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水清
【摘 要】在新課標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更加注重體現(xiàn)教師對新教材的合理利用。要明確教材的編寫意圖,避免存在著運用教材的隨意性現(xiàn)象,不可以隨意更換教學素材或脫離教材按個人想法進行教學。我們作為一線教師應該吃透教材,挖掘教材的教學功能。本文通過自己這個學期來執(zhí)教三年級數學的實踐過程,淺談在新課標教學中如何合理利用教材,從而優(yōu)化教學過程。
【關鍵詞】合理運用 動手操作 生活經驗 認知水平
教師要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必須更好的讀懂教材,吃透教材,從而合理利用好教材。今年是我新接手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三年級),通過半年學年來的教育教學工作,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好自己。從而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把數學與生活密切聯(lián)系,感受數學知識的重要性
有了生活的需要才會有數學知識的產生,數學知識的學習如果離開了生活這一豐富背景,便成為空洞抽象的,沒有生命活力的無源之水,數學課堂只能是枯燥乏味的。反之,如果有了孩子們生活經驗的積累作為背景,有了孩子們積極情感的參與,課堂將會一片生機盎然,知識才會煥發(fā)色彩和生命力。數學知識的教學,要讓數學回歸生活,讓學生能夠聯(lián)系生活實際,培養(yǎng)他們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應用意識。“千克和克的認識”教學很好地說明了生活情境之于知識的力量。學生對1克與1千克到底有多重缺乏感性認識。所以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fā),選擇學生所熟悉的身邊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為教學資源,作為學生學習研究操作實踐的“源”。在教學前,做好鋪墊,讓學生去尋找重量是500克和1000克的物品,了解一些經常用到的稱量重量的工具,在教學課件讓學生回顧生活中熟悉的情境,介紹各種秤和怎樣讀出重量,使學生感受到重量與我們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關系,消除對這一數學知識的距離感。同時,這節(jié)課從教具到學具都取材于學生最熟悉的生活用品,讓學生把500克裝的鹽、自己喜歡吃的某一種食品或水果等非常熟悉的生活必需品,以及家庭里較常備的彈簧秤帶到課堂上,當學生看到這些物品,親切感油然而生,從而激發(fā)主動學習的愿望。在教材處理上,從整體——部分——整體,先認識千克后認識克,再建立克與千克的聯(lián)系,這也是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本節(jié)課給學生提供了充裕的動手實踐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逐步感知體驗。感知1千克時,通過分組合作,稱一稱,先讓學生用彈簧秤稱出1千克水果,2袋500克的鹽等。讓學生掂一掂,感受1千克。接著逐步感受100克(一個小蘋果)、10克(47粒豆子)、1克(一枚2分硬幣)的實際質量。用彈簧秤稱一枚2分硬幣,指針沒反應,初步感受硬幣的“輕”,再用天平稱出一枚2分硬幣約重1克,掂一掂,感受1克的“輕”,聯(lián)系1千克和1克,得出1千克=1000克。注重把1千克轉化成具體的數量:2袋500克的鹽,10個100克的蘋果,20個50克的雞蛋,都是重1千克。一枚2分硬幣約重1克,10克豆子有47粒。將抽象概念具體化,幫助學生理解。對1噸有多重的認識也遵循這一原則,例如20000個50克的雞蛋的重量是1噸等。
二、注重教材中的圖文結合,更好地讓學生理解數學中的數理
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習運算順序是教材學習運算的基本模式。只有在理解數理關系的前提下,運算順序的教學才能水到渠成。《買新書》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除法》中第四節(jié)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并掌握了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和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之后學習的連除和乘除混合運算。教材當中提供了《買新書》這樣一個情境,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連除法應用題的數量關系還要理解連除、乘除混合試題的運算順序。教材這樣編排的目的是在實際需要中理解運算順序,不是強加給學生。目的是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是從自己身邊的生活實際中來,再回到生活實際中用數學去解決問題的學習和探索的過程。這一教學內容既有連除、乘除混合運算,又有數量關系。我在教學設計時,確定把重點放在的理解數理上,因為只有學生有了清晰明確的數理和思路,才會真正地理解算理,理解數量關系是理解運算順序的基礎和前提。而同時,數量關系的理解對學生來說又是個難點,學生對解題的兩種思路理解起來較抽象。為了幫助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思路,降低難點,在教學中我是這樣處理的: 全課的設計以很受兒童歡迎的卡通人物的一天為主線,讓喜羊羊帶領同學們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
探知部分:喜羊羊是羊村里閱覽室的管理員,今天閱覽室里買來了一批新的課外書,喜羊羊的工作就是把新書擺放好,我們去看看吧!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200本新書,2個書架,每個書架有4層)喜羊羊想要把新書均勻地擺放到書架里,根據這些信息,誰來提出數學問題?(一是平均每個書架放多少本?二是2個書架共幾層?(口頭列式,可一步解決)平均每層放多少本?這個問題還能一步解決嗎?(不能)要把書放進每層里,誰來說說你想怎么放?讓學生嘗試說出兩種不同的放書方案:A把200本書平均分到兩個書架,每個書架100本,再把100本書平均分到4層里;B每個書架4層,兩個書架工8層,再把書平均分到8層里。配合課件演示兩種方法的過程和思路,然后要求學生選擇其中一種方案,列式表達出擺放書的過程,既列算式求出平均每層放多少本。有時間有能力的可以把兩種方案都用算式表達出來。接著展示,指名有代表性的學生到黑板板演、展示。鼓勵學生對算式的意義進行提問,質疑解惑,并自己指名同學回答。這樣,學生問學生答,生與生之間形成互動,一反傳統(tǒng)的老師問學生答的沉悶模式,問答主動,學生積極投入,說出了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解題思路,同時再次結合課件演示比較兩種方法的思路,點明一題多解,殊途同歸。至此,學生能透徹理解兩種思路,并學會用數學的算式表示兩種思路,在此基礎上,結合具體情境,比較兩種思路的綜合式,小結連除和乘除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讓學生理解運算順序的道理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綜上所述,是我今年接手三年級數學教學的工作經驗。學生能更好地學好數學知識,自己也能更大限度的從課堂40分鐘中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