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使每個小學生對所學內容都能達到掌握水平,必須拋棄傳統教學中存在的那種適用于所有學生的標準課堂教學情景和假設。這就是要求我們教師要面向全體,因材施教,打破小學語文傳統教學中“一刀切”、“一窩煮”的局面,在目標教學中實行“分層教學,分類指導。”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分層教學;分類指導
所謂“分層教學,分類指導”就是在目標教學中實行目標分類、學生分層。目標分類即把目標分為達綱目標和發展目標。那么,在小語教學中怎樣實施分層教學、分類指導呢?下面談談我的做法與體會:
一、制訂教學目標要體現層次性的要求
小學語文教學要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即是聽、說、談、寫的訓練,而每一課又有每一課的具體要求,有每一課的訓練點。制定教學目標就要從大綱、教材出發,從各層次學生可能達到的最近發展區出發去考慮達綱目標和發展目標(即提高目標)。這樣制訂出來的目標才恰當、全面、具體,體現了層次性。如執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第三課時,制定的目標是:(1)讀懂第5自然段,會回答課后5、6兩題。(2)認識課文開頭提出問題,中間記事,結尾照應開頭,點明中心思想的寫作方法。(3)能用提出問題開頭的方法,自選內容寫一、二段話。從課后題目、教材內容、大綱要求來看目標(1)、(2)是達綱目標,是全體學生都應達到的,而制定的目標(3)就是提高目標,是部分學生能達到的。以上的教學目標,是老師充分考慮各層學生的實際,體現了目標分層的特點。
二、承認學生自學能力的差異,實行預習分層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一些學生善于獨立學習,而另一些學生則適宜在高度結構化的教學情景中學習。在這里,有的學生需要更具體的說明解釋,有的學生需要更多例子才能理解一些概念,有的學生則需要更多的激勵與強化,而有的學生則可能一聽就懂。為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也為了讓學生能更快適應新課的學習,很多老師都會要求學生預習。這一點對高年級的學生尤為重要。按照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在下放預習提綱時不分層次,統一要求,勢必影響學生的自學興趣,這樣學生絕不會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預習時可試回答課后問題。要求學生預習時能做多少就做多少題。第1題全班要完成,第2題大部分學生要完成,第3題,會做的就做。這樣分層預習,學生學得輕松、愉快。
三、在課時目標教學基本式的幾個教學環節中落實分層教學,分類指導
目標制訂好之后,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分層教學是關鍵。信息論告訴我們,只有老師講,學生答的教學,最好的也只能獲取15%左右的信息量。如果只是單一的全班教學,課內提問就會成為老師與少數優生的對話,多數學生只是學習的陪客。長此以往,大多數學生就會越來越怯于或懶于思考與表達,沒有興趣學習。沒有全體學生共鳴的全員教學形式,一定是低效率的教學了。因此,我們必須把分層教學作為解決上述問題突破口,使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才有希望提高。具體方法如下:
(1)設問分層
設問是語文教學的關鍵。在目標教學中實行設問分層,就能在群體教學中滲透個別化的教學因素,盡可能為不同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幫助,為全體學生提供學習的條件和機會。所謂設問分層,就是在教學設計中依據學生的實際,既要照顧差生的接受能力,注意學生起點,設計一些層次較低的問題;又要為基礎較好的學生設計一些層次較高的問題。這樣,就能把教學的針對性、層次性協調起來,就能形成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智能在不同水平上得到發展的局面。如老師在指導學生學習《在仙臺》的第一自然段第一、二句時,教師設計的思考提綱是:A、一、二句各講什么?B、理解“物以稀為貴”、“尊為”、“美其名曰”的意思。C、這兩句話之間有什么聯系?顯而易見,這三個問題的難度是依次提高的,是針對各層次的學生而設計的。
(2)提問分層
問題的設計既然已經分了層,老師在提問時就要注意分層實施,讓各個層面的學生在課堂上受到觸及,都動起來,做學習的主人。如上面設計A題就是提問中下層面的學生。B題提問中等生。C題提問中上生。這樣做,就可以解決差生吃得消,優生吃得飽的問題,讓各個層次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學得更有信心。
(3)有足夠時間讓學困生考慮問題
布魯姆通過教育實驗確認:“只要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適應其特點的幫助,一個學生能學好的,其他學生也能夠學好;學生學習的差異主要在速度,不在智力。”
分層教學的目的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當前,尤其要花力氣提高學困生。在上課時,由于設問分層和提問分層,學困生就可以用別人思考兩個題的時間去思考一個題,甚至三道題,就可以向高層面靠近。這樣就可在達到低層面目標后做好“培優”的準備,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因材施教,使各個層面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
四、練習作業分層設計
在課堂教學中,精心設計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面向全體學生,重在鞏固基本知識,培養初步的能力,達到學習的最基本要求;選做題面向優等生和中等生,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對各個層次的學生的作業,分別進行布置,對優生,我設計一些基本題讓他們完成,并讓他們探索思考拓展題。對學困生,讓他們完成基礎題;對中等生,要求他們自我復習鞏固,完成基礎題和提高題。
五、考核評估分層激勵
對學生的反饋評價,我也進行分層實施。在進行考核時,我將考核分為單元檢測和階段性檢測。并依照各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命題。考核后,對已達標學生提出“鞏固性”或“拓展性”的目標;對未達標學生,通過補課,個別輔導建立互幫互助小組進行“矯正幫助”。以確保各類學生都達到預定的階段目標。
綜上所述,通過我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覺得面對有差異的學生,實施“分層教學,分類指導”的教學方法,效果還是比較顯著的,我將繼續探索,力爭讓每一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參考文獻】
[1]張志公.張志公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簡介】
曲比麻布,學歷:西昌學院本科,職稱: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