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所謂“體驗式作文教學”,即以豐富學生的體驗入手,引導學生充分感悟,激發寫作興趣,抒發情感表達而進行的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尊重學生的主人翁地位,變“要我寫”的被動寫作心理狀態為“我要寫”的主動情感釋放中來,從而也促進了我們由“教師”到“導師”的角色轉變,引導孩子們生活方式的轉變,學會用心靈去體驗生活的美好。在踐行“體驗式作文教學”的過程中,豐富活動體驗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體驗;寫作;教學
“年年都要寫暑假趣事,到底寫什么事呢?”……一個個可憐的小家伙手托著腦袋,咬著筆頭,仰望天空,冥思苦想假期發生的種種,這是班級里作文課上司空見慣的現象,寫作文本是情感的暢快表達,又怎會如此糾結呢?《語文課程標準》強調作文教學要讓學生“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沒有了體驗,就沒有了感受,學生遭遇寫作的考驗時,便無題材可寫,即使逼出了素材,也是空洞乏味,缺乏真情實感的干癟文,久而久之,習作興趣消磨殆盡,作文教學成為課堂上的“老大難”問題。
何為“體驗”呢?有字詞典上說,在實踐中認識事物,親身經歷叫體驗。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生活經歷不僅為寫作提供了生動鮮活的素材,還觸動了寫作者的神經,促進情感的迸發,點燃傾訴的導火線,造就作品的產生,這便是“體驗”帶給我們的連鎖反應。同樣的,寫作也是一種生活,是作者對本身體驗的感悟,對生命價值的表達。于是,“體驗式作文教學”便呼之欲出了,所謂“體驗式作文教學”,即以豐富學生的體驗入手,引導學生充分感悟,激發寫作興趣,抒發情感表達而進行的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尊重學生的主人翁地位,幫助學生自覺多角度發現生活中的豐富多彩,變“要我寫”的被動寫作心理狀態為“我要寫”的主動情感釋放中來。在踐行“體驗式作文教學”的過程中,筆者探索出如下策略:
一、 豐富活動體驗
活動是學生發展的平臺,有意義的活動,不僅能豐富學生的體驗經歷,還能進行情感積淀,加深對某一主題的理解,校內活動和校外實踐是學生獲得體驗的主要場所,教師在作文之前,有目的地圍繞主題組織學生參加各項實踐活動,有利于習作素材的積累。
(一) 校內活動多樣化
校內生活是學生體驗的主要陣地,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對于學生寫作情感的積淀起著重要作用。其中,課堂活動和學校主題活動是中堅力量,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發掘課堂之樂,主題活動之樂,進而轉化為寫作之樂!
1. “我的課堂我做主”:課堂上,教師可以適當組織些符合學生興趣的觀察活動,如觀察金魚、水果、植物等。游戲項目,如成語接龍、小小展銷會、不倒翁、掰手腕等。實驗項目,如燈泡發亮、種子的力量、水的浮力等。以《一次體驗活動》為例:
師:看,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神秘的禮物,同學們,猜一猜是什么?(手捧盒子)
生:是好吃的東西嗎?
生:是有怪味的東西嗎?
每個人的眼睛都閃著好奇的光,師揭曉,打開蓋子,邊打開邊問,看到了嗎?
生齊聲回答:豆子。
師:我看到你們的表情從充滿期待到失落的轉變哦!這可不是普通的豆子,會產生舌尖上前所未有的美妙的體驗!
師:我這里有四張體驗券,給誰呢?
教師選擇四位同學體驗,編號。出示“體驗規則”:1. 不能吐出;2. 需在口里停留五秒鐘以上;3. 可以用表情、動作和聲音表達你的感受,但是不能說話。
四位同學體驗。生交流。
生:四號表情太夸張了,她把舌頭伸出來,臉憋得通紅。
師:你關注到了四號的表情,所以你推測出——
生:她吃的是辣的。
師:還有誰關注到四號嗎?
生:她還不停地用手扇嘴巴。
師:你觀察了幾號?
生:我不僅觀察了二號,也觀察了四號,發現四號的表情比二號更難受。
師:是啊,學會比較,會使你筆下的人物更豐滿。
師:同學們,想一想、嘗一嘗豆子的味道,快把桌肚里的盒子拿出來吧。
生品嘗,互相推斷口味,交流。
師:想知道四位體驗者吃的到底是什么味道嗎?
生:想。
師:這四位同學吃的都是辣的。
生吃驚。
師:四位同學吃的都是同一種豆子,你有什么感受?
生:感覺眼睛欺騙了我,他們表演的實在是太像了。
師:看來眼見的不一定是真實的,一場演技爆棚的嘗豆體驗調足了大家的胃口,引發我們深度思考,如果把這次體驗記錄下來,一定會讓不到場的人感覺遺憾。
出示習作7要求:
片段一:精彩的嘗豆表演一定歷歷在目吧,抓住動作、表情把重點觀察對象嘗豆過程和你的感受寫下來。
片段二:自己嘗豆體驗也一定記憶猶新吧,把自己嘗豆的過程寫清楚,并寫出嘗豆后的感受。
教師善于抓住學生充滿好奇的心理特征,深入淺出地排演了一出嘗豆大戲,豐富了體驗,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情感的表達。
2. “主題節里展身手”:為豐富校園生活,學校會以主題節的形式展開各種學生活動,在活動中滲透育人價值。如生命教育月中“學習雷鋒好榜樣”學習雷鋒日活動、“領養綠色種植,種植綠色盆栽”植樹日活動、“感恩系列活動”三八婦女節活動、護蛋活動等。詩歌文化節中“達人秀”“好聲音”“親子秀”、端午節“包粽子大賽”、元宵節“賞花燈”、兒童節“游藝會”“跳蚤市場義賣活動”、體育節“運動會”“拔河比賽”、“新生入學儀式”上“學長禮”等,諸多活動為孩子們搭建了成長的舞臺,更積累了人生中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寫作之思隨之肆意流淌。
(二) 校外實踐精彩化
社會是體驗成長的大舞臺,也是作文教學的大課堂。學生不應局限于學校小天地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經受社會的歷練,不但能直面現實,磨練成熟的意志,能在交往中培養為人處世、團結協作、互謙互讓的品格和能力,更能增強責任感,為將來良好地適應時代打下基礎。通過扮演角色的不同,筆者把校外實踐活動分為三類:“我和小伙伴們”“我是家庭一份子”“我是社會人”。
1. “我和小伙伴們”:和小伙伴在一起的時光是最快樂的,最愿意表達的。活動類如放風箏、跳皮筋、捉迷藏、玩游戲、踢毽子等。情感類如互幫互助、一次誤解、一次競爭等。
2. “我是家庭一份子”:如春節貼春聯、放煙花、拜年、包餃子等,做家務、與家人旅游、家庭會議、家庭聯歡等各項活動。
3. “我是社會人”:愛心捐款、義工營、采摘、崗位體驗、社會調查、義賣、小導游、采訪名人等社會實踐活動。
作者簡介:
查潔,江蘇省常州市,常州市新北區新橋實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