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鴻玉
摘 要:小學數學是小學階段一門重要的學科,由于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等特點,他們對于很抽象、邏輯復雜的知識就難以理解,但是只要細心觀察,就不難發現,數學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怎樣去培養呢?就“低段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這個話題共同探討一下,希望能對數學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思維;培養策略
一、小學數學
小學數學是小學階段一門重要的學科,其邏輯性強,主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力及靈活運用能力,對于學生知識框架結構的形成和其他學科的學習效果都有深遠的影響,同時它還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但是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我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數學,只要教師能夠把抽象的理論知識和學生身邊的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抓住學生的學習心理,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樂于學、喜歡學這門課程。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小學數學也面臨著一系列的改革,新課改明確指出:“要把學生作為課堂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蔽覀兿攘私庖幌率裁词菙祵W思維。
二、數學思維
所謂的數學思維,就是引導學生根據數學素材進行具體化的數學構思,形成數學運算。數學思維是動態的數學活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數感。
數學教學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生活實際以及教材的內容,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觀察、操作、比較、游戲等教學形式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數學思維訓練,可以鍛煉學生思維的邏輯性、抽象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那么,我們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如何進行數學思維訓練呢?現在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三、數學思維培養策略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怎樣才能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這就要求教師根據教材內容靈活地改變教學方式。由于低年級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充滿豐富的想象力,但注意力集中時間比較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這些特點,創設故事、多媒體、游戲等情境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產生好奇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知識發現與獲取的過程中。
如:在學習一年級上冊“有幾瓶牛奶”時,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本節的圖片(3只鉛筆、4塊橡皮、7個星星、9個笑臉、10瓶牛奶);然后,讓學生拿出手中的紙和筆,采用比賽的形式,快速記錄圖中物品的數量,寫完就舉手,前三名會得到教師準備的小笑臉,立刻激起了學生的興趣;最后,進一步引導學生“9個笑臉加上3只鉛筆,一共是多少?9個笑臉加上4塊橡皮又是多少?”從而在實際的問題中探索9加幾的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等,整節課學生都表現得非常積極。
2.在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新課改后的數學教材都配有許多優美的圖畫,生動有趣,也非常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本教材的示范作用,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多觀察、多思考,從觀察中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訓練。如:在學習二年級“數一數與乘法‘兒童樂園”一節時,教師先讓學生仔細觀察圖,從圖中我們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有的學生就提出:有多少人坐飛機?有多少人坐火車?還有的提出:有多少人劃船以及有多少人坐椅子?接著引導學生應該怎樣計算有多少人坐飛機。這時,學生就同時回答,就8人,但有的學生是用加法,即:2+2+2+2=8,而有的學生是用4×2=8算出來的,接著教師就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這兩種算法有什么關系,又是怎樣轉換的,從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動手實踐操作,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掌握計算的方法
動手實踐操作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又能使學生通過實際操作,感悟知識,掌握數學方法,還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如:以一年級“分蘋果”一節為例,本節的重點就是讓學生掌握10的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自己準備好的小棒,引導學生把這10根小棒分成兩部分,看看能有幾種分法。學生一邊操作,一邊把自己得到的結果寫在本子上,有的學生就提出5種方法,而有的學生卻提出有9種方法,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以及教師正確的引導得出:10有9種分法,并引導學生通過湊10的歌謠來進一步鞏固10的分解,學生很輕松地掌握了本節的重點。
總之,以上只是我對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思維培養方法的幾點看法。當然,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方法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去摸索、實踐,無論采用哪種方法,我們都要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目標,進而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殷小虎.小學中低年段數學思維培養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10).
[2]陳從蘭.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探討[J].留學生,2015(3).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