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學困生往往因為各種原因,在歷史學習上出現學習困難。特別是城鄉結合部,學困生呈現增加趨勢。而歷史學科屬于高中必修的基礎學科,在中學的德智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教師要重視和解決歷史學困生的轉化問題。本文站在教師教學的角度上,從優化課堂內容、調整教學目標、改善教學方法和改變評價方式等方面探討轉化高中歷史學困生的一些教學實踐。
關鍵詞:學困生轉化;學習興趣;分層教學
所謂的歷史學困生,指在歷史學習上出現困難,成績相對落后,沒能達到本學科課程要求的學生。這些學生往往因為對歷史學習興趣淡薄、思維理解能力偏差、學習方法不對、不適應教師的教學方式等各種不同因素而導致學習成績偏差。而在本人所處的城鄉結合部的中學,這樣的學困生更是呈現出增加的趨勢。由于城鄉結合部人口較復雜,一些家長自身教育意識薄弱、思想觀念有偏差,加上工作忙碌等,對孩子的教育和學習關注不多,這都使得學困生的數量在增加。因此,轉化學困生成為教師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那應該如何有效轉化學困生,提高歷史教學質量呢?我站在高中歷史教學的角度,從以下幾方面談談對學困生轉化的一些經驗。
一、 優化教學內容,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是轉化歷史學困生的首要條件
美國心理學家布盧姆曾說: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可以說,興趣是歷史學習的一個強大的驅動力,只有讓學困生對歷史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讓他們啟動思維,主動探索,積極求知。只有學生進入這種渴望學習的狀態,才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探索求知中不斷克服重重困難。而要激發學困生的興趣,關鍵就要優化教學內容,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平鋪直敘,而是要讓課堂學習變得生動有趣,使學習氛圍變得輕松愉悅。
俗語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每節課的開頭,可以設計一個巧妙的導入,以激發學困生的興趣。巧妙的導入,或生動有趣、或慷慨激昂、或有效互動等等,都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吸引學困生的注意力,促使他們情緒高漲、興趣盎然,使他們順利進入一個渴望探索求知的狀態。而導入的內容也靈活多樣,可以是與本課相關的故事傳說、圖片、詩歌或熱點時政等。如在《康乾盛世的開創者——康熙》一課中,因為學生已通過一些影視作品對康熙皇帝有所了解,所以我一面播放《康熙大帝》的主題曲《向天再借五百年》,一面用最簡潔的語言介紹康熙。在這激蕩高昂、氣勢磅礴的歌聲中,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了起來,情緒高漲亢奮,在這樣的氛圍下,學困生想走神也難。
在授課過程中,也可以用心讓所教知識變得妙趣橫生,以此提高學困生的興趣。當然,這要求教師要精心備課,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在以課程標準為依據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設計生動有趣的教學內容,用別有新意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在教學中創設情境,利用圖片、影視、音頻等多種教學手段,創設出生動、形象、有趣的歷史教學氛圍;或利用一些相關的名人軼事、趣味典故等,增加課文趣味性。如在講到“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這一知識點時,引用當時的一個趣事來設問,抗戰勝利后,重慶一家報社以“日本無條件投降”為謎面,要求打一歷史名人。提問學生,你覺得謎底是什么?在學生感到有興趣卻又困惑時,告訴學生當時人們的答案有“屈原、蘇武、蔣干、毛遂、共工、華佗”等,再接著設問“你怎么看待這些答案?”這樣,既達到了教學要求,又激發了學生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使學困生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二、 調整教學目標,進行分層教學,是轉化學困生的重要措施
教育心理學家加德納在“多元智能理論”里指出,人的智力包括多種類型,這些類型的強弱組合在每個個體身上是有差異的。而新教學觀也要求教師要正視這種差異,在面向全體學生時,應正確看待歷史學困生有可能在記憶理解、理論思維、意志力或專注力等某些智能方面的薄弱,而不能簡單地對學困生予以全盤否定。我們要針對學困生的具體情況,調整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分層教學,使其歷史學習能力逐步提高。
教學目標的制定,要以新課標和考試大綱為依據,以“本”為本,以“綱”為綱,切勿脫離教材內容。在保證完成基本教學內容的前提下,針對學困生的學習能力和現有基礎,對他們適當降低教學要求。對學困生的要求,主要還是要夯實基礎,即著重掌握書本的基礎知識和重點內容,從宏觀上構建歷史知識體系的基本框架,并學會使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在此基礎上再盡可能地促使歷史學科各項能力的提升。
有了這種正確的教學目標的指導,還要有計劃有準備地制定分層教學的方案。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認為:動機最佳水平與學習課題的難易度有關。在教學中,給學困生制定合適的任務難度,能促使其達到最佳的動機水平。如課堂上,講授的內容要盡可能顧及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讓學困生也容易聽懂和理解;提問的內容也要有梯度,要為學困生設計些相對容易的問題,如“1787年憲法的分權制衡原則”這一知識點,需要解決以下問題“⑴列表歸納憲法的相關內容,即總統、國會和法院的產生方式、任期和權力,⑵結合材料,分析三者之間的制衡關系”,其中,第一問屬于課本的閱讀歸納類問題,第二問屬于課外材料的分析理解類問題,顯然第一問難度系數更低,可以交由學困生來解答;在課后作業和考試試題的設計上,也要設置不同難度的題型,要給學困生準備一些難度適中、檢測和評估基礎知識的題目;課后輔導時,也要加強對學困生的學法和解題方法的指導。通過這些措施,不僅能幫助學困生掌握課文的基本知識、學習方法和解題方法,引導其多思考多理解,還能在自我表現和自我肯定中獲得成功的快樂,從情感上激發他們的進取心和潛力,達到最佳的學習動機水平,為此后歷史學習的不斷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 改善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活動,是轉化學困生的有效方法
