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改變了高校學生的思維定式、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面對“互聯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時代的新環境、新變化,轉變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探索出“互聯網+”背景下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的新方法和新路徑,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和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路徑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656(2017)05-0005-04
在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新媒體技術與網絡平臺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了極大沖擊,傳統教育模式正在發生深刻的改變。“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輔導員的工作對象、工作環境及其自身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高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和主力軍,如何適應“互聯網+”時代復雜多變的工作環境,不斷提升職業能力,是新形勢下高校輔導員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一、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的內涵和特征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輔導員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輔導員隊伍建設,形象地把輔導員稱為黨的“近衛軍”。作為新時期高校大學生政治思想的引航者、學習成才的指導者、人生發展引導者,其職業能力內涵是指高校輔導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班級管理、咨詢服務的過程中運用自身知識素養、實踐經驗、職業技能來完成相應教育管理任務的狀態和能力。
輔導員的職業能力主要有以下四個特征。一是實用性,也可以理解為現實性或實際性,主要指輔導員開展工作要貼近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實際,深入學生群體,掌握學生動態,切實解決學生的學習、生活、心理實際困難和思想困惑。二是引導性,輔導員是高校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他們與學生朝夕相處,輔導員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感染、帶動、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三是發展性,職業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本身就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發展的過程。輔導員應順應時代變化, 提高認識、轉變觀念,不斷優化自身素質,從而更好地開展工作。四是專業化,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是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障,專業化是輔導員職業能力自我實現的需要,輔導員通過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學術水平和職業素養從而努力成為一名專家型輔導員。
二、“互聯網+”時代輔導員工作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一)教育方式呈現多元化,角色定位面臨新的挑戰
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已經使全球成為一個公共信息平臺。博客、論壇、貼吧、微博、微信、直播平臺等新技術、新媒體不斷推出,移動互聯網為大學生提供了更為便捷的信息傳播和溝通方式。大學生獲取信息和展現自我的途徑更加多元化,接受思想和價值觀的過程更加繁雜化,他們的主體意識和自我發展意識更加強烈,追求平等、自由的心理訴求也空前增強,輔導員的“權威性”開始受到挑戰,對學生的影響力和感染力也逐漸減弱,傳統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已經很難完全適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因此,高校輔導員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思路和工作模式, 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充分利用“互聯網+”時代開放、平等、自主的各類新媒體平臺,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途徑,緊跟技術更新的步伐,增強教育的互動性,使學生的思想、行為動態及價值觀念得到正確的教育和引導。針對教育對象的變化,高校輔導員還要及時轉變角色,教育理念由傳統的“家長式”向“朋友式”轉變,教育方式由傳統的“灌輸式”向“引導式”轉變,管理方式由傳統的“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時刻關注網絡輿情信息,不斷提高自身的網絡媒介素養,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
(二)溝通模式發生改變,知識結構、專業素養面臨挑戰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早已打破時空限制,信息傳播速度非常迅速,各種新媒體尤其是網絡社交工具可以將社會輿論和信息瞬間放大,學生獲取信息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提升,在接收、識別、傳播的過程中,一方面自身的認知和品德會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心理和思維也會受到沖擊。傳統的師生溝通方式也逐漸被微博、微信、直播平臺等新媒體網絡工具所替代,新媒體所帶來的片面化信息和虛無化信息也充斥整個網絡,極易給學生造成錯誤引導。輔導員在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創新教育管理方式和路徑。不僅要順應“互聯網+”時代平等化、自由化的溝通方式還要對各種網絡信息及時甄別、整理,及時進行正面引導,嚴防錯誤信息和不良信息的傳播。同時,輔導員要充分開展自主學習掌握網絡技術和傳播學知識,提升自身知識素養,通過工作實踐和經驗,強化新媒體意識、提高媒介素養,充分利用“互聯網+”時代的的技術優勢,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徑。
(三)網絡異化現象突顯,大學生群體發生變化,工作難度加大
新媒體尤其是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使高校學生對網絡的依賴程度不斷加大。“網絡異化”現象在高校學生中普遍存在。所謂的“網絡異化”主要指隨著互聯網技術在現實社會的廣泛應用,使得人和網絡發生主客體位置互換的一種異常現象。這種“網絡異化”常常使學生迷失自我,對學習和生活造成不良影響。當前,網絡異化現象的出現對輔導員工作帶來極大挑戰。網絡的隱匿性使一些學生在現實社會和網絡世界表現出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學習、生活方式和人際交往方面。學習上,一旦遇到比較難的題目從來不會主動思考,而是求助于網絡尋找現成答案。生活上,花費大量精力和財力在網絡游戲上。人際交往上,忽視現實社會的人際交往只在網絡空間里與人溝通交流。面對網絡異化現象的出現,大學生群體發生明顯變化,輔導員工作難度進一步加大。
