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彥良
【摘要】中學政治作為學生學習階段重要的探究掌握內容。在農村中學,教師如何利用現有的資源,最大限度的提升教學效果與質量,幫助學生奠定扎實的政治基礎,提高思想覺悟。要達到以上目的,筆者認為:中學政治課堂教學,教師應該轉變教學思維,針對農村學生現狀及現有教學資源的優勢,揚長避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習政治知識的熱情,幫助他們積累更多的學習經驗,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農村中學 政治課堂 創新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5-0073-01
如今素質教育與新課標理念已經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并廣泛推廣,當然農村教學也不例外。然而在農村,由于制約和影響教育教學發展的因素較多。比如:學生家長的受教育程度、大經濟意識的沖擊、專業教師的不足、應試教育的影響等。面對這些問題,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堅決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提高教師自身能力,特別是專業素質,優化課堂結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習的主動性。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上,農村中學的學生對于政治課內容的學習與探究并不重視,這也嚴重制約了政治課教學的創新與優化。現結合課堂創新理念進一步分析中學政治教學。
一、了解中學思想政治課創新教學的有效性
首先農村固有的鄉土資源是非常有利于政治教學的。如今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促進了農村新發展,廣闊的農村資源,加上多種農業經營模式,都可以給中學生提供了解實際情況,嘗試參與新農村建設實踐的機會。政治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其課堂教學模式更需要進一步創新。通過人們生活中的豐富經驗、人生體驗、傳說、俗語、民風等良好的教學資源,使政治課教學變得具體化,讓感性的生活去詮釋理性的內容,從而構建現實生活與學習內容的轉換橋梁。例如:當涉及到農村發展變化的政治知識時,完全可以結合實際,講其所見所聞,提升政治教學興趣化。同時從另一方面看,社會的創新氣氛也帶動了教學改革的進一步創新,在農村政治課上,新課程教學理念必然也會深入到農村中學教學課堂,也必然會被師生接受。這也為中學政治教學課堂的創新提供了有效性。
二、農村中學思想政治課實施創新的教學措施
1.教學觀念創新
首先作為農村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這也是實現中學政治教學創新的必要條件。在我國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以生為本”、“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開始全面普及,那么農村中學政治教師也需要以此為教學的宗旨,摒除傳統教學中教師占據課堂主導地位的思想,積極順應新的教學要求,轉變教學觀念。
首先教師教學觀念的生活化轉變,政治課程生活化的教學觀,實現了政治知識與實踐的相結合,同時基于學生所熟悉的問題展開教學,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政治思維會更加活躍,思考相關的政治知識也會十分積極。而教師的作用也沒有被埋沒,他們在教學中的地位依舊十分重要,只不過從過去的主導者,變為現在的輔導者,這種轉變重視的是引導和幫助學生的教學,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通過各種政治問題進行舉例分析,實現教學思維的轉變,同時也是為了幫助學生發展并了解政治的內涵。其次,政治知識設計到的內容原本就是實際生活的一種映射和反映,所以說教師教的過程可以適當簡易化,多讓學生理解領悟,進一步從生活實踐中把政治知識再次得到印證。這種教學方式與觀念的轉變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高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作為中學生有自己的理解能力,結合生活實踐,可以通過客觀的理解進而分析社會中存在的問題。如教師在“世界是普遍聯系”這個知識點的時候,作為農村中學生更要多了解新聞實踐,更要結合適當的資料,提高世界普遍聯系這一教學知識點的教學水平。進而幫助農村學生更好的理解這一知識內容。
2.聯系生活樹立創新教育目標觀。
對于農村中學的政治教師而言,要創新其教育目標觀,重視培養學生由“知識型”變為“實踐型”,目標定位在服務農村的社會和經濟發展需要。為了能夠順應中學政治課程改革的要求,教學也必須要求新與求變,但是也“萬變不離其宗”,教師的教學方法不管如何變化,都不能夠脫離生活實際這條主線。 同時,中學階段的學生具有情感豐富的心理,也可能造成學生對于政治知識的了解也具有片面性,所以教師要運用生活體驗法、情境創建法,開展政治課堂探究教學,在探究過程中促進學生認識,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去提問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妙,進而釋放中學生的政治抱負,解放他們的思想。
總之,作為農村教師來說,政治教學的目的不是單純的讓學生掌握多少政治理論,而是基于這些理論之上,學生能夠對當前的農村建設與發展等問題有所體會,通過教學創新達到所掌握政治知識的目的,進而再進一步結合所學知識去解決很多實際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郭一南.淺議農村中學政治課堂創新教學[J].考試周刊,2015,72:126.
[2]許定恩.淺談如何提高農村中學政治課堂教學實效[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05: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