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雄
摘要:新課程理念實施背景下,對我國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讓每個學生都學到有價值數學的同時,獲得個性化的發展。所以培養學生的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已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老師需要明確小學生正處于智力發展的良好時期,并且具有可塑造性強的特點,需要始終堅持“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原則,革新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的喜歡上數學學習,從小具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本文著重探討了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必要性及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策略
新理念下的小學數學教學中要突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所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極為重要。自主學習,顧名思義就是指不聽命令、不依賴他人的獨立自主學習。自主學習能力則是指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的一種綜合能力。對于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生而言,他們不僅求知欲望極為強烈,而且能夠非常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學習活動,并且具有刻苦鉆研精神,能及時合理評價自己的學習效果。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必要性
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必要性主要體現于以下幾點:第一,能夠充分挖掘與發展學生的潛能,因為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會主動多角度思考與探索問題,自然其潛能會得以充分的發展。第二,能夠提高學生的交流合作能力。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可避免會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所以就會主動與老師、同學進行交流與合作,長期以往,自身的合作交流能力必然得以不斷提升。第三,滿足學生的各種需求。自主學習過程中,能夠滿足學生的成就感、樂趣感、實踐感等學習需求,非常有助于學生的全面性發展。第四,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行為習慣。通過不斷的自主學習,學生會感受到數學課程學習的魅力,樹立正確的數學觀,自然能夠端正學習態度,養成自主學習的行為習慣。第五,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學習之后,能夠不斷迸發出新的思維火花,其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必然會得以有效培養。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
(一)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
1.創設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學生能否進行自主學習,其重要前提時心情是否愉快、精神是否振奮、心理是否有壓力,所以為學生創設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極為重要,老師要努力與學生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和老師的地位是平等的。同時,老師要尊重、關愛、信任每個學生,并要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尊重與愛護,將教學活動真正變成一種民主的學習活動,以民主化的教學塑造富有主體性的人。相信通過長期以往的努力之后,學生會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并與老師進行討論與交流,使學生在愉快和諧的氛圍中進行自主的學習。
2.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
眾所周知,小學生能否積極參與學習活動,需要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善用直觀形象、具體性的材料來創設教學情境,先激發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循序漸進的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學習“角的初步認識”相關內容時,老師可以設計一個有趣的比賽情境,先出示幾組角大小與兩邊長度皆不相同的比較題,當學生還在思考如何分辨角大小之時,老師便可以迅速將答案公布出來,并且告訴學生之前沒有對答案進行研究,而是運用了一個辨別技巧。此時,學生們無論是表情還是言語,都十分的驚訝,非常想要知道這個辨別技巧。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能夠順利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這相對于傳統的平鋪直述教學而言,更能幫助學生輕松突破教學重難點,順利解決相關問題。
(二)創新教法,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1.提供操作機會。
數學知識有較強的抽象性,所以在學習理論知識時,老師就需要有意識的給學生提供操作機會,讓學生在具體操作中有效感知,順利建立表象。比如在學習“圓柱和圓錐”相關內容時,需要學生掌握其表面積及體積計算方式,可以給學生提供充足的紙張,讓學生進行剪、拼與折,將圓柱和圓錐轉化成為已學過的圖形,推導計算公式。有了長方形、圓形等的推到經驗,在學生剪拼等探索過程中,老師可以對學生進行點撥與啟發,讓其探索出更多的方法,如剪拼法、折拼法等。通過學生的自主操作之后,其學習積極性會越來越強,并且能順利掌握新知,非常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及綜合能力的提高。
2.預留充分的合作討論空間。
合作討論過程中,學生能順利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知識的探索者。所以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中,老師可以時常向學生強調,課堂、數學課本、三角旗、圓規等都是你們的,每節課的學習任務也是你們的,老師、同學都只是你們學習的輔助者,想要掌握豐富的知識與技能,就需要靠自己與組內合作、討論與競爭。在這樣的不斷引導下,學生們會主動參與到討論、合作與競爭之中,不斷自主發現、分析與解決問題,掌握自己感興趣知識的同時,更好的發揮自身學習自主性。
(三)善于引導,培養學生的樂學心理。
小學生的自主探索學習意識與能力從來都不是朝夕形成的,老師除了需要創設激發學生探索欲望的教學情境外,還需要注重引導學生探索,誘導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感受自主學習的樂趣,形成樂學心理。因此,實際教學中,老師不妨利用給學生展示自學提綱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引導。如在學習“解決問題”相關內容時,可以利用投影儀展示一道方程題,并出示自學提綱:如果利用方程解答,未知數是什么?如何列與解方程?這樣的引導下,學生能順利明確題意,找到題目中的等量關系,并認真列方程,順利獲得新的知識信息。之后,老師需再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與討論,將未完全掌握的知識反饋出來,對知識進行矯正與互補。在老師的合理引導下,學生們的認知系統被激活,并處于高速運轉狀態,能從起初的感興趣學習階段,向探索理解、掌握知識學習階段過渡,長期以往,能順利達成培養學生樂學心理的目的。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至關重要,直接影響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興趣及發展高度。為此,老師需要從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樂學心理等方面著手,循序漸進的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后續的快樂學習及發展奠定扎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李鳳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自主學習能力[J].吉林教育.2011(Z3).
[2]黃少殷.淺議小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J].考試與評價.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