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榮
【摘要】國學經典是我國文化的瑰寶,直至20世紀80年代國學熱的興起,才使廣大教育相關人員認識到國學教育的重要性。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國學經典的教學重視度逐漸提高。為此,語文教材中有必要增加國學經典內容。本文在闡述國學經典與文言文的概念基礎上,深入分析了國學經典在語文教材中的滲透,其主要目的是為師生的教與學提供一些具有參考價值的建議。
【關鍵詞】國學經典;語文教材;文言文;選文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現如今,國學經典教育在語文教育中的作用愈發受到重視,同時我國最高領導人曾在教師節前一天,強調古代詩詞與散文的重要性,學生應該注重國內優秀經典文化的傳承。然而當前語文教材中,國學經典內容嚴重缺乏。為此,今后新修訂的語文教材,有必要注重國學經典內容的滲透,以此幫助學生學習我國優秀文化思想,從而全面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鑒于此,本文對“國學經典在語文教材中的滲透”進行深入分析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國學經典與文言文概念概述
(一)國學經典概念分析
“國學”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朝,主要是指國立學校。在歷經幾個朝代后,國學便作為思想學術概念出現在人們視野中,其主要是針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對國學這一概念的理解更為明確,主要是指我國傳統的學術文化,具體包括哲學、歷史學、考古學以及語言學等。
“經典”一詞,辭海中的釋義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傳統具有權威性的著作;二是各宗教宣揚教義的根本性著作;三是著作具有權威性的。顧名思義,經典所代表的均是人類思想的精髓或者是民族文化的瑰寶,經得住時間的檢驗。
國學經典涉及的范圍較為廣泛,總體可分為四個部分,分別為經部、史部、子部以及集部。經部主要為儒家經典著作,例如《論語》等;史部主要是對正史等的記述,例如《史記》等;子部主要是諸子百家,例如《老子》等;集部主要是詩文子集,例如《楚辭》等。
(二)文言文概念分析
文言文作為一種書面上的交際工具,并不適用于口頭交際。值得注意的是文言與文言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文言主要是指語言,文言文則是利用文言寫成的文章。相比白話文,文言文是一種定式化的書面語言。
二、國學經典在語文教材中的滲透分析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了解到國學經典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結 晶,對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具有重大作用。為此,有必要注重國學經典在語文教材中的滲透。現結合蘇教版必修選文中的文言文,加以具體分析。
(一)選文多為我國經典著作與美文
縱觀我國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可以得出大部分國學經典均出自我國古代經典著作與美文,例如必修一中的《勸學》便選自《荀子》;必修四中的國學經典選文,主要是涉及《詩經》《離騷》等經典著作。除此之外,高中選文中還涉及了古代著名作家的散文,例如必修二中的《赤壁賦》。上述國學經典在語文教材中的滲透,均是嚴格按照國家新課程標準,并結合高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從國學經典中所選取的經典美文。
(二)選文體現了國學經典中的人文內涵
現行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閱讀與鑒賞的課程學習目標是讓學生通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民族精神。為此,蘇教版教材文言文在內容編輯時,有必要在注重學生語文知識學習的基礎上,注重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與此同時,文言文的選材應該以新課程標準具體要求為總指導,同時結合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與理解能力,從國學經典中精心選取出適宜學生的經典美文。縱觀蘇教版教材中的國學經典選文,均是以主題方式將教材分為數個單元,并將國學經典選文置于某一單元中,便于學生利用教師創設的情境,與教材、與作者對話,從而有助于學生個人品性與審美能力的提升。
(三)素養提升
蘇教版語文教材中所選的文言文均體現了古人先進的智慧,均值得學生深入學習并內化。高中新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應該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然而素養的提升,需要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慢慢感悟。為此,學生有必要多讀古代經典著作,并加以感悟,從而在不斷感悟中,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例如《赤壁賦》這一文章,其主要表達了古人排憂樂觀之法,學生在學習此類文章時,有必要在體會中不斷將其內化為自己的智慧,促使自己在今后的國學經典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三、結語
國學經典的學習作為語文學習中尤為重要的一部分,對學生了解我國古典文化具有重大作用。為此,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滲透國學經典顯得十分有必要。蘇教版語文教材中所選的文言文,均是在體現語文特點的基礎上,通過對話方式選編,便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內化古人智慧,從而有助于學生素養的提高,有助于學生今后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董玲萍.誦國學經典 品百味人生——探究誦讀國學經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2015(30).
[2]應雀靈.小學語文教學中誦讀國學經典的實踐[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2(2).
[3]萬平.國學經典進高校課堂的探索與實踐——以精品課程《國學經典導論》建設為例[J].高教探索,2011(5).
(編輯: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