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偉
摘 要 21世紀的人才必須具有終生學習的能力,所以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引起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是指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能力。可以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設情境、集體討論、反饋矯正、教給學生方法等方面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 激發興趣 創設情境 集體討論 反復矯正 教給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學生的自主學習是指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能力。初入學堂的兒童還不善于支配自己的感知活動,來更好地完成某種任務。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老師在組織教學過程中通過向學生進行學習目的的教育,讓兒童越來越認識到學習的責任,逐步學會在某種程度上自覺地組織自己的注意力,從而使自己自主能力的水平逐步提高。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我在教學中是這樣做的: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學之者,學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無數教師的親身經歷和體驗都驗證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真理。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的興趣意識是提高學生興趣的前提。因此,教師要先注意自己的形象,保持良好的教態,要注意語言的趣味性,用有趣的語言材料來激發課堂氣氛,使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學習知識。如: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我在課剛開始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兔媽媽從集市中買來三塊香甜可中、一樣大小的餡餅,回到家中準備分給它的兔寶寶們吃。它先把第一塊餅平均分成四塊,分給老大一塊,老三看見了說:“太少了,我要兩塊。”兔媽媽把第二塊餅平均分成八塊,分給老二兩塊。老三更貪吃,它搶著說:“我要三塊,我要三塊。”于是兔媽媽又把第三塊餅平均分成十二塊,分給老三三塊。同學們,你們認為兔媽媽分得公平嗎?聰明的兔媽媽用的是什么辦法,既滿足了小兔們的要求,又分的公平?你們想知道嗎?這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提出了問題,讓學生感到新奇,產生了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這一新知識的迫切需要,引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
2創設情境,調動學生主動思考
疑問、矛盾、問題是思維的啟發劑,這既能使學生的求知欲由潛伏轉入活躍,有力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如:教學《圓的周長》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情境:先用課件演示兩只小熊在草地上走路,白熊沿著正方形的路線走,黑熊沿著圓形的路線走,他們走的路線一樣長嗎?接著讓學生根據已經知道的邊長或直徑分別算算白熊和黑熊走一圈的路程,而計算黑熊的路程,學生沒有接觸過,算不出來,就產生了探索新知的欲望。
教師創設教學情境,符合學生好奇、好勝的心理特點,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給予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學生會用自己的心理去思考,去探索,就有可能出現事半功倍的效果。
3集體討論,增強合作精神和自主能力
集體討論給學生充分的活動空間和時間,利用教學中動態因素之間的互相幫助,促進學生的學習。如在教學《小數的基本性質》時,我出示直尺,指出1分米長度,讓學生改寫成以“米”作單位,用小數表示是0.1米,因為:1分米=10厘米,10厘米改寫成以米作單位是0.10米。又因為:1分米=100毫米,100毫米寫成以米為單位是0.100米,讓同學們想想0.1、0.10、0.100三者是什么關系。學生討論后得出相等關系,再讓同學們討論,小數有什么樣的性質。討論結果大致分為三種。第一種認為:小數中的零去掉,小數的大小不變。第二種認為:小數后面的零去掉,小數大小不變。第三種認為:小數末尾的零去掉,小數的大小不變。我把這三種意見寫在黑板上,讓學生通過討論得出“末尾”與“后面”表示的意思并不一樣,又舉例2.05中的零去掉變成2.5,大小變了,說明第一種意見不成立,最后通過討論得出小數的基本性質是:小數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數的大小不變 。從而使概念更加準確,更加清晰。
讓學生承擔一定的學習責任,將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推向主動探究獲取知識的前臺,教師要有意識的讓學生體驗到只有自己的積極參與,才能完成學習任務,教師要做到充分放手,絕不替代。凡是讓學生自己學會的,就讓學生自己去學會,不要去教;凡是讓學生自己去做的,就讓學生自己去做,不要替他做;凡是讓自己去講的,就讓學生自己去講,不要替他講。教學中把學生依賴他人,變為依靠自己,把 “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把學習求知變成自覺地行動。
4反饋矯正,使學生加深印象
練習和復習在課堂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僅為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還為教師對本堂課的要求做了信息反饋。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根據學生的反饋把錯誤的進行矯正。如:讓學生總結“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有的學生說“分數的分子、分母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分數的大小不變。”我不作評價,而讓學生評價,經過討論后得出“分數的分子、分母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零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的結論。這樣,通過反饋,不僅強化了參與意識,也矯正了錯誤,加深了印象。
5教給學生方法,能夠游刃有余
在數學教學中,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掌握、探索知識的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蘇霍姆林斯基說:“不會學習導致不想學習,不想學習又導致懶惰。”教學應切實加強學法指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放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如:教師在課堂中可選擇適當的內容讓學生自學,學會以“因”導“果”的思維方法,養成遇事多問幾個為什么的習慣,尤其讓學生學會“以舊推新,知識遷移”,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提高學習效率。比如:教學《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時,我先幫助學習復習好“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方法,啟發學生根據“除數是一位的除法”的方法,重點研究“除數是兩位數”中試商應怎樣試?商寫在什么位置?為什么?讓學生帶著問題,通過自己動手試試,看書比較,綜合思考,最后掌握方法。這種教學比一味由教師講的效果要好得多。
對于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的問題正在探索之中,在實施過程中還需不斷地總結經驗,以求完善,使它成為推動課堂教學發展的改革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