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祥慧
摘要: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從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本文結合小學數學教學的實際,探索生活教育理論在小學數學教學生活中的運用,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關鍵詞:生活教育;小學數學;生活情境;生活經驗
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數學生活化對學生的數學學習和自身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要把枯燥的數學知識生活化,把學生的生活經驗數學化,將抽象的知識點轉化為有趣、生動、符合學生年齡特點、易于理解的事物,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充分滲透生活教育理論,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呢?這就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一、聯系實際導入,創設有趣的生活情境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教育要使學生獲得必備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開放小教室,進入“大課堂”,把生活中的題材引入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有趣實際素材,找到數學與學生生活的最佳結合點,架起互通橋梁,將數學知識因生活化而變得生動有趣。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是支持他們參與數學活動的內在動力,也是學習的積極情感與態度的表露。
如:在教學“8、9的分與合”時,采用談話進行生活中常見的游戲:小朋友,老師這個袋子里有一些糖果。我們先來做個游戲,好不好?學生答:好。教師提出:你們從袋子里拿出幾顆糖,老師很快就能知道袋子里還有幾顆。想不想來試一試?和學生做幾次摸糖果游戲,學生可以先想想,老師怎么會猜對的呢?學生提出猜測:口袋里的糖只有8顆,因為老師猜的和我手里拿的合起來是8。教師給予鼓勵:小朋友們真聰明,口袋里真的只有8顆糖,如果老師拿出幾顆,你能猜出來還剩幾顆嗎?我們來試一試。學生動手操作,看到剩下的知道自己猜對了,此時追問:你們怎么就會猜對了呢,你是怎么想的呢?學生答:用8顆糖分成幾顆和幾顆就可以知道了。教師總結:你們不光用幾和幾合成幾知道袋子里有8顆糖,還自己想出8分成幾和幾猜對了袋里剩幾顆。教師通過這樣的情境導入新課,這樣既避免數學知識的枯燥無味,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積極性。在教學這節課時,有意識地創設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游戲情境,激發他們自主發展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激勵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讓學生敢于大膽嘗試、大膽探索。
二、淡化抽象理論,強化具體的生活經驗
數學的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小學生不是“一張白紙”,在他們的生活中已經有了許多數學知識的體驗,并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數學意識。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利用他們的生活閱歷,搭建學習平臺,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他們會說的自己說,能理解的自己思考。
如在教學“認識>、<和=”時,用電腦出示主題圖:今天,是森林里一年一次的“森林運動會”,運動員們要進場了,我們一起來看看有哪些參賽隊吧!學生答:有小兔子隊,有小熊隊,有小松鼠隊,還有小猴子隊。追問:小朋友們,這么多的運動員,你能告訴老師這四個隊伍分別有多少運動員嗎?自己數一數告訴老師。學生動手操作說一說。提問:你們能知道它們誰多誰少嗎?我們先來看看小兔子和小猴子它們哪個隊運動員多?學生回答它們一樣多。這個時候就讓學生自行解釋為什么他們一樣多。這時有的學生說小兔子隊4只,小猴子隊4只,都是4只,一樣的。還有學生說4=4,小兔子隊和小猴子隊一樣多。教師最后只需總結它們一樣多就可以了。從這里的一樣多可以抽象出一個數學符號表示:等于號。用等于號表示一樣多,4只小兔子和4只小猴子一樣多,就可以寫成4=4,讀作4等于4,從而出示板書:4=4。在這個知識點的引導過程中,基本都是學生在回答,并解釋數學現象,教師只需要總結抽象的知識,進行淡化,讓學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具體的意義,從生活經驗中發現等于號的意義。比較小松鼠隊和小熊隊時,教師可以利用生活經驗進行引導學生自己說出,大口吃的東西多,所以大口對著大數,相反尖尖就對著小數。將大于號和小于號這樣抽象的詞語轉化為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生動語言進行理解掌握及運用從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看到,學生在自身的數學學習實踐中都已積累了一定的數學活動經驗,這樣的教學學生會形成井然有序的“知識鏈”。學生思維活躍,思路開闊,共同完成了有效學習的任務。
三、搜集生活信息,發現身邊的數學原型驗
當前社會已經步入全新的信息時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使信息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和促進變革的重要因素,這就需要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提高搜集與處理、表達與傳遞信息的能力。生活中充滿了信息,是學生學習數學的起點和歸宿。讓學生從平時生活中獲得信息,把生活中的想象和遇到的問題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觀察、收集。既可以拉近教材與生活的距離,又可以感受教學生活化,發現數學的親切。面對新知識,學生不再一籌莫展,而是帶著自己生活中獲取的信息、初步的感受,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如在教學“認識圖形(一)”之前,讓學生在家里搜集自己看到的一些與教師展示的正方體、長方體、圓柱和球形狀類似的物品,每一種帶一件來學校,在課前引入時讓學生匯報展示,很明顯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這些物體,直觀感受了物體的特點,會區分,還可以說出“教室里的講臺是長方體,外面的柱子是圓柱,體育課上的籃球是球”等有關物體的知識。讓學生感受到這些物體在我們的身邊存在廣泛,經??吹?,體驗了教學生活化,消除學生對新知的恐懼心理,有利于更好地學習掌握新知,在課堂結束前,組織的四人小組堆一堆活動中,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這樣檢驗了學生對不同物體的掌握情況,加深了印象,感受了數學的無處不在,更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經常搜集和交流有用信息,進行有效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