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良
摘要:教材是專業知識的直系載體,更是教師和學生學習的依據和工具。引進國外高水平教材是實現高校雙語教學的重要課題與途徑。明確國外高水平教材引進的原則是實現“校本化”的前提與基礎,也對國外高水平教材“校本化”的實施具有一定的引導作用。
關鍵詞:國外高水平教材;原則;實施
中圖分類號:G63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5-0160-02
了解國際上的學術發展前沿及最新科研成果對本國的學術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引進國外高水平教材是為其重要的途徑,也是實現高校雙語教學的重要方法。遵循一定的原則可避免在引進國外高水平教材的過程中產生的隨意性并因此造成一定的偏差,也為使其“校本化”的實施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一、國外高水平教材引進的重要意蘊
國外高水平教材的引進對我國高等教育相關專業知識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它在提高專業知識及教學質量、教材建設、教學改革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對高校學生而言,要想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作為其接觸的第一手材料——教材,具有更直接的經驗。引進國外的相關教材不僅可提高學生使用英語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了解本專業知識在國際上的最新發展狀況及前沿成果,培養更多具有前瞻性的、具備國際學術交流能力的高級人才。
對教師而言,教材為其教學的重要依據,是專業知識的載體,是連接教師與學生的核心紐帶,具備可充分調動師生的主觀能動性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合力完成教學任務。引進國外的教材可提供本國以范本又是對其的補充。作為學術帶頭人的教師群體,可第一時間了解國際上相關知識的最新進展及研究熱點,內化后與本國相關知識進行融合及凝練,以此提高教學質量。
搞好教材建設工作,是穩定教學秩序,實現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證。國外教材的引進無外乎是對其的一種豐富和補充,同時也提出了新的挑戰,這對教材的更新具有更深一層的意義。課程改革中一個重要的趨勢便是課程內容的國際化,它是高等教育國際化中一個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并隨著全球化時代的逐漸深入,課程的國際化將越來越顯現。引進國外高水平教材與其相稱相應,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學改革具有推進的作用。
二、國外高水平教材引進的原則
教材是實現高校雙語教學的重要途徑,也是雙語教學是否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手段。在引進國外高水平教材的過程中需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適切性原則
教材是教學最直接使用的材料,它不同于工具書,其特點是使用范圍廣、影響程度深且更具權威性,在引進國外高水平教材的過程中需考慮是否與本國相關專業的培養計劃相適應,求同存異,要在保持原有知識結構基礎上尋找創新點。
2.發展性原則
高等教育要培養和造就一批批具有相關專業知識的專門人才,在引進國外教材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提高本專業知識,還要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及未來的職業謀劃,以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為目標,更高層次學生的教材應以學術熱點及最新研究成果為主,體現其發展性及學術性。
3.擇優而慮原則
面對紛繁復雜的教材群,不可能全部引進為其所用,在引進的過程中需擇優而慮。要組織專門的專家教授團隊對教材進行評估、甄別,并遴選出國際上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優秀教材。優秀教材中所蘊含的新思想會帶給學者更加廣闊的思路空間,為我所用并事半功倍。
4.系統引進的原則
各個知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知識鏈、知識網或知識群共生存在的,因此在引進國外教材的過程中應注重其系統性,以教材群的方式引進,與原有知識建立鏈接,這也與奧蘇伯爾提出的有意義學習的觀點相一致,即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具有同化新材料的適當知識基礎,便于與新知識進行聯系,建立鏈接,這也是必要的起點。
5.堅持思想性原則
教材在制定的過程中必定會以所在國家的文化根基作為積淀,那么在引進國外教材的過程中,也意味著面臨國際視野與本國情懷的絲絲纏繞,這必定會對本國的傳統文化造成或大或小的影響或者是挑戰,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應該審時度勢,以睿智的視角、審慎的態度面對這樣的文化碰撞和挑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我所用。
三、國外高水平教材“校本化”的實施路徑
1.以課堂為主渠道,突出其普遍性
在課堂上實施國外教材的課程為我所用,可突出普遍性,讓每位學生了解系統的國外教材所包含的成體系的知識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課程目標定位要明確
要從各專業知識的課程標準出發,明確各專業的目標定位。我們可以原有的課程標準為基準和藍本,由此構建更具創新性的專業知識,以此為引領。突破傳統課程標準的單一性,實現各專業知識更具綜合性的教育價值。
(2)課程內容選擇要恰當
教師應基于課程標準的要求,精選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研究生應更多以專著形式呈現,體現其學術性和系統性,應多側重學生的思維能力并為未來職業謀劃多加考量。
(3)靈活使用教學方法
好的學習方法可高效提高學習的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對國外教材“校本化”的過程中,需靈活使用教學方法。主要以引導、研究的方式推進教學。研討方法的運用可在師生的雙向活動中生成新想法甚至是新的知識,這對相關專業知識必定起到一定的補充和豐富的作用。
2.以社團活動為補充,突出其提高性
學校的社團組織是對國外教材“校本化”的有效補充,通過遴選出專業基礎好、興趣濃厚的學生,幫助其他學生進一步掌握相關知識的學習技巧,提高其學習的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導師的身份呈現,即幫助學生定目標。教師應在充分認真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基礎上,根據相關專業知識的需要,確定不同的活動目標。教師可幫助學生在每次活動前確定參加活動的人數,也就是定人員,確保每個人都能真正參與到活動中,并在活動中汲取知識。除以上幾點外,教師還可以幫助確定活動時間,每次活動每位教師要保證充分的輔導或驗證的時間,輔導的同時可確保每次活動高質量完成,驗證的關鍵作用在于確保每次活動所達到的效果,以提供日后活動的內容并確定預期目標。
3.以多媒體網絡為媒介,突出其多方法性
如今,教學已離不開多媒體網絡等的參與,同樣,在國外高水平教材“校本化”的過程中,同樣需要以多媒體網絡為媒介,除了課上運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展示教學內容外,還可以設置些與相關專業知識相匹配的益智活動,當然,這相對來說更適宜本科的輔助教學。對于研究生來說,應更注重其學術科研,同樣可利用多媒體網絡,設置相關專業知識網頁活動專區,利用課后時間,多研討并創設評價專區,以考評相關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為日后教育教學提供佐證。
4.整合教材的內容,突出其本土化
教師在對國外教材進行教學時,應注重整合其內容,使其本土化,應在保留原有之意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和改造,使之更加適應本國相關專業知識的培養要求。整合教材的原則應是在保留國外教材原意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進行整合。
5.對引進的教材進行一定程度的改編
對引進的國外教材勢必會有語言方面的障礙,因此,要根據國內實際的教學情況,對一定的內容進行精簡和重組,從中刪除與國內教學情況不相稱的章節并為改編的教材撰寫導讀部分,在教材的后面附上相關的專業詞匯,這樣既保留教材原始的“風味”,且更加適應本土化的情形。
參考文獻:
[1]江愛華.論國際化視野下高校外文原版教材引進的“本土化”改造[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9(04):94-97.
[2]任福兵.高校外國原版教材引進使用的原則探究[J].教育探索,2008(10):41-43.
[3]賀培鳳.基于原版教材本土化改造的雙語教材建設[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06):98-99.
[4]康健.著眼外國教材利用研究 拓展中心深層次服務[J].現代情報,2010,30(08):74-76.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