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
摘 要: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思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等方面有進步,有收獲。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乃至今后一段時間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
關鍵詞:解讀教材;吃透教材;教學反思;教學效率
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談以下幾點感悟。
一、深入解讀教材,吃透教材
有效研讀教材,把握教材的內容,是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高效性的關鍵。“吃透教材”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我們首先要緊扣文本,吃透教材。那么,如何才能“吃透”教材呢?
1.研讀教材
有人說過:“備課,教師無疑應首先鉆研教材,在鉆研教材中挖掘和豐富文本的內蘊和教學元素。”教師拿到一篇課文,對文本進行深入地解讀,把教材讀透,并進行多元解讀,分別從普通讀者、學生、教師三個角度去研讀教材。最后,從文章里跳出來,考慮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以及最有效的教學手段。教師絕對不允許用參考書代替自己的研讀。只有深入才能淺出,只有居高才能臨下,教師只有這樣深入地研讀文本,才能有效地指導學生學習。
2.抓住文眼,突出文章的關鍵處
二、注重創設吸引學生的教學情境
創設教學情境,無疑就是給學生創設吸引他們學習與思考的學習氛圍,從而達到有效的教學目的。如,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時,創設了一個寫的情境。“飽經風霜”這個詞怎么漏掉了呢?不過,我們已經把課文讀熟了,對課文中的這位冒著嚴寒、頂著酷暑,一年到頭在馬路上奔波的車夫已經十分了解了,他飽經風霜的臉會是一張怎樣的臉呢?如果他才三十幾歲,如果他才四十幾歲……請你們展開想象,把他的臉刻畫出來。“學生紛紛動筆對人物進行肖像描寫。通過語言描寫,創設了感人的教學情境。無論采用什么方法只要創設好教學情境就能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就能讓課堂教學變得更有效。
三、精心設計作業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個理念不僅應該體現在課堂教學上,還應該體現在作業設計中。精心設計作業是提高語文教學有效性的重要環節,作為一線教師,應時常深入思考,潛心鉆研。
1.面對差異,分層設計
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教師可以在課標精神的指導下,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尋找他們學習的最近發展區,設計出必做、選做類作業。學生在完成必做題的基礎上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例如學習精讀課文,對少數學困生,可以要求他們只掌握重點詞句和最基本的內容,對多數中等生,要求他們能對詞句和內容作通盤了解,對優等生,則要求他們在前面的基礎上前后聯系,歸納整理,并嘗試進行課外閱讀。當然,對選做的提高題,也應該鼓勵和倡導在獨立思考的前提下,學生間相互研討,通過合作探究,共同完成。
2.面向生活,多方設計
“語文即生活。”語文教師要確立大語文學習觀,在設計文本作業的同時,也要通過其他多種形式的作業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家庭,走向社會,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感悟語文學科的魅力。
3.鏈接考試,綜合設計
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考試的內容、方法、題型有了新的變化,作為教師,也應該認真研究考試試題,要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依據縣文件精神,分析近年來相關的考試試題,綜合設計與考試“接軌”的作業練習,讓學生通過模擬練習,了解考查的要點、題型,特別是掌握應試的方法、技巧,以便考試時能夠從容應試。
四、注重教學反思,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實踐為思考對象,對教學行為及其結果進行審視、探究、分析和總結的過程。教學反思的內容主要包括:教學實踐中對教學行為的回顧性反思和改進;其他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習,參與學科間的教學經驗交流,反思自身及其他教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新課程特別強調教學反思,認為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
實踐證明,教學反思也是優化教學過程、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孫亞玲.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研究[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01.
[2]尹祖琴.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教師成長篇[M].廣西大學出版社,2017-08.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