傳統的歷史教學模式是以教師、課本和課堂為中心,將教師的系統講解與學生的被動接受相結合,這種教學模式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適合集體教學,但是一味地“滿堂灌”,可能會使課堂變得枯燥無味、死氣沉沉,不利于調動學生尤其是學困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要讓學困生積極參與,就需要老師不斷改善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活動。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適當采用討論、辯論、情境創設和史料探究等多種教學方法,讓學困生也能充分發揮主體作用,使其在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中積極地參與課堂學習。當然,新的教學方法,需要老師精心設計。既要以課本為依托,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又要從學生的興趣和實際水平出發,還要利于啟發思維,培養歷史核心素養與能力。比如討論法或辯論法單單在選題上就要巧妙構思。在學習《辛亥革命》時,設計“辛亥革命是成功,還是失敗?說說你的理由。”比“辛亥革命有什么意義?”這一命題的效果要好得多,這使討論的目標更為明確,對學困生而言也降低了難度,更易于突破本課的重難點。在學《百家爭鳴》時,讓學生分組討論:你希望如何管理班級?請從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派別出發,分別給出觀點和理由。這樣的選題,即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又與課堂知識點緊密結合,做到知識趣味與教學深度相統一,使學困生也愿意主動去開拓思維。
在課后,引導學困生參加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以此來輔助轉化工作的開展。教師可以根據高中生的年齡、興趣、愛好和特長的不同,設計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參觀博物館、撰寫歷史小論文、舉辦知識競賽和演講比賽等。在這種開放的學習環境里,不僅能在課外實踐中深化課堂知識,也給了學生充分的展示平臺,激發他們的成就感,讓他們樂于參與、主動探究,在交流與合作中鞏固知識、提升能力。比如每年我校歷史教研組都有組織第二課堂活動,我們曾帶學生參觀博物館,外出實地考察池湖村的商周古墓遺址,并撰寫相關的小論文。學生通過這些歷史文物和遺跡了解到了家鄉和祖國的歷史發展與成就,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從活動效果來看,即使是學困生也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和熱情,他們在活動中展現自我、積極探究,成為學習的主動者。
四、 改變評價方式,給予學困生成功的體驗,是轉化學困生的必要保證
在學習過程中,學困生難免會遇到各種困難,容易在失敗中氣餒,產生悲觀情緒,較低地評價自己。而教師不恰當的批評也會加重學困生的消極心態,甚至出現逆反心理。所以我們要重新衡量評價標準,改變評價方式,建立一個能激勵學困生的評價機制,給學困生以鼓勵和信心,使其以更大的興趣和積極性投入學習。
新的評價標準,最重要的是要關注學困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個體發展變化。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不能用統一的尺度去衡量,要將學困生與中優等生之間的橫向比較轉變為學困生的自我縱向比較,多關注個體在不同階段的成長與進步。而評價學困生個體發展的角度也要多元化,不僅要關注知識與技能的提高,還要關注學習態度的轉變、行為習慣的養成、學習方法的改進等諸多方面。教師要善于發現這些轉變,甚至創造機會讓學困生實現微小的進步,如提問一些簡單的問題、讓朗誦一段小材料、鼓勵參與情境表演等,在互動中捕捉他們的閃光點,并給予及時的表揚與鼓勵。這些都能使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獲得學習的成就感,吸引他們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將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教師千萬不能簡單地給予“你不行”“太笨了”這類否定性的評價,不僅會挫傷學困生的自信心,甚至會引起逆反心理。教師要在師生交流中注意采取恰當的語言,循循善誘,讓學生在體驗成功、了解不足中得到激勵,實現轉化。
評價中,還要關注學困生的學習結果,如作業完成情況、考試成績等。在作業和考卷批改中,要注意學生的解題思路、語言運用和答題效果等情況,挖掘學困生的閃光點,多給予鼓勵性的評價,也要及時指出答題中的不足,給予正確的引導。對于答題不理想的學困生,可以個別輔導,要注意點撥思路,啟發思維,讓學困生在自主思考中得出正確答案,使其有信心通過自身的努力去獲取成功。對于學困生的成績也不能單以分數的高低來衡量,而是要與學困生自身的階段成長相比較,這樣的評價才更客觀公正,也更能有效、科學地激勵學困生的發展。評價結果還要及時反饋給學困生,引導其矯正自己知識、能力和方法等方面的不足,對進步較快的學困生可以公開鼓勵,從而形成一種你追我趕、不斷進取的學習氛圍。
總之,我們要正確認識:歷史學困生是客觀存在的,轉化學困生是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教師應盡的教學職責。教師要充分重視學困生轉化的問題,對他們不歧視不放棄,有針對性地優化教學內容、調整教學目標、改善教學方法和改變評價方式,用足夠的耐心和愛心去有效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1] 顧明遠.教育學心理學[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2]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發展綱要(試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
何琪,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市光澤縣第二中學。