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祥
摘 要:眾所周知,歷史作為一門重要學科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加之中國近代史是一步屈辱的歷史,直接導致學生對歷史學科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因此要降低學生學習歷史的難度,首先要從興趣入手,教師需要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的魅力。
關鍵詞:歷史教學;學習情趣;培養策略
教師要做好歷史教學的備課工作,做到對每堂課講的內容爛熟于心,從不同角度進行剖析,串聯式地把歷史教學當成故事來講,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這是其中之一。筆者在本文中從多個方面分析了提升初中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方法,以期進一步提高初中歷史教學質量。
一、精心制定課程導入,讓學生提高參與的積極性
1.使用故事導入法
通過研究初中階段學生的成長規律和心理特點發現,他們對故事抱有很大的興趣。因此,作為初中歷史老師在上課之前可以收集一些和本節課教學內容相關的故事,在講課過程中把收集到的小故事聲情并茂地講出,讓學生融入學習中,最大限度地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例如,講解中國近代史太平天國運動的時候,可以結合《水滸傳》進行講解。相當一部分學生都讀過《水滸傳》,即便沒讀過的學生也看過《水滸傳》電視劇,對劇中的人物耳熟能詳。通過對比講解,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入、形象地了解歷史,不知不覺中進入狀態,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再比如,在講述《西方文明歷史起源》一課的時候,老師可以講述一些和西方文明起源有關的小故事或者西方國家的風土人情。可以結合《西游記》進行講解,《西游記》中有很多類似于西方的生活習俗和風土人情,通過穿插《西游記》中的故事引導學生進入狀態,也可以通過講解古希臘神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對于課本外的知識更加渴望,這些插曲看似無關緊要,實則已經達到了讓學生對歷史學習產生興趣的目的。
2.使用歌謠導入法
歷史的特殊性和實事求是導致歷史課的死板,致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備感枯燥和乏味。加之歷史往往與學生生活相距甚遠,更加劇了學生在理解和學習歷史問題過程中的難度。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把枯燥難懂的歷史問題轉化成快樂輕松的學習體驗,對初中歷史教師就有了相當嚴峻的考驗。歌謠是對歷史事件或者歷史時期的重要反映,對特定歷史現象做出最公正、最恰當的評價,同時有的歌謠不乏高效詼諧,在烘托課堂氛圍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以七年級歷史教學中嘗試歌謠教學法的一個課前場景為例,“始皇統一有功績,焚書坑儒該受批。賦稅沉重兵徭役,割鼻斬腳法嚴厲。秦皇暴政民不滿,二零九年舉首義。大澤鄉里陳吳起,敗后項劉又繼續。破釜沉舟項羽計,巨鹿殲滅秦主力。劉邦帶兵先入關,亡秦就在二零七。”我只要起個頭,學生就會跟著背,會背的學生自然用心用力去背,不會背的也趕緊去找歷史課本。這種方式既讓學生復習了上一課的知識要點,又提醒學生該上歷史課了,趕快做好上課準備。可謂一舉兩得。
二、利用不同的教學資源,加強歷史知識的直觀性
1.利用教材插圖,讓知識更具直觀性
歷史教材中,教材插圖占據了很大比例。教材中的插圖不僅具有很大的感染力,還具有很大的趣味性。這是我們教材的主要特點。比如,歷史教材中各種人物的肖像,能夠使學生對古代的名人有更加直觀的了解。教師可以對這種插圖加以充分利用,特別是一些蘊含內涵的漫畫,累加起來組織獨特的教學活動。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除了感覺新奇刺激外,同時對之前所學的內容有了更深層次理解。融會貫通,也能為日后的復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2.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
很早之前的課題教學就是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邊聽、記。這樣的方式,不單單使學生感覺乏味,教師也容易厭倦。如今多媒體教學已經進入大部分學校的課堂。多媒體教學可以集形聲于一體,更加直觀、形象。強烈的視覺沖擊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對學習歷史的興趣,把具體抽象的歷史知識轉化成生動形象的圖片、視頻等。比如,講解辛亥革命的時候,教師可以從網上搜一些電影,以其中某個片段為例,融入課堂教學當中,在第一時間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這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很大幫助。
總而言之,對初中生而言,要想學好歷史知識就必須培養濃厚的興趣,這不僅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很有幫助,也為今后歷史知識的學習打下了堅實基礎,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作為初中歷史老師要對各種教學資源進行整合,輔以現代化的教學儀器為學生呈現一節節直觀、生動、趣味的歷史課堂,以便于全面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參考文獻:
[1]牟新梅.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探索師生互動以課程為例[J].科學咨詢:決策管理,2009(4).
[2]王劍方.以情育人 以境樹人:淺析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個性品質的培養和塑造[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9(6).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