三、“互聯網+”背景下提升輔導員職業能力的路徑
(一)改變角色定位,更新教育觀念,搶占“互聯網+”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高地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已經難以適應“互聯網+”時代學生工作的實際需要。因此,輔導員必須重塑主體角色,不斷提升自身人格魅力,充分發揮其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體地位,要從作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出發,做好輔助與引導的服務工作,而不僅僅是傳統觀念上的行政工作者和管理者。要由傳統的“事務型”向“學習型”和“服務型”轉變。面對“互聯網+”時代的沖擊,輔導員要優化自身知識結構,不斷強化新媒體意識和應用能力,將互聯網技術融入到日常教育和管理中,掌握網絡話語權,構建“線上和線下”聯動的思政教育模式,變單向、權威性的刻板說教為互動式的交流對話,搶占“互聯網+”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制高點。
(二)改變工作方式,創新工作平臺,增強工作實踐中的話語權
網絡空間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學習的“第二空間”,網絡平臺也逐漸成為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新的重要抓手。輔導員必須改變工作方式,增強工作中的話語權,要為自己插上網絡語言的“翅膀”,主動登上“互聯網+”時代的高速軌道,運用網絡傳播規律,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要密切關注學生網絡思想動態,及時調整工作方式,對學生普遍關注的一些熱點、焦點、敏感問題要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建立良性溝通渠道,幫助學生明辨是非,恪守底線,防范因網絡輿情引發的突發事件和群體事件。在“互聯網+”背景下,建立多樣化的協同平臺和合理的運營團隊是十分必要的。不僅要建立QQ、微博、微信等各種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及時發布和更新與學生學習、生活、工作密切相關的各種信息,實現師生之間有效的、有質量的互動,還要建立監管引導平臺把握輿情的主動權。一方面尊重學生在“互聯網+”時代發表各種觀點的自主權,另一方面又要及時給予正面引導,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教育學生,傳播網絡正能量。高校學生工作隊伍要建立規范的網絡思政運營和管理制度,保證成員之間高效有序的分工協作,建立高水平的網絡運營團隊。針對網絡社交平等、互動的特點,構建 “輔導員引導、學生干部引領、知行合一”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機制,努力打造品牌思政教育平臺,既要在內容上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引領,又要在表現形式上碰觸到大學生的興趣點與敏感點。進而在潤物細無聲中進入到學生的思想與心靈深處。
(三)提高媒介素養,塑造輔導員公信力,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媒介素養是輔導員的重要素養之一,“互聯網+”時代對輔導員的媒介素養也提出更高要求。輔導員要不斷增強自身媒介知識和意識、提高媒介能力,掌握網絡信息傳播方法和技巧,提升媒介素養;高校要加強對輔導員媒介素養提升的培訓力度,強化實踐鍛煉,逐步改變輔導員的評價方法及激勵機制,使輔導員主動觸網、善于用網、借網育人,通過網絡空間研判學生思想動態,借助網絡平臺主動發聲發言,發揮專業優勢進行釋疑解惑,把思想教育的內容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出來,提高“互聯網+”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塑造“互聯網+”時代輔導員的公信力。“互聯網+”時代,媒介對高校輿情的影響無處不在,輔導員要在海量的信息中選擇、處理、傳遞,對學生思想動態、政治觀點、心理健康、學習狀況、關注熱點、生活需求等方面數據進行系統采集、動態觀測與綜合分析。
(四)開發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資源,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間
做好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輔導員要積極開發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資源, 針對大學生日常生活中大量“碎片化”時間和網絡實時傳播、無縫銜接的特點,大力推進“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建設,圍繞思想政治教育課、黨的創新理論成果和實踐要求,持續開發和建設了一大批精品課程、專業教學案例和基于學習、實習、實踐的再生性學習資源。整合歷史故事、文化藝術活動、優秀師生案例等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轉換開發為網絡視頻、卡通動漫等網絡文化產品。積極打造校園云媒體,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間。輔導員通過微博、微信等“自媒體”,搭建輔導員與在校生網絡交流平臺,構建立體化、跨時空、零距離的網絡思政教育互動空間。
四、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面對“互聯網+”時代的大背景,高校輔導員必須順應時代潮流,不斷提升職業技能,搶占互聯網陣地,探索出一條“互聯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徑。
[參考文獻]
[1]陳麗菊.新媒體環境下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路徑探究[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6(7).
[2]楊曉慶,趙梓雯.“互聯網+”時代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建設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16).
[3]陳勇,呂娜,李勝,陳廷.新媒體環境下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的提升[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4(2).
[4]焦佳.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路徑探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6(2).
[5]周星.互聯網思維下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的提升[J].考試周刊,2016(45).
[作者簡介]馬世磊,龍巖學院資源工程學院輔導員,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學生管理。
[責任編輯 時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