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娜??
摘要: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要求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技能,為了達到這一目標,課堂導入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驟。課堂導入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將新舊知識相連接,提高課堂效率。因此,本文以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為例,深入剖析課堂導入對于信息技術教學的作用,并聯系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導入方式,提高信息技術的教學水平。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課堂導入;策略探析
一、 課堂導入的作用
1. 明確學習目標
小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的年齡階段,內心沒有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對于學習往往是三分鐘熱度,不能定下心來好好學習,課堂的整體教學效率也會下降。而課堂導入則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或通過創設情境,或通過范文示例等多樣化的課堂導入方式,具有引人入勝的效果,能夠將學生貪玩的心思重新引導到學習當中,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學習上來,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除此之外,課堂導入能夠有效地將教學目標轉化成學習目標,學生圍繞教學目標為中心學習信息技術,積極主動地規范自身的學習習慣,那么教師也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教導學生一些擴展性、技巧性的知識,豐富學生的知識范疇,教學任務也相應地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有了興趣,不管是多么復雜的知識,也會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去學習。例如,在學習用畫圖軟件處理圖形時,教師用魔術來導入,用電腦上的七巧板拼成房子、橋還有人等圖形,有一個圖形學生有爭議,有的說像狐貍,有的說像貓,教師就可以趁此機會將話題引到上課內容上,讓學生自己在電腦上拼一拼,到底是什么圖形。魔術的結果引起了激烈的討論,也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他們都想知道最后的結果,從而集中了全部的注意力,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將學習視為一件快樂的事,寓教于樂,在學習中得到滿足。
3. 組建知識鏈接
依據小學生的智力發育特點,他們對信息技術的學習尚未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脈絡,只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復習舊知識、學習新知識,因而對于知識的吸收只流于表面,卻沒有更深層次的探究,過于膚淺。尤其是對于某些孤立、瑣碎的知識點來說,學生會更難以理解掌握,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可能會感覺吃力,從而逐漸對信息技術喪失學習興趣。而課堂導入通過將之前的課程以多樣化的導入形式與新課程完美串聯,夯實知識基礎,并且組建了知識鏈接,使學生在新課程中更有代入感。
二、 信息技術課堂導入方式
1. 聯系實際導入法
理論聯系實際,知識來源于生活,卻又回歸于生活,因此,由生活中的情境導入,是完成教學目標最有效的途徑。情境的導入使學生的感受更為具體、直觀,印象也更為深刻。比如現在人們物質文化水平提高,大多數小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課程之前就已經接觸過計算機,接觸過網絡,一般也只是用以社交聊天或者瀏覽網頁等基本操作,教師可以由此入手,問學生“你們平時瀏覽網頁都是別人做的,想不想別人瀏覽你們做的網頁?”學生們肯定會熱烈地回應“想”,這樣便激起了學生想要制作網頁的興趣,教師也可以就此引入本節課所要講的“用Word制作網頁”,學生們的學習熱情高漲的同時也會感染到教師,在教學的同時也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情感。又如,在學習“制作簡單的幻燈片”時,教師可以用自己平時的多媒體教學課件作為教學范例,教師的多媒體授課一般都會用幻燈片的形式播放,學生最為熟悉,制作幻燈片的時候也會更加得心應手。
2. 溫故知新導入法
一般而言,新舊章節或者新舊知識點間都會有邏輯聯系,利用這種邏輯聯系,將新知識點引入到課堂中,會讓學生相對容易接受、理解,同時,再一次接觸舊知識點,也是對基礎的一次鞏固,溫故知新導入法正是利用了這點關聯。通過這種承上啟下的方法,學生會對新知識點有熟悉感,不會茫然失措,對于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著積極作用。另外,前后聯系的課堂導入教學讓學生的學習思維更加完善,知識框架體系也更加規整,學習起來更加輕松。比如在學習“插入表格”時,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復習上節課所講的“插入圖片和藝術字”,在講課之前讓學生自己在電腦上操作、練習,待熟練之后,教師再告知本次課的主要內容,讓學生在Word文檔中找到“插入表格”的選項,教師在一旁稍作點撥,學生便可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用類似的方法也可以插入其他例如“超鏈接”等組件,培養學生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
3. 范例式導入法
范例式導入法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教師將自己做好的范例在學生面前展示,讓學生對范例有一種艷羨感,體會到范例的精致,從而激起學生想親自動作制作作品的欲望,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去學習信息技術知識。比如在學習“段落排版”“插入圖片與藝術字”等章節之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用Word制作小報的任務,同時將自己已經做好的小報展示給學生,并告知學生一些細節上的處理,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大膽放手去做,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給予學生良好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從心底愛上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另一種是教師將學生優秀的作品展示出來,供學生欣賞和探討,以激發學生之間的良性競爭,從而促使學生共同進步。比如在學習“用照片編輯器處理圖片”時,教師可以將一些學生處理前和處理后的圖片展示出來,讓學生自己感受前后的差別,從而體會到應用軟件的魅力,同時教師也可以讓其他學生評判這些作品的優缺點,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也檢驗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三、 結語
總之,在信息技術教學課堂中,我們應該以教學目標為準則,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實行多樣化課堂導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安排,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信息技術的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陳三林.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導入環節的設計[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3,(06):89.
[2]梅崇鳳.小學低年級信息技術課堂導入方法初探[J].才智,2012,(32):120-121.
[3]徐雪梅.有效導入,提升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果[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20):43-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