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軍
【內(nèi)容摘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是素質(zhì)教育的核心要求。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中,要實現(xiàn)以生為本,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們的創(chuàng)造潛能,發(fā)展學生的學習能力,第一步就在于教師是否做到“目中有人”。在如下的教學探索中,我從這一角度出發(fā),從體察學情、關愛學生、提倡探究,發(fā)展個性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幾點教學主張。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 生本課堂 “目中有人”
教學是一個教與學之間互相作用的動態(tài)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面對的教學對象并非流水線中如出一轍的半成品,只需嚴格遵照“復制”的工藝流程,就可萬無一失的。我們面對的是“人”,是具有獨立人格而又獨特的學生,他們個性鮮明,獨一無二,在認知與學習能力上,自然也是參差不齊。明朝教育家王守仁就曾指出,“老師教育人就好像醫(yī)生用藥,要根據(jù)不同的體制和病情去開處方,藥味須適時加減,如果不管什么病,都‘拘執(zhí)一方,其結果就‘鮮不殺人矣”。可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差異的教學理念。師者,目中有人,心中有生。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是一門基于學生社會生活的綜合性學科,具有鮮明的人文性,教學中,我們更應該滿懷柔情,“含情脈脈”地將學生們映入眼球,開展充滿“人情味”的個性化教學。為此,我展開了如下探索。
一、體察學情,學應置于教之前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預設,可以調(diào)控,卻無法決定它的動態(tài)生成,可以說,每一堂課都是獨一無二的。追根溯源,還是因為“人”的獨特性,畢竟參與課堂的學生各不相同,每個學生有長有短,他們組成的課堂自然也不盡相同。思想品德課程是一門人文風味濃厚的學科,它的課堂,自然更具生活味、人情味。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備好教案、做好預設,還要在教的過程中,用心體察學情,觀察并有效記錄學生們在課堂活動中的反應、表現(xiàn)及學習成效,根據(jù)學生的“學”有效地調(diào)整我們的“教”,達到以學促教,先學后教的教學目的。
教學七年級上冊《學習新天地》這一課時,學生剛踏入初中這扇大門不久,大部分學生才剛剛適應初中生活的節(jié)奏,豐富多彩的初中生活讓他們感到新鮮又快樂,其中也不免有著這樣或那樣的疑惑與困擾。為了讓學生敞開心扉,激發(fā)他們對這個教學話題的真實體驗,為此,我在話題開啟之前,開設了“煩惱大本營”的小組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各個小組通過大本營、大吐槽的形式,將小組成員們在初中生活里遇到的新煩惱、新疑惑、新困難記錄下來,并加以分類。在學生分享煩惱的時候,我趁熱打鐵,創(chuàng)設了“學習加油站”的新平臺,以導師及“小先生”助力的形式,幫助學生們答疑解惑,攜手面對初中生活里的煩惱,并幫助學生解決一些我們學校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向班主任反應學生在班級里遇到的小問題,如衛(wèi)生打掃的安排等等,以解決實際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
二、關愛學生,循循善誘注入愛
教育不能沒有愛,猶如池塘不能沒有水。愛不僅是兒童成長的必需品,對于這些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教師溫婉如水的關愛與鼓勵同樣重要。在我們的思想品德課堂中,要做到“目中有人”,就應該把愛貫穿課堂的始末,‘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以關愛促進學生的個性成長。同時,在循循善誘中,化細雨為春風,讓這些處于敏感青春期的學生在品德課堂中自信、快樂又健康地成長。在教學七年級上冊《走進青春》一課時,我發(fā)現(xiàn)在“訴說青春小秘密”這個環(huán)節(jié)中,不少女生竊竊私語,支支吾吾,一幅“難以啟齒”的模樣。為此,我貼心地將小組進行了小調(diào)整,根據(jù)學生們的性別及性格特點,對他們進行了分組,在“女生圈”的討論中,我悄悄地加入到他們之中,與他們分享了自己青春期的生理變化,在這個關愛式的談話討論中,學生們大方地分享了自己的青春期苦惱,如“大姨媽”撞上體育課時,不好意思向體育老師請假等等。在以愛冠名的課堂中,學生們?nèi)玢宕猴L,既感受到思品課的人性化,又體會到了青春的無限美好。
三、提倡探究,創(chuàng)設平臺揚個性
思想品德課程是一門具有實踐性、生活性的綜合性學科。在關于品德、道德、修養(yǎng)、政治、法律的學習中,僅憑教師不厭其煩的諄諄教導顯然是不夠的。在思想品德課中,我嘗試以“少教多學”的教學理念指導課堂,將課堂講學的時間加以壓縮,把更多時間讓給學生,讓學生在討論、動手、展示的探究過程中,經(jīng)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教學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級上冊《人不能選擇父母》這課時,我考慮到這單元圍繞“與父母交往、孝敬父母”這個主題展開,而這一課作為導入內(nèi)容,內(nèi)容簡單明了,知識較為簡單,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把重心放在學生們的合作探究中。教學中,我利用學案導學,鼓勵學生們根據(jù)手中的導學案,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自主學習活動,完成導學案的相應教學任務。在探究中,我要求學生們繪制“家庭樹”,把“屋檐下的家”以更加豐富、形象的形式介紹給大家。同時,通過問卷調(diào)查及小采訪的形式,要求學生們了解小伙伴們的“家”,以間接的形式,強化學生們對“家”的理解與感悟。最后,要求他們以Present的匯報形式,展現(xiàn)小組活動成果,把家、家庭樹、家風等介紹給我們。
總之,學生是獨特的人,是發(fā)展中的人。在思想品德的課堂中,我們要凸顯學生們的主體性,尊重他們的差異性,挖潛他們的個性潛能,真正做到“目中有人”,把學生當做我們教學的主體,尊重他們的獨特體驗,重視他們的學習參與。而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我們更多的耐心、愛心及創(chuàng)新意識,需要我們?nèi)ゲ恍傅呐εc探究。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海門港新區(qū)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