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錦雯
摘要:“層次性體驗”是體驗式教學,旨在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保護學生學習熱情,在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獲得的同時,也充分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我根據學習材料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組織學生在創設體驗、探究體驗、歸納體驗、檢測體驗和評價體驗這五個不同環節中進行不同層次的體驗,循序漸進,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關鍵詞:小學數學;層次性體驗;課堂探究
新課程標準中也強調教學目標中要通過利用“探索”“體會 ”“經歷”等過程性目標動詞。由此可見,體驗式教學在小學教學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采用“層次性體驗”,按照學生在個體經驗上存在的差異性,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數學知識,在獲得數學知識與技能的同時,也實現了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目標。“層次性體驗”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也引導教師關注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存在的個體差異性,同時也呈現了層次清楚、梯度明顯的教學活動,有助于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我主要從如下五個方面探究“層次性體驗”教學。教學圖如下圖1:
圖1:“層次性體驗”教學圖
一、創設體驗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生探求知識的思維活動,總是由問題開始的,又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因此,我在課堂教學中,要依據教材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設置適宜的情境,去引起學生的求索,對疑難問題積極思維。創設問題情境激起學生的求知體驗的欲望,打開思維的閘門,對學生的心理進行“催化”,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例如:2017年12月6日(星期三),我在六(6)班上《百分數應用題》公開課時,創設情境是:畢業前夕。六(6)班準備買十元的杯子作為畢業紀念品,經過與店主的交流,店主分別推出了這樣的優惠活動:其中,A店是這樣的:每只杯子一律九折;而B店是這樣的:十只杯子以內原價銷售,超過部分一律八五折銷售。現在,作為六(6)班的一員,你準備到那一家商店是去購買畢業紀念品,為什么?這樣的題目引入課題不但能激發學生的研究熱情,而且還蘊涵著極有思考價值的問題,這樣能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思維。
比如:2016年4月6日(星期三),我在五(6)班上《最大公因數》時,我就巧妙地將抽象、乏味的學習內容結合具體的生活材料進行重組,讓學生深切體會。課伊始,屏幕先打出“尋求幫助”:“老師家最近在裝修房子。正在為鋪地磚的事煩惱呢 ,你們愿意幫我解決嗎?”學生們一聽,幫助老師解決問題 ,一個個來了精神,就聚精會神地聽老師講解。然后 ,我出示一道題 :“長方形的儲藏室長18米,寬12米,用邊長是整米數的正方形地磚去鋪滿 ,可以選擇怎樣的正方形呢?”同時給學生提供邊長1米、2米、3米等正方形 ,去試著擺一擺 ,并說明想法。具體的學習材料:在眼前伸手可觸。又帶著幫助老師解決問題的強烈欲望 ,學生怎會不樂于去思考呢?最后學生們匯報交流 ,第一組的學生代表周妙云答道:“只有邊長為1、2、3米的正方形才符合條件。”第三小組的組長小劉同學接著提出疑問:“邊長為 2、3米或者 4、5米的正方形為何不行呢? ”同學們帶著這樣的疑問進入課堂,接著課堂數學科代表小郭同學機靈引出這一節課的主題:“這說明邊長數和長 、寬之間存在什么關系? ”由此自然揭題。這樣創設體驗生動有趣,真正做到變苦思為樂思。可見,在具體情境的支撐下,抽象的數學知識就有了生動的載體,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對知識進行充分的感知與體驗。
二、探究體驗
這是體驗活動教學的中心環節。這一環節中學生經歷操作探究,合作交流建立模型的過程,從而達到自主構建的目的。因此,我應盡最大努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最大限度地讓學生自始至終地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來,給與學生充分探究體驗的空間。
例如:在2017年12月6日(星期三),我在六(6)班上《百分數應用題》公開課時,我成功引領學生進入創設體驗后,接著帶領他們進入探究體驗環節。我讓數學科代表黃軍主持這一節課。他首先展示一道具有生活化的題,帶領大家探究體驗。“如果有46個同學去參觀博物館,博物館的門票價格是25元一張,團體(滿50)打八折,那么請你設計出一種既合理又省錢的購票方案”。學生們在數學科代表黃軍的主持下,每個小組都拿出自己的方案,我對學生的多種方案進行分析和比較,選擇出最佳的購票方案,這一節課下來,學生們不僅增強合作能力,也培養理財意識,另一方面又增長知識,提高了學生組織活動的能力。除此之外,我還讓學生根據身邊的實際,結合數學知識,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我與六年級(6)班同學們學習上《比例的應用》這一教學內容時,我要求學生“利用一把米尺對一幢樓房的高度進行測量”,制定出合理的解決方案,在這一方案的制定過程中,很多學生不僅鞏固自己的知識,還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能夠感受到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實用性。
又例:2015年12月28日我上五年級上冊的《可能性》公開課時,比如,一個袋子中有 10個紅球和 1個黃球 ,學生就認為無論怎么摸也是摸不到黃球的。這一節課中,我設計特別的環節:給三種球(黃球、白球、黑球),要求每個袋子裝 4個球,要袋子有可能摸出黃球應該怎么去裝球?先請四人小組討論裝球方案,并說明理由,再拿出籃子里的球 (注:每個籃子裝4個黃球、3個白球、3個黑球 )裝進透明袋子中。匯報成果時,我請班長來主持,在匯報展示的時候設計一系列問題:
1.誰上來說說你們組的裝法和理由?
