就嘗試難度較大的閱讀,學生不僅不能完整的閱讀、理解文章含義,還可能使學生降低閱讀興趣,打擊自信心。
(二)根據興趣選擇讀物
學生在選擇閱讀的文章或者讀物時,應遵循自己的興趣愛好,而不是隨波逐流,依從別人的推薦。有選擇的閱讀可以讓學生樂于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廣泛的閱讀還能增長見識、開闊眼界。這樣經常閱讀,量變帶來質變,閱讀能力也能夠提升。例如,低年級學生喜歡童話故事,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閱讀《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高年級學生可以閱讀《伊索寓言》等有較深含義的讀物。
(三)學習閱讀多種文體
在小學的閱讀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適當的進行不同文體的閱讀練習,感受不同文體的特點,把握不同文體的閱讀技巧。例如現代詩歌、古詩、小說、散文等,它們具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要掌握這些,學生才能順利的閱讀和理解。再比如,古詩《贈汪倫》中的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中,先用“深千尺”來形容桃花潭水的深度,再由“不及”話鋒一轉,運用比較的手法,將詩人與汪倫的情誼化為如潭水一般深厚的友誼。學生應該在閱讀過程,體會這些藝術表現手法,為閱讀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
三、引導學生品讀文章深層次含義
(一)尋找文章線索
每篇文章中幾乎都由一個線索引領著故事的發展,這個線索可能是器物、可能是天氣、動物或者是人物,線索在文章中看似并不明顯,但是往往貫穿全文,推動故事的發展,線索使得文章的結構更加嚴謹,這也是發現文章主旨的一個切入點,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加以注意。例如,在《記金華的雙龍洞》中,兩條線索貫穿全文,一條是游玩的線索,一條是溪流的線索,一順一逆,一明一暗,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讓全文描述的景物和方向十分清晰立體。兩條線索中,時時表達出作者對于我國錦繡河山的熱愛和對秀美景色的描述。引導學生根據線索閱讀這篇文章,能夠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二)總結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閱讀中最重要的部分,一篇文章,要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想要表達的思想,才能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文章。文章的立意,可能在題目中就可看出(如《愛迪生救媽媽》這篇講述愛迪生救媽媽故事的文章);也可能存在于文章的首段和尾段中(如寓言《守株待兔》中,尾段表達了故事背后所蘊含的道理,也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所在)。通過引導學生對文章中心思想的總結,能夠幫助他們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進而提升閱讀能力。
四、組織有趣的閱讀教學活動
(一)在生活中尋找文章
文學作為藝術的表達形式之一,取材于生活。教師如果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文章中的場景,帶領學生去身臨其境的感受文字所描寫的景象,對于學生來說,不僅僅能夠提升閱讀能力,還能為了日后的寫作積累素材。生活在城市中的學生沒有機會經常接觸到大自然,對于《小蝌蚪找媽媽》中,蝌蚪的描寫以及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可能難以想象。如果教師可以找到蝌蚪,并帶入在課堂,讓學生觀察,那么學生對于文中的描寫,就能更容易理解、想象,這有助于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二)親身演繹文中故事
小學語文中,大多是故事性的文章,如果可以讓學生扮演文中的角色,讓他們思考每一個角色背后的性格,能夠促使他們對文中的道理有更深的體會,更重要的是,這種形式讓閱讀變得更有趣,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以及閱讀能力,都也有所提升。比如,在寓言《揠苗助長》的學習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同時互相討論故事背后的道理。這種教學讓學生對文本故事進行了親身演繹,有助于強化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五、結束語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教師引導、學生配合才能高效,學生的自主閱讀也會提高閱讀能力,這樣不僅能為今后的寫作能力打好基礎,也為其他學科的學習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蔡春玲.語文閱讀教學改革之我見[J].考試周刊,2010(05)
[2]姜明.提高小學語文閱讀能力探究[J].學周刊,2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