2.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3.和前面不一樣的裝法都請上來(排成一排),請你們仔細觀察,他們的裝法是不是都可以?同時說明理由。
4.我覺得看上去有點眼花繚亂,給你隊(請袋子中只有 1個黃球的站左邊,2個黃球的站中間,3個黃球的站右邊 )。現在大家看看,這么多的裝法,為什么都可能摸出黃球呢?
5.想可能摸出黃球,袋子中最少要放幾個黃球?最多放幾個?其他顏色的球怎么樣?
6.你能總結出什么規律?
這樣的操作活動緊緊圍繞學生思維發展的方向,一環扣一環,層層遞進,又給了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思維欲望。讓他們自己去不斷動腦、不斷探索,只有這樣,思考才有含金量。
三、歸納體驗
這是教學的關鍵環節。在我的指導下,旨在理清思路,理順知識的脈絡,歸納知識要點,以此達到培養學生思維、表達、歸納等學習的能力。
我在2016年4月8日(星期五)上五年級《因數和倍數》公開課時,我提出兩個問題,讓學生們自己歸納體驗,問題如下:
1.在整數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數而沒有余數,我們就說被除數是除數的倍數,除數是被除數的因數。
2.因數與倍數是相互依存的關系。通過這樣的歸納體驗,學生能夠區別因數和倍數的相互依存的關系。且他們自己歸納,對知識的構建有很深刻的印象!
學生很快依據思路,歸納總結出這一節課的內容。
四、檢測體驗
學習的最終效果需要通過評價來檢測,要求是根據學習目標,巧妙設計檢測題目,根據學生年齡特點采取不同形式。可以是單項與綜合、口頭與書面、操作與應用統一起來,做到“點”上突破,“質”上過關,“量”上控制,“面”上溝通,在設計中求趣,在“探索”中求法,在“變通”中求新,把檢測達標落到實處。
我與學生在2018年3月23日(星期五)探究《比例尺的意義》時,讓四五個學生為一組進行合作,將學校的面積按合理的比例尺畫在紙上,比一比誰設計的平面圖既清楚又美觀;在學習“統計”的有關知識后,我組織學生到社會上去調查某某大橋的車流量,統計一周、一月的天氣情況,或調查一下同學們零花錢的用途等,再制成統計表,上課時就由學生自己來匯報討論,并對自己統計的數據發表見解,暢談設想。這樣的檢測不僅學生樂意完成,也能充分展現他們的學習自信!
五、評價體驗
要求把一節課中所感、所悟、所思與所得充分表達出來。這里可以是圍繞學習目標進行知識建構的評價與反思;可以是學習方法、策略的評價與反思;可以是學習文化的評價與反思。在合作學習中是否積極參與小組的學習,是否提出自己的觀點與見解。評價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方式可以自評、互評、教師 評、小組之間評。
總之,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關注學生的體驗,引導學生進行“層次性體驗”學習是一種有效的方式。能有效提高數學的教學效率,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劉勇強.芻議層次性體驗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教 師,2016(22):94.
[2]朱豐堅.情境活動應用:例談層次性體驗在小學數學教學 中的運用[J].小學教學參考,2012(8):31-32.
[3]淺析小學數學課堂中有效課堂巡視的新策略[J]. 莫楚菲.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8(03)
[4]小學數學課題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J]. 許國